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月 廖潔
【摘要】針對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單一,與當今社會脫節這一現狀,本文在“工學結合”模式下來實施高職英語課堂的多元化教學并建立形成性評價機制,結合高職學生所學專業知識,以市場的需求為重要導向,將崗位的具體要求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促進英語教學與就業的銜接。
【關鍵詞】互聯網;工學結合;英語課堂教學;就業
【作者簡介】張慶月(1979.10-),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英語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生;廖潔,重慶房地產職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一般項目“互聯網技術與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融合及應用探索 ”(項目編號CQGJ17188B)。
一、“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
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是,遵循職業教育基本規律,以適應現代經濟建設、產業發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為原則,建立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密切協作、相互促進、互利共贏的機制,以著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根本目標的高職教育模式。工學結合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體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而互聯網技術則是當今滲透到教學中的必然趨勢。本文針對傳統高職英語教學形式枯燥單一、與職業教育脫節、只強調英語基礎知識而沒有與學生的就業導向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這一現狀,主張以互聯網為手段,在“工學結合”模式下進行高職英語教學。這實際上是以互聯網為工具,將大學英語教學與“職業導向”以及“項目驅動”的實踐相結合。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手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學習以就業為導向的綜合應用能力,通過工學結合使學生最終學會在未來工作中用簡短英語解釋專業并進行交流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由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減少對英語理論知識的灌輸,改為對交際應用的引導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只過多地關注英語語言本身而忽略了高職學生“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特點。而互聯網技術雖已普遍地運用于教學中,但是信息量過大、內容參差不齊,需要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進行篩選過濾。 因此以高職學生所學專業知識和市場的需求為重要導向,將崗位的具體要求作為英語教學重要目標,積極建立起與互聯網技術與“工學結合”模式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同時也構建具有學院特色和專業特色的高職英語教學體系。
二、“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1.收集資料,選取適合自身學院和學生水平的教材及線上教學平臺,為建立職業為導向的互動教學新模式做準備。教師可以根據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的特點,結合學生們的專業知識,選取適合學生水平的教材,收集當今主流的教學軟件資料及學習操作方法,建立以職業為導向的英語課堂互動模式,例如借助一些輔助英語教學的網絡平臺,雨課堂,問卷星等現場完成一些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所需,以職業需求為導向,還可以進行在線答題,抽查,答疑等方式,這樣既避免了網絡資源過于繁多雜亂,又貼合了學生的實際需求情況,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
2.確立以 “工學結合”為指導的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 “工學結合”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思想,是一種新型的育人模式,它要求學校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使學生從封閉的學科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強調與生產實踐接軌。而任務教學法就能為“工學結合”理念提供課堂教學的具體支撐。英語教學就要按照本校的“訂單”或“項目”的服務要求,在以職業為導向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設置項目驅動的任務型教學模塊。比如針對設計系學生,就可以在教學中增添用英語如何介紹設計作品的環節,課前布置任務并設置網上討論區,課堂分組用簡單英語進行模擬講解,課后總結歸納,制成課件發布到網絡平臺。這樣一來,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就能將課堂任務式教學與時下互聯網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基礎人文內涵以及專業和行業的特色,提高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同時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
3.采用以“工學結合”為導向的多元化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上利用任務型教學法作支撐,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進行試點教學。當今社會多元化教學手段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優點也融合了時下熱門的互聯網教學,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評價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這一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通過“工學結合”為導向的課堂教學形式和各種信息化學習手段的有機融合,將會克服和彌補高職英語課堂信息化教學內容過于繁瑣,缺乏針對性以及高職學生的不自覺性等。從教學模式上講,多元化教學包括了傳統模式和新型模式、線上模式和線下模式。其中,線上模式主要利用一些自主學習平臺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線下模式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從教學時間設計上講,多元化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進行輔助引導答疑。從教學內容上講,立足于碎片化學習,將知識凝結在時下熱門的微課,慕課中,以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從課程形式上講,多元化教學包括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微課、翻轉課堂等。作為“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成果,翻轉課堂、微課、網絡課堂、手機課堂等必將成為未來高職公共英語多元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4.利用智能手機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當下大學生玩手機成了分散他們注意力,讓教師頭疼的普遍現象,而且這一現象也無法杜絕和避免。在互聯網絡全面覆蓋的校園環境中,英語教師與其禁止學生玩手機,還不如利用移動網絡,督促學生智能手機上下載應用軟件,比如扇貝英語、可可英語、有道詞典等手機APP軟件。這樣師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得所需要的英語語言文化信息,進入課堂交互式學習的體驗,進行現場師生互動,抽查學生作業,答疑等。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進行真實的在線或離線語言交際活動并獲得實時的評價反饋。隨著移動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通過手機在零散時間來瀏覽英語新聞、閱讀英語美文、記憶英語單詞、學習英語句型等“碎片化”學習活動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們的重要學習方式,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引導學生如何利用好智能手機為其英語教學服務。
5.建立起形成性評價機制。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76年由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Scriven)提出來的。這種評價是一種強調調節教育過程,以保證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為目的的評價活動。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區別的明顯特征在于其目的。形成性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對學習者分等或鑒定,而是幫助學生和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為進一步提高成績所必需的特殊的學習上”。形成性評價機制充分體現了高職教育中的“工學結合”特色,有利于教與學協同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現有的英語水平和英語學習素質,有利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朔藗鹘y的“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重形式,輕實際”。形成性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教師評價(Teacher Assessment)。教師通過記錄學生在英語課堂內外學習中的各種表現來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參與意識、合作精神等做出程度性判斷。二是學生相互評價(Peer Assessment)。互評的范圍可以很廣,如課堂內外;互評的的內容可以很多,如聽說讀寫的能力或是學習態度、策略、行為等;互評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如點評、全評等等。三是自我評價(Self- assessment)。自我評價指評價對象依據評價原理,對照一定的評價標準,主動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
三、結論
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的、持久的過程,長期以來,高職英語教學依附于本科英語,未走出自己的特色。而“工學結合”模式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可以優化英語專業教學結構,以市場的需求為重要導向,并將崗位的具體要求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積極建立起“工學結合”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同時積極構建具有自身英語特色的形成性評價機制對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是非常有益的,將會大大提高高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市場需求同步,更能真正改變目前高職英語教學枯燥單一的現狀。
參考文獻:
[1]Black,P.&William;,D.Assessment and classroom learning[J].Assessment in Education,1998a,5(1).
[2]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3]吳超.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理念指導高職英語課堂教學[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08(1).
[4]邱兆蕾,魏曉燕.淺談工學結合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J].科技信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