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晴
(江蘇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學,江蘇南京 210002)
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單元為人物單元,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和一顆顆美麗的心靈。其中,第四單元共有三個故事,它們都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之中,有根據古詩編寫的文包詩《母親的恩情》,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纳裨捁适隆冻料憔饶浮罚€有在古詩、戲曲中傳唱不衰的歷史故事《木蘭從軍》。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百善孝為先”,孟郊年過50歲仍然不忘母恩,在獲得官位之時,迎接母親同住,頤養(yǎng)天年,還深情地賦詩一首《游子吟》(《母親的恩情》)。沉香年僅8歲,卻已立志救出母親,沒有享受過母愛的他,苦練武功7年,歷盡千辛萬苦,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凡人之軀打敗神仙,救出日思夜想的母親(《沉香救母》)。木蘭一介女兒身,卻為國為家走向戰(zhàn)場,這位文靜俊美的普通姑娘,又有著怎樣非凡的勇氣與智慧,在多年征戰(zhàn)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木蘭從軍》)。那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用誠摯的語言、率真的行為,感染著學生,將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傳承下去。
第六單元則是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人物的大集合。《學棋》中兩個學習態(tài)度迥異的學生,成就千差萬別。《“黑板”跑了》中,安培居然把馬車車廂的后壁當黑板,還和它說話:“別動別動,再等一會兒就得到結果了!”兩則故事都傳遞了這樣的思想——專心致志才能出色。《晚上的“太陽”》 中的愛迪生,急中生智,救了病危的媽媽,這個故事激勵學生,只要善觀察、勤動腦,連小學生也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閃光的金子》的主人公徐虎沒有天賦,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水電修理工,但他的熱心腸卻讓那么多人記住他,感謝他。
那么,如何將這一個個美好心靈的種子,在教師智慧的引領之下,播撒于學生的心田呢?
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是指概括文章內容,提示文章中心,統(tǒng)領全文的總起句、總結句或中心詞(句)等。因為它是關鍵詞句,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1]。
例如,在《“黑板”跑了》一文中,“他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是文章的中心句段,文章的每個細節(jié)都在圍繞安培的專心來鋪陳描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幾個話題理解課文:(1)你從哪些細節(jié)看出安培搞科學研究非常專心?(2)安培這樣專心研究,有些行為甚至讓人發(fā)笑,為什么仍值得我們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課文中的動情點,走進文本,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與課文中的主人公及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例如《母親的恩情》一文,如果不用心閱讀,常常會忽略最后一節(jié)。但文章的最后一節(jié)其實飽含了孟郊對母親的深情,“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那年,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母親縫補衣裳時孟郊有多大已無從考證,但那時的孟郊一定非常年輕。試想,如果不是刻骨銘心的感動,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回憶起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的一幅生活剪影呢?當母親密密縫補游子之衣時,
孟郊又是如何一遍遍地對自己說,我要如何銘記這份厚重的愛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深情吟唱,又醞釀了多少年月,才如此感人呢?史料記載,孟郊早年漂泊,一生潦倒,直到50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這時的他,將母親接來同住。因此,在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這一動情點的發(fā)掘探索,將使學生對孟郊的感恩母愛之心,有更深、更濃的體會。
一篇文章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作為教材每篇選文都是編者精心的安排與設計。所以,在解讀文本時,我們要關注文章句段篇章的聯(lián)系[2]。在《學棋》的第一段,文章描寫了叫“秋”的下棋能手。為什么要描述這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圍棋大師呢?我們略一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用心良苦:名師,未必出高徒啊!同樣棋藝高超的老師、同樣的授課方式、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同樣的學習時間,卻因為學習態(tài)度的不同,產生千差萬別的效果。一個人的學習態(tài)度,也就是哲學中所說的主觀能動性,才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所在。
兒童有他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如果我們以兒童的視角讀課文,就能尋找出兒童閱讀的興趣點,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沉香救母》一課時,我們常把重點放在沉香拜師學藝的刻苦、救母的執(zhí)著上。這毫無疑問是文章的重難點,但因為它太顯眼,以至于讓我們放棄了深入思考、尋找變化的機會。其實,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課文,就會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沉香立志救母時和學生一樣大,都是8歲。當學生們在課堂上日復一日枯燥地生活與學習時,沉香正完成著一次又一次的歷險。沉香,是學生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少年英雄!
但是我們不能遷就兒童立場,無限放大兒童的興趣。興趣點只是參考,給我們四兩撥千斤的機會。那么,如何將兒童的興趣與教學的重難點相結合?話題的設計就變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設計這幾個核心話題:(1)在《沉香救母》的故事中,沉香的哪些經歷讓你十分羨慕?(2)沉香經歷的這些事,能輕松完成嗎?從哪些地方看出他的艱難?(3)沉香為什么要吃這么多苦?他為什么決不放棄?
相信在課堂上,這一系列的精彩設問,會讓學生熱情高漲,在內心崇拜沉香這位了不起的少年英雄。
新的教案設計,對學情的分析非常細致,添加了單元主題與本課的關系以及學生的學情分析,這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更有連貫性與系統(tǒng)性。教學的過程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而是將之細分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及課堂的合作交流兩個板塊。這樣的設計讓課堂更加開放、靈活,我們在教學時也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參與程度以及課堂中出現(xiàn)的生成性問題。
新的學案,將教學流程設計得更為簡潔明了。教師在備課中要對教材、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研讀,發(fā)現(xiàn)那些為學生真正所需要的、終身有用的“核心知識”,精選交流話題,充分發(fā)揮教材的語文教學價值,將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形式轉變?yōu)閹熒蜕幕咏涣鳎瑯嬛粋€自由對話的平臺,更加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新的教學案,更關注兒童的閱讀。所有的兒童都天生具有一種吸收文化的能力。教師基于教材適度引入文化資源,給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文學寶庫的大門,展示了一個富有魅力的語文學習世界,讓小學語文與兒童文化和諧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