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輝
【摘要】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幫助他們逐漸形成創新能力的關鍵一步,這將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數學這樣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己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發展,使新課改中提出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實處。對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出了幾點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創新是人才在社會中獲得良好發展的一項重要素質。如今,無論是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是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在本質上都是對于創新型人才的比拼。因此,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形成無論是從學生的個人發展還是從社會的發展角度來看,都是具有深遠的意義的。那么對于數學這樣一門知識內容抽象、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來說,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重視引導啟發,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生對于創新還未生成概念,但年齡和性格決定了他們具備著活躍的思維和多變的想法,這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創新潛力,但想要將這一潛力充分挖掘,還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和啟發。這要求教師變落后陳舊的教學手段為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為主體,給他們更多自主思考和學習的空間,而不是將已經總結好的知識“灌輸”給他們,讓他們機械的記憶。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被充分調動,積極創新。
在進行“兩位數相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故事情景:在一次聚會上為學生準備了15箱酸奶,每一箱有18瓶,那么學生一共可以喝到多少瓶酸奶?老師便請學生進行猜測,并將自己猜測的答案寫在紙條上,積極鼓勵其利用現有知識進行數據猜測,學生要想獲得正確的答案,就必須計算出15×18的最終結果。教師指出唯有算出這一結果,才能真正獲得正確的答案,現在我們還沒有方法得出這一問題的答案,因此,要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探尋出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斷開拓思維,創造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老師便要求學生自由組成談論小組,進行積極交流與溝通,大約提出了近20種解題思路,通過這樣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創造的學習興趣,并進一步探索出解題的思路,這樣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問題的本質。
二、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
創新的關鍵就是要提出不同的想法,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和思考問題。而發散思維是這一能力形成的關鍵。要知道,沒有發散思維,創新意識的形成也是無從談起的。根據數學知識相通的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采用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同一問題,讓他們學會從多角度來思考和看待問題。在長時間的訓練下,學生的發散思維定會逐漸增強,創新意識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給出如下問題:“小朋友讀一本180頁的故事書,前3天讀了全書的五分之一,照這樣計算,讀完這本故事書需要幾天?”教師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結果學生相繼列出下面四個式子:①180÷(180×1/5÷3);②3×[180÷(180×1/5)];③設需X天,180÷X=180×1/5÷3;④3÷1/5。上述多解不僅使學生了解掌握分數應用題的常用方法,而且幫助學生復習了其他相關的知識,收到了“以一帶十”的效果,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一題多變”使學生弄清了知識的來龍去脈,提高了創新能力。
三、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大膽嘗試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需要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采用他們最喜愛的,最易接受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好動是小學生的主要特點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要緊緊抓住小學生的這一特點,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嘗試,自己動手動腦去解決一些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先用卷筆刀將鉛筆卷成圓錐形狀,然后提問:“請同學們設想一下,這個圓錐和剛才的圓柱有怎樣的關系?”同學們議論紛紛,接著問:“那么,圓錐的體積究竟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有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用準備好等底等高的空圓柱、圓錐、水,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動手合作操作討論。”結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的結論。這一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創設了好的思維情境。通過小組合作、操作討論,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培養創新意識,鍛煉創新思維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學是培養學生形成創新意識的重要渠道。在傳統的授受式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品質的培養。至于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索意識和創造精神則很少關注。造成學生變成了學習的機器,所學的知識不能用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不但要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還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觸動他們的靈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素質能力。思考時多問幾個為什么,以便尋找到簡便、快捷、方便的途徑。比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根鐵絲恰好可以圍成一個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若改圍成一個寬是6厘米的長方形,長方形的長應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學生都按一般的方法去做:(8×4-6×2)÷2=10(厘米)。這種方法是正確的,老師首先要給予肯定,但是老師可以用一些模型,通過對線段的拆分,利用長方形、正方形對邊相等的特性,引導學生想出更好的方法。數學教學中,解題思路有很多,數學需要創新,教師應指導學生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不斷培養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
五、結語
總之,創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只要我們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創造情境,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大膽地想,盡情地說,勇敢地問,那么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會得到充分地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玉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學園,2017,(30).
[2]龔玉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J].新課程,2015,(12).
[3]張海蓉.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J].新課程,2015,(11).
[4]連蒙蒙.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探析[J].成才之路,2015,(04).
[5]林維旭.小學數學課程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J].學周刊,2014,(12).
[6]卿作輝.淺談小學生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J].讀書文摘,2014,(06).
[7]張金華.淺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3,(81).
[8]楊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分析[J].新課程,2012,(01).
[9]李剛.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新課程,2012,(01).
[10]高瑞婷.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教育分析[J].新課程,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