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霞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中體會感情、讀中培養語感、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讓閱讀教學真正綻放異彩。
關鍵詞:閱讀教學;朗讀;情感;意境;語言
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風靡全國,讓不少國人真正領略到了朗讀的獨特魅力。朗讀是美好的,它在小學語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小學階段,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在使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因此,朗讀不僅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文這一工具性、基礎性學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弄清為何而讀,采取何種方式讀,讀的目的是什么。弄清為何而讀,我們的閱讀教學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應倡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內容、讀中體會感情、讀中培養語感、讀中積累語言,讓學生在反復練習和推敲揣摩中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語文閱讀課堂的教學效果。
一、讀中感知內容
朗讀如同給作品以生命。通過朗讀讓學生目視、口誦、耳聞,用心感知課文的生花之筆和感人情境,把文字符號轉換成現實語言,對課文進行語義的疏通與整合,使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進而真切地感受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讀中感知內容要做到:一是讀得正確流利。二是讀中學習生字,初步理解詞語,理清課文思路,提出疑問,明白學習的重點等。所以一定要把初讀權留給學生。初讀要讀得充分。讀的方法可先讓學生自由讀,讀中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教師及時巡回指點和幫助;也可穿插同桌或小組互讀,輪流讀,然后鼓勵學生自告奮勇(或指名)當眾讀課文,然后教師及時點評和鼓勵。每逢第一課時,我基本采用這樣的模式:先讓學生自由地朗讀課文,要求把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連貫。等全班學生都讀完以后,再請學生畫出本課的生字、新詞,以及詞語所在的句子。對于生字的教學,在第一課時讓學生會讀、會認便可以了。然后請學生指出在剛才自己自由讀時哪些字的音容易讀錯,以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接著就是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朗讀,在朗讀的同時畫出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以便在第二課時教師講讀課文時,自己能有所側重地聽課。最后請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我檢查初讀的效果,便于在講讀課文時讀的訓練有側重點。第一課時的閱讀教學的重點在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弄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為第二課時的研讀課文做好充分的準備。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語文《養花》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讀一讀、找一找、說一說等活動環節,讓學生感受到養花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香、有香有色,從整體上感知了文章的內容,又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輕松接軌,還為后續研讀課文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二、讀中想象意境
古人對“讀”有經典的概括和詮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是閱讀教學的靈魂。讀一篇美文就像聽一段美妙的旋律,讀一篇美文,就像與一位藝術家談心。閱讀可以讓學生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在閱讀教學中遇到文中的好詞佳句要鼓勵學生,應讓學生運用形象思維,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文字,啟發聯想、想象,這樣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教學古詩《江雪》一課中,我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自然的環境和人物的心境。有的學生認為垂釣者不在乎魚而在乎雪之美;有的學生認為字里行間反映了垂釣者的萬千孤獨;有的學生認為是詩人不同流合污的心跡流露;有的學生認為詩人在釣春天。打開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使一幅“寒江獨釣圖”重現于腦海。賞析中領略了詩句的意境,閃現出個性化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趵突泉》一課時,為突出趵突泉的神秘與獨特,我要求學生畫出相關的句子反復朗誦,大膽想象畫面,同時運用多媒體展現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大小泉眼的泉水噴涌的情景,同時要求學生運用語言和聲調,再現了文中描寫大小泉眼冒出的泉水特點的語段氣勢,在多種感官的相互作用下,學生涵詠明象,入境探幽,感受了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涌泉圖的意境美。學生在反復吟誦中體會到了趵突泉的特點和奇特景象。
三、讀中體悟情感
梁實秋先生說過:朗讀美文,不僅可以使人博聞強記、積累文學素養,更重要的是能在反復誦讀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讓讀者在文字的引領下體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調動背景知識,激活生活經歷,讓學生順利進入課文情境。例如在小學語文人教版《燕子》一文的教學中,我依據課文中的語言文字,用課件模擬出“嫩藍的天空幾痕細電線停著幾只小黑點,那就是燕子”朦朧的靜態畫面,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去真切地領悟語言文字的原始信息——遠處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此環節的設計意圖在于為深度感悟課文做準備。接著我抓住結尾“藍藍的天空,電桿之間連著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譜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贊歌”這一段進行精讀訓練,學生讀中見悟,鍛煉了語感——“幾痕”的淡化,“停著”的靜態充分表現出了“幾根”的清晰。“落在”的動感所代替不了的那種靜態之美,學生進入語言環境,產生移情體驗,好像物化為燕子,或凌波,或呢喃……演奏著春天的贊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牢固樹立體悟感情、讀占鰲頭的思想,多搭建平臺、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讀,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讀中體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在朗讀中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四、讀中積淀語言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效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直到熟讀成誦,語言素材的積蓄就會逐漸增多。因此,在詞句訓練過程中要重視讀的訓練,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多讀、多思、多記,將文中優美的詞句轉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技巧。小學語文教材大都經過嚴格的篩選,辭藻華麗,布局謀篇堪稱是最好的例子。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經典語言的充分感悟會使學生儲存語料,誘發語感。在教學人教版《美麗的南沙群島》時,我讓學生反復誦讀“煙波蕩蕩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脈”,領悟課文的“藍色寶庫”和“迷人世界”原型。然后讓學生聽音樂、畫感受、配解說,使文中語言所描述的人、事、景物融合成完整的連續的生活畫卷,進行了創造性原型閱讀。學生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語音的變化,畫面的層次,輔以體態動作和表情全方面表達讀完文章后對南沙物豐景美獨特的感受。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通過反復口誦“天是一塊藍玉,海是一塊翡翠,眼見金色沙灘黝黑的礁石,翠綠的海水,五彩的燕魚,觸摸跳蕩的浪花”,領略了大海或輝煌或壯闊的魅力。
五、讀中遷移知識
知識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在學習這個連續過程中,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和已獲得的動作技能、習得的態度等基礎上進行的。這種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就形成了知識的遷移。“教,是為了不教。”學生在一節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探索新知識,了解新的文學作品,學生緣文悟道讀華章,學習到作者的表達方式。《落花生》一文以人物對話為重點表達了花生雖不像蘋果那樣高高掛在枝頭使人生愛慕之心但很實用的自然屬性,與不要“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用處“的品格教育,結合文章我設計了模仿課文借物寓理的表達方式的課堂素描,由理解吸收向表達傾吐推進。學生在學習基礎上對語言進行再創造。每次讀了文章后,我都引導學生自己覺察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獲取知識,形成讀書能力。教學《廬山的雨霧》后,我向學生推薦課文《五彩池》,讓他們運用已學讀書方法進行擴展閱讀,讓學生通過讀積累語言、體悟感情、感知內容,促進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和形成。
六、讀中產生共鳴
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閱讀教學過程是促進語言材料內化的途徑。一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飽含感情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二是在學習文章的各個環節時,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讀中運用結合起來,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老人和海鷗》是一篇真摯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導學生反復推敲的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朗讀的重音、停頓、音調和情感,把朗讀的自主權完全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了渲染氣氛,我特地為課文配上了音樂。老人愛鳥、給鳥喂食的部分,配上輕松的音樂,老人去世后海鷗圍著老人的照片飛翔,則配上憂傷的音樂,悲傷的音樂一下子感染了學生的情緒,使他們很快進入了老人和海鷗的情感世界,讀得極富感情,直到課文讀完了,有好多學生還沉浸在他們深厚的情誼之中。我發現有幾個學生在偷偷地擦眼淚。這是感動的淚水,是真情的流露,是文字促動內心,是讀者與作者產生共鳴的結果。
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閱讀教學中應“讀”占鰲頭,為學生架起一座閱讀對話的橋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感悟、讀中品味、讀中抒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讓閱讀教學真正飛揚個性!
參考文獻:
[1]周健.探索漢語閱讀的微技能[A].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9.
[2]周洪學.漢語閱讀課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和思考[A].數字化漢語教學(2014)[C],20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