王利民
1. 啟迪哲學思辨能力。理性思辨越科學,對事物的認知就越深刻,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越正確,人生的道路才會順利暢通。高校學生面臨對自我、社會、職業、愛情、家庭、社交等諸多認知問題,需要分析、概括、辨別、判斷等哲學智慧。哲學一類的書對人生發展至關重要。注重這方面的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感悟能力,能夠使他們開闊視野,提升境界,透過現象發現本質,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及規律,用唯物辯證的觀點與方法去正確地看待分析社會和人生問題,正確判定是非、善惡、美丑,正確認識自然,順應自然與社會的發展,創造性地解決人生發展中的各種實際問題,進而促使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 豐富內心世界。崇拜物質的經濟社會,人們都在拼命地賺取和積累物質財富,為身外之物而奮斗。隨著無度的貪欲與無限的攀比,人們的精神越發荒蕪空虛,以至陷入深深的痛苦與煩惱之中,或庸庸碌碌,或賭中作樂,或自我麻痹。新時代下高校學生必須積極預防,從內心作根本有效地調整。閱讀,不失為一種最佳途徑。通過閱讀,可以豐富自己的思想,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首先,閱讀可以使學生在不長的時間內,從書中吸取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獲取大量自己所需要的養分,并將其轉化成能力與財富。學生可以突破專業局限,博覽群書,可以涉獵多個領域,培養多種興趣,積累多種知識。其二,閱讀還可以使學生遠離孤獨。在日常生活中,清貧不算什么,苦難也可以忍受,但無邊的孤獨會讓人難以煎熬。然而,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有書的陪伴,就不會感到孤獨,有書的陪伴,就會把寂寞驅趕得無影無蹤。陶醉于書的海洋,猶如久旱的禾苗得到雨露的滋潤,仿佛藝術家沉醉在優美的節奏與旋律之中,一種心靈的滿足感油然而生,不失為一劑戰勝孤獨的良藥。其三,閱讀還可以幫學生聳立起精神支柱。擁有了閱讀這個精神伙伴,就可以修身養性,助學生自我成長。在閱讀中認識世界。在閱讀中超越自我,在閱讀中獲得快樂。天寒地凍時,它給你以溫暖,酷熱暑夏,它賜予你涼爽。它可以幫你洞察世態炎涼;看穿功名利祿;頓悟生老病死,平和心境,寵辱不驚;人格獨立,不卑不媚,丟棄浮華,自尊自強,超凡脫俗,游刃物外,使生活開懷舒心,更具有層次品位。
3. 凈化思想靈魂。人生一世,不能僅僅滿足于身外之物的追求,還要有一個純凈的靈魂。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閱讀這個洗滌靈魂的利器,蕩滌污垢,阻止邪惡,塑造一個優秀的靈魂。縱觀當前高校,內涵充盈、思想深刻者并不多見。思想功利、價值困惑、盲無目標、隨波逐流、信念缺失、道德淪喪者卻不乏其人。他們生活了無情趣,生命黯淡無光,昏昏庸庸、無所事事,不曉得愛恨原則,不明白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必須拿起閱讀武器,沖洗靈魂之塵埃,走出平庸狹隘,深悟人生真諦,平靜地理清自己需要什么,應該在乎什么,應該拒絕什么,必須遠離什么,必須丟棄什么,發現人世間比金錢物質更加珍貴的值得追求的東西。自覺抗拒功名利祿的誘惑,修煉高尚的品德和操守。發掘取之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源泉,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幫助他們樹立愛國思想,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文明素質,善意地理解他人,同情他人,學會感恩、學會寬容,培育正直無私、慈善互助的崇高品德,自然表達親情、愛情、友情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特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對于學生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導作用。
精神是人的無形資產。任何一項事業沒有強有力精神的支撐,都將難以成功。大學生走向社會,將靠自身去闖蕩世界,創造生活,道路絕非一帆風順,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困難與問題,必須依靠強大的精神力量才可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贏得光彩人生。新時代下同學們可以從閱讀中歷練精神品質,獲得強大的精神力量。
1. 強化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關乎國家的發展競爭力。我國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記載著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足跡,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氣節,顯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閱讀歷史書籍,可以激發和繼承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中了解借鑒治國安邦的成功經驗,吸取其失誤與教訓。閱讀歷史書籍,有助于我們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全局與戰略眼光,展望與預知社會發展走向與趨勢,再繪祖國未來宏偉藍圖。并獲得前赴后繼的自信和勇氣,助推中國夢的實現。當我們讀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時,無不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赤誠的愛國之心和崇高品德肅然起敬。當我們讀《紅巖》時,江姐為了信仰與祖國寧死不屈的精神,會激勵我們永遠效忠祖國,為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斗終身。
2. 培育敬業精神。黨的十八大提出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是其中內容之一 。敬業精神可以成就事業,還可以成就世界品質。德國產品之所以以其優質聞名天下,瑞士手表之所以成為國際一道亮麗風景,無不是由于長期傳承了一種精益求精敬業精神。大學生即將走向工作崗位,應該通過閱讀積極培育這種敬業精神。
敬業精神即優秀品質與人格的體現,通過閱讀可以增強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你自覺確定自己的奮斗目標,樹立追求卓越的信念,練就獨當一面的工作技巧與能力,激發創新意識,主動提出工作改進意見與建議,積極展示自我價值,創造非凡的業績,變平庸為優秀。
3. 歷練百折不撓精神。人生的道路向來沒那么平坦,會遇到各種艱難困苦與溝溝坎坎。有的人在閱讀中受到鞭策,一鼓作氣,迎難而上,揚起了夢想的風帆,有的人通過閱讀得到啟發,不畏艱難,頑強進取,最終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閱讀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針,是學生努力向上的助力器。打開知識寶庫,從書本中吸取充足的精神之鈣,可以歷練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失敗擊不垮,災難壓不倒,任何坎坷與不幸都難以阻止我們堅定的步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就塑造了這樣一位英雄。保爾一生飽經風雨滄桑,由一個貧苦少年成長為革命戰士,雖傷病交加,癱瘓失明,但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在令人難以想象的困境中,不僅以剛強的意志戰勝了死亡,而且以頑強的毅力創作了久傳不衰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扼住了命運的咽喉,實現人生的價值,譜寫了一曲生命贊歌。
書籍對人道德情操的熏陶是潛移默化的。書中一些仁人志士的修養、氣節與品位,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改變其氣質。提升其人格,豐富其涵養,改善他們的精神生態,滋潤他們的靈魂,讓學生成為有品位和有深度的人。
1. 優雅氣質的形成。優雅的風度與氣質是由知識的修養的長期積累與沉淀而成的,是文化素質與情感素養的自然流露,是審美觀念和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內在的美,是高雅、自信和獨立的象征,具有強大的氣場和無窮的魅力。它不隨歲月的消逝而消逝,不因時空的變換而變換。優雅的人在遭遇挫折與不幸后會依然滿臉笑容地奮起前行,不論是得志,還是失意,都會寵辱不驚,淡然面對。在銅臭濃郁、價值淺表、行為粗俗的經濟社會,優雅氣質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優雅的氣質源于書籍對于靈魂的滋養與生活閱歷的鍛造,來自對生命的深刻領悟,是難以模仿和追趕的一種永恒的魅力,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同時也令眾多面容姣好、衣著華麗的時尚者相形見拙,黯然失色。充滿濃郁的書卷氣息的一代才女林徽因清麗超然,溫婉迷人。雖然逝去多年,但她以其強烈的感染力流芳人間,在諸多人的心靈中珍藏。飽讀詩書并榮獲魯迅文學獎的賀龍元帥之女賀捷生,盡管80有余,仍然清麗迷人,風韻猶存,顯現著一種聰慧的優雅。
2. 獨立人格的鍛造。獨立的人格是獨立意識與心理定力較強的一種人格。這樣的人格同樣得益于廣泛深入的閱讀,因而豐富了內涵、深刻了思想,強大了內心。其心智由依附與從眾一步步走向成熟,形成了較為科學的三觀和判斷力。人格獨立的人,凡事善于獨立思考,自己拿主意,獨立地面對社會,自主駕馭人生的航標,不效法主流傾向,不追隨時尚觀點,樂于標新立異,獨樹一幟。人格獨立的人,不僅視討好獻媚溜拍賄賂者為降低人格,有失自尊,而且是對賄賂對象人格的侮辱。
民族英雄屈原秉承“獨立不遷”的政治原則,即使屢屢遭受打擊,也絕不隨波逐流,陷入孤立也不肯同流合污。為了自己的祖國,他甚至不惜身投汨羅,葬身魚腹。然而,屈原也是個書癡。他曾不畏寒冷潮濕,在家后面的山洞里堅持閱讀《詩經》三年,正是閱讀提高了他的文學素養,鍛煉了吃苦精神,造就了“獨立不遷”的人格美。
3. 自律風范的修養。自律,即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通過自我控制,自覺用法規規范自己行為的一種品德。這種自律覺悟體現在舉手投足之間,為人處事當中,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承諾別人的事要保證兌現;吃剩的果皮果核要扔垃圾桶;看到別人有困難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如此等等。這些公德和善舉看起來事小,做起來卻不易。只有熱衷閱讀、修養有素的人才會做到。
有閱讀習慣的人視野開闊,境界超脫,素養良好。閱讀可以影響一個人審美觀、 道德觀、人生觀和社會責任感,使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審視、自我總結、自我提升,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認識解決問題,做到進退有度,取舍得當,把握有方。特別是文學書籍的閱讀,可以改善我們的情感,形成樂于同情弱者、助人為樂的自律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