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鳳
(信宜市懷鄉第一中心小學,廣東 茂名525324)
寫作是學生運用文字,陳述客觀事實,抒發自我情感的過程。首先,鍛煉寫作能力需要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生活的習慣,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胸中有竹,方能言之有物。立意鮮明、描述詳盡、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想象合理、語言生動,從構思到成文需要多種能力的綜合配合,所以寫作可以鍛煉學生智力。其次,教師教寫作,更是教做人。作文是生活的凝練,作品贊揚生活中的真善美、鞭撻假丑惡。鼓勵學生講真話、表實感,所以寫作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敦促自身成為胸懷博大、待人謙和、生活積極的青少年。寫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個人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但是反觀當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和探索。
素材積累是進行寫作的必備條件,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高質量的作文創作便無從談起。首先,小學生受自身年齡和閱歷的影響,生活和社會經驗有限,在寫作時,缺乏寫作素材,無話可寫,所以在作文時就憑空想象,胡編亂造,容易出現前后矛盾、邏輯混亂的現象。現在網絡信息時代發展迅速,圖片、視頻的方式與文字相比更加直觀和立體,便于學生記憶和掌握,所以對書籍的閱讀興趣極大降低,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小學生的閱讀量普遍較少,學生的寫作靈感大多來源于教師給的寫作模式框架、對客觀事物平鋪直敘,文字干澀,缺乏真情實感。閱讀量的匱乏學生很難體會不同作文題材中寫作手法、寫作技巧的靈活運用。其次,現在學生下筆練習的機會減少,雖然教師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但是隨筆不做任何要求。日記的內容和題材陳詞濫調、反復運用,簡單的重復僅僅是為了應付老師檢查。寫作成為一種負擔,內容不是有感而發,寫作能力遲遲得不到提升。
小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發育的初級階段,對于文字能力的提高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但是小學生的童真爛漫,頭腦中時不時會蹦出天馬行空的想法,盡管有的想法不切實際、顯得稚嫩,這都是小學生的所處年齡段寶貴的財富。可是反觀現階段小學生寫作現狀,作文語言步伐成人化、格式化的現象,缺少了孩子應有的天真,也就不再是孩真情實感的表露。比如,在文章的最后學生們習慣寫幾句抒情的話,因為教師說過,這樣可以深化主題,作為點睛之筆。所以,文章的最后一句都是:“啊,如何如何”最后一定要用感嘆號結尾。這種模式化的抒情,僅僅是一種機械的照搬硬套,缺少真情實感的表達。在學生作文中為了追求文章的“華麗”于是滿篇都是成語或是形容詞的堆砌,內容空洞、言之無物,缺乏生命力。
學生是寫作的主體,但是教師的科學有效指導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準確科學的寫作評價指導,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但是許多教師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在有限的寫作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提高考試成績為目的進行指導,重視理論性的指導,強調作文的寫作技巧,對學生的感性認識選擇漠視態度。所以導致學生在寫作時重視形式忽略內容。并且教師的寫作指導評價多為集體授課,針對某一題材或是某一優秀作文進行點評,但是不同學生的生活背景、情感表達方式、寫作能力基礎等因素存在差異,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在作文的評改方式上一般采用精批精改的形式,對學生的作文打分、寫評語。教師的工作量大,精心批改后,很少有學生認真再對作文進行修改,僅僅是看過分數和評語后,就把作文扔在一旁。無法改正所在問題,在下次寫作時很容易犯同一種錯誤,這樣的評改意義大打折扣。
積累是寫作的前提保障,沒有豐富的素材積累,便無法寫出妙筆生花的文章。積累包括生活的積累和練筆的積累。有了積累,學生頭腦中有了可寫的東西,便會消除對寫作的抵觸心理。
首先。加強生活體驗,積累寫作素材。藝術來源于生活,生活自然是素材積累的重要途徑。比如,從大自然中找尋寫作靈感,鼓勵學生走進自然,祖國的山川美景、四季變化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融入到文章當中陽春三月,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組織的春游活動,讓學生找尋春天的印記,作為作文中鮮活生動的素材。細心觀察家庭、學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尊老愛幼、父母恩情、同學相處、尊師重道、諄諄教誨也最容易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寫。還可以從社會生活中取材。現在社會發展迅速,人們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加廣泛,來自于網絡、媒體、電視、廣播各種各樣的信息,形形色色的人物,發生各式各樣的事情,學生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社會的熱點和焦點事件這些都可以作為作文中的素材可寫。作文就是要記錄生活所見,作文就是要表達心中所想。
其次,拓寬練筆途徑。新課改后的作文形式更加多樣,教師可以提供材料讓學生對材料發表感想,也可以對材料進行擴寫、仿寫、續寫。或者提供一個社會熱點話題,讓學生從各種角度擬題,圍繞主題進行寫作。可以給學生推薦有意義、有價值、正能量的電影、電視劇,以此為切入點,剖析某個人物、分析某個事件,都可以作為練筆的素材利用。大多教師都會培養學生寫日記的習慣,但是許多學生會把寫日記當成負擔和任務,被動完成。有時會一天連補好幾篇,以應對老師檢查。其實日記只要記錄一些自己想要記錄下的日常小事即可。所以,哪怕只是寫今天看見的優美的詞句也是很好的。為了激發學生寫日記的熱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特色日記,幫助學生積累素材。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真實情感進行寫作,首先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促使更好的運用情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設計教學情境的形式,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指導學生將自身的情感變化和最真實的感受進行記錄,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學會運用情感,還可以改善學生的寫作質量。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改變小故事,學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體會不同人物的內心情感,對此進行記錄準確運用。在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真切的體會到情感的變化,有利于教師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在記錄的過程中,學生學會表達情感的方式,進而正確運用情感進行寫作。
可以創新多種寫作教學方式,創設不同情景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比如,創造音樂情境。理查德·胡克曾說:“音樂是一種能讓所有年齡的人都喜歡的東西,它適用于所有國度,而且悲傷和歡樂都很相宜。”小學生盡管年齡較小,但仍是一個很敏感的人生階段,用音樂創造情境,能讓學生很快投入到寫作當中。音樂的魅力重要在于它們的“主情性”,音樂能在短時間內烘托氣氛,觸動人的內心深處,從而達到內心的一種情感共鳴。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時,教師播放了電影《南京.南京》主題曲,沒想到小學生們的悲憤之情油然而生,在這種情感的促使下,學生定會寫出質量不俗的文章。再比創設表演情境,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本班新聞聯播”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主持人”“導演”“編輯”“演員”和“評論員”,學生通過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栩栩如生的表演來展示新聞播放的經過,扮演的學生親身體驗到事情中的人和事、觀看的學生能親眼目睹全過程,從而在作文中形象生動的反映出所見所感,寫出情感真實的文章。
寫作教學評價是寫作教學關鍵的一環,在小學寫作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對學生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考察,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改善寫作的教與學。以往的作文教學中,作文批改主要是語文老師來完成的,語文教師用根據自己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作文。這樣的方式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在無意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新課程標準要求寫作教學由一元走向多元,建立更加開放并有所創新的小學作文指導評價方式。
學生互相評價作為手段。學生把自己寫的作文與同學進行交流,發現他人的優點,找出自己的不足,交流心得體會,從而共同提高。采用互評的方法,不僅可以把教師從繁重的批改任務中解放出來,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寫作的積極性,激發習作的興趣。學生互評能夠在同學之間交換意見,及時交流寫作初衷和意圖,遇到難懂的地方可以與同學商議。教師也不再是“一言堂營”,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同時在互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促進,這樣更有利于達成批改的目的。互相評價可以采取讓學生互相朗讀——互相議論——互相評價的流程,采用師生共議共改、小組合作修改、同桌對改等形式,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教師評價為指導。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的寫作交流,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評價應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可以采用全批全改、部分批改、示范批改、課堂上當面批改和通過寫評語在課后與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交流等多種評價形式。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一些個別性問題,教師應該采取面批的方法。例如,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親切交談,了解寫作有困難的學生有哪些問題,一邊啟發、一邊引導學生自己進行修改。
寫作是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小學語文教師重視學生的寫作能力,通過指導學生善于發現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拓寬寫作思路。拋棄假大空,真正把真情實感融入到作文中去,開展多樣評價模式,對學生作文進行全方面指導,鼓勵學生寫作,增強寫作信心的同時,認識到寫作的欠缺之處,從而不斷完善自身,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為教師自身要有豐厚的知識儲備。通過大量閱讀各類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閱讀不同作家流派的作品,努力擴寬自己的知識范圍,提升自己的文學底蘊,只有這樣才能在寫作教學中才能從容自得、旁征博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學熏陶,如此語文教師的寫作教學才能富有張力。同時語文教師還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體驗,兼收并蓄,為我所用,讓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樣寫作課才能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真正讓學生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