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曲
【摘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高職院校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生力軍,也是普法宣傳的重要對象和群體。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也需要采取必要措施。
【關鍵詞】新時代 高職院校學生 法治教育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加強法治教育的意義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習近平總書記以“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為題,概括了我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重要成就:“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法治是現代文明的基石,法治興則國家興。高職院校學生在建設法治中國大背景下,同樣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大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參與者、踐行者。高職院校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生力軍,也是普法宣傳的重要對象和群體。高職院校學生處于青少年階段,青少年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諄諄教誨全黨全國要引導廣大青少年“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青少年的法律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長,關系到法治建設的未來。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需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最大“價值公約數”,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
對國家和社會治理而言,法治和德治都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基本方略,法治具有根本性、決定性和統一性,它強調對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法律。德治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國就是通過在全社會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道德,對不同人群提出有針對性的道德要求。法律法規內容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為人們傳導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將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起來,能夠提升學生對社會規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三)高職院校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社會學上的社會化定義理解為人不斷適應社會,獲得社會性的過程,如鄭杭生認為“社會化的基本涵義是指人接受社會文化的過程,更具體地說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長為社會人的全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可以學習和掌握社會規范從而較好地適應社會;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可以獲得并認同與其自身特征相應的社會角色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社會化過程中的教化與訓練,個體可以養成自己的人格和良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社會公民。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所在的這個成長階段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中,他們必須在學校系統學習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標準,學習生產、生活技能。而學校作為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青少年的系統性社會化過程是在學校中完成的。法治素質是現代社會公民健康成長、參與社會、幸福生活的核心素質之一,培育高職院校學生法治觀念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應有之義,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二、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法治教育的措施
(一)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
傳統的法治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知識,而容易忽略學生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培養。這使得一部分學生可能法律知識學得很到位,但是這些知識并沒有得到他們內心認同或者內化為他們的價值觀,在具體環境中仍然可能表現為法律意識淡薄。
而培養學生良好法律意識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結合起來。德與法的融合體現在法律精神與道德觀念在價值導向的全過程中。首先,從價值形成過程看,法律是這樣促進道德建設的:法律通過確認或吸收道義標準,使之成為法定標準而直接促進道德目標;或者借助于自身機制和內在準則,以間接方式促進道德目標。道德觀念在很大的程度上與法律觀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維系社會運轉和發展的最低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觀的基本要求不僅是法律構成的基礎,而且在很多層面上直接表現為具體的法律規范。在這一價值層次上,道德與法律一脈相承,法律精神與道德觀念趨于融合。理想道德所主張的價值觀,往往會融合為法律價值所追求的內容。其次,從社會需求和發展的角度來看,法律精神需要道德觀念在價值內容上進行不斷充實,才能滿足司法審判的需求,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道德是立法的基礎并引導著法律進步和發展。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德與法具有相互融合性,因此,在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時要注重道德與法律的重合、滲透之處,在教育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倚仗,做到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會貫通。
(二)依法治校,創造良好法治教育校園氛圍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在治理學校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實現依法治校,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嚴格按照相關規章制度對學校進行管理,實現民主治校對創造良好法制校園環境,預防青少年犯罪及不良行為的產生具有重要積極作用。因為這會在校園中形成一種自覺維護校規校紀的良好氛圍,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自覺遵守校紀校規,養成認真學法、自覺守法、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終實現法制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學習出版社,2018.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外文出版社,2018.
[3]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