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沭陽縣第一實驗小學 嚴振友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倘若一個人學會騎自行車,再來學習騎電動車會簡單很多;倘若一個人學習了法語,再來學習英語,某些方面可能會有些許困難。這兩種現象都屬于知識遷移,分別是正遷移(因為學習前一種知識而對后一種知識而造成了積極影響,有利于快速學習后一種知識或技能)、負遷移(因為學習前一種知識而對后一種知識而造成了消極影響,阻礙后一種知識或技能的學習)。小學教師需一分為二地看待知識遷移,在數學教學過程努力發揮正遷移的積極作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知識本就是完整的體系,不同學科或同一學科間都有其細微聯系。若想最大地發揮正遷移的積極影響,教師需在仔細分析學生的基礎上,認真研讀教材,歸納并串聯教材中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各個擊破,觸類旁通。
例如,在學習計算“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和面積”這一課時,教師了解到學生學習了計算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運用疑問的方式調動課堂氛圍,詢問學生是否記得如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與周長。讓學生踴躍回答問題后,教師可公布答案,三角形的周長是三條邊的長度之和。與此類似,四邊形的周長便是四邊之和,而平行四邊形作為特殊的四邊形同樣符合這一定律。三角形的面積是底邊長度乘以三角形高的長度的一半,推至平行四邊形便是平行四邊形一條底邊長度乘以底邊上高的長度。通過以前學習的知識而衍生后面需學習的知識,有利于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并加深其印象。
各學科和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既有聯系也有區別,教師不能單純看到聯系而大幅度地遷移,這樣對學生的成長是百害而無一利。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應幫助學生分清各個知識點的區別,以免學生混淆而產生知識的負遷移。
例如,數字A是數字B的幾倍,按照語文固有思維的影響,數字A既然是數字B的倍數,那么得到的乘積C必然比數字A大。這種假設在語文學科里成立,但是在數學領域就會被推翻。如果數字B小于1或者是負數,那么乘積C就會比數字A要小。數學教師在教學時一定提醒學生注意在這方面語文和數學的區別,切不可過分遷移,忽略兩者的差別。另外,在學習“分數的計算”這一課時,一般而言受整數加減法的影響,學生在進行不同分母分子的分數計算時,會直接加減分子和分母。而正確的解題方法是先通分把分母化成相同的數字再加減分子。而在學習異分母相加減后,再學習“分數的乘除法”時,很多學生會將分母通分成為相同的分母再用分子進行乘法。當然,不能否認這種解題方法也是正確的,但是乘法計算更為簡便的方法是直接分子、分母相乘。知識負遷移會阻礙學生掌握新知識,故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區分概念,竭力避免產生負遷移。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樹立遷移意識,這樣可以讓學生學習更加輕松。知識體系是一座摩天大廈,掌握學習的新知識必然與以往所學有著些許聯系。教師應鼓勵學生發現聯系,善于從以往的知識中汲取營養,并把所學的新知識建構在原有的知識大廈上。例如,當學生學習了“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在此基礎上學習“二十以內的加減法”,乃至三位數、四位數的加減法,并將其歸類于加減法的范疇。通過讓學生樹立遷移意識,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歸類,有利于系統掌握知識,且能靈活運用。因此,讓學生樹立遷移意識是進行知識遷移,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
促進知識遷移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但同時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首先,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需做好一定的鋪 墊。例如,在學習與5相關的乘法時,教給學生1至12乘以5的得數分別是 5,10,15,20,25,30,35,40,45,50,55,60。但這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5這個數字的乘法與我們日常使用的時鐘密切相關,時鐘正是將一天分成兩個十二小時,每個小時間隔十二個五分鐘。通過前期的鋪墊,學生在學習時鐘時將不會感到完全陌生,甚至會有一種熟悉感,從而快速掌握知識。在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學會構建生活化場景,生活中的知識經過實踐必然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教師也可在授予知識的同時構建生活化場景,在生活實踐中尋求知識的聯系。
學生不能過于依靠教師,教師應幫助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自身對知識的理解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最佳方法。教師不可能總在學生的身邊,并且所掌握的知識遷移一般而言比較大眾普遍,因此學生需自己學會運用知識的正遷移,單純依賴教師是很難取得很大的進步。而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應幫助學生樹立遷移意識,并采用多種方法如構建生活化場景、教授新知識時做好鋪墊,促進小學數學知識的遷移,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和小學生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