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葉賢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0)
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疑點和難點,它主要考察了小學生的寫作意識以及描述能力,它要求學生可以根據實際生活創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根據我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發展現狀來看待,小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所面對的很多問題,實際上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所以,如何通過語文寫作教學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則是小學語文教師當前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所展開的教學內容都過于表面化,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盲目的去摘抄并背誦大量優美的語句,在他們還沒有對這些語句有深入理解的情況下就直接搬到了作文當中,這種生搬硬套的方法其實并不會對學生的寫作產生很好的幫助。除此之外,學生寫完了作文以后,教師在面對其中所存在的問題時也并沒有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解答,這樣導致學生對寫作的學習興趣越來越低。在寫作時一定要和實際的生活相結合,才能讓整個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和飽滿,一旦脫離了實際,整篇文章就會顯得虛假空洞,缺少了閱讀意義。沒有在文章中融入更多的情感色彩,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缺少了血肉和靈魂,無法觸及讀者的心靈。還有一部分學生則是自身所積累的詞匯量比較少,寫出的文章過于空泛,缺少新意。由此可見,這些問題都是導致學生寫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古人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倘若語言積累量不夠豐富,素材積累量不夠多,那么小學生寫作磕磕絆絆的也是屬于正常現象。如果小學生經常看課外名著的話,在無形之中便會受到一種情操的陶冶,而往往這種情操的陶冶比直接獲取寫作技巧更為重要,此時引導學生對課外閱讀中的有趣的、有用的素材多多積累,觀察閱讀中的素材,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拓展視野。
課后積累素材是學習寫作的又一大途徑。而課后的素材積累途徑主要靠學生的課外閱讀。這一點是老師無法參與進來的,課外閱讀主要靠學生的自覺性。而學生自覺性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家庭環境。大量的數據表明閱讀是一種積累素材、獲得間接經驗的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事實上,許多作家都會使用增加閱讀量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而廣泛閱讀對小學生的幫助也是極大的。
案例:馬老師是一名小學的寫作老師,她最近有一個困惑:“學生總是感覺自己挺懂寫作的,不愿意聽老師講課,讓他起來回答問題,也都回答得很好,在動手繪畫中卻總拿不準手法,畫出來的畫還可以,然而卻缺少真實性與意境性。”
如果小學只是要培養一名應試生,這名學生無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是小學要培養的是具有自己獨立角度思考的素質學生,可以模仿,不能復制。那么如何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問題呢?馬老師既不能直接指出學生的問題,因為學生太自信了,根本沒用。又不能舉出合適的例子給學生做參考,學生自認為自己的狀態挺好,不想改變。于是,馬老師就舉行了一次課外參觀大自然的活動,帶著同學們到自然環境中感受,讓同學們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在事物中寫作,學生們不再憑著幻想,也不再憑著生硬的展示來模仿。學生得憑借自己的觀察,從各個角度看清景物的變化,弄懂景物生存的環境,為什么它會生長在這樣的地方?如果換個地方還能存活嗎?這個地方有哪些它生存所需的必要條件?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學生們開動大腦,就像一個好奇寶寶,問出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同時也調用學過的專業知識,進行景物的描寫。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同學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對景物進行描寫中,學生明白了自己寫作技巧中缺失的地方。
實踐活動是對課堂寫作教學的一個補充。在作文教學中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就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讓他們的作文擺脫空泛,呈現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作文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教師應該在教學中不斷鉆研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持之以恒,使學生做到文字表達流利、準確、合理,讓學生體驗生活,能夠做個熱愛生活、多觀察和發現美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