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激揚
【摘要】時政新聞的報道,一般包括領導講話、會議及其重要活動,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和事件等內容。時政新聞報道對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引領輿論導向和密切聯系群眾有著積極意義,是新聞報道中的重要題材。伴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媒介傳播的主要平臺,時政新聞的報道通過使用新的技術形態,在傳播內容、傳播形式、傳播形態等方面突破創新,呈現出傳播內容權威精準、傳播語言精簡易懂的特點,讓時政新聞的新媒體傳播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相得益彰,初步構建了輿論引導的新格局,同時也對新媒體大數據時代傳播方式的未來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
【關鍵詞】時政新聞;新媒體;傳播特點
時政新聞指的是黨和政府在政治生活中新近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是指政黨、社團在處理政治、經濟生活大事或者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政治活動。[1]其特征主要表現在政治性、政策性、廣泛性、信息性和時效性五個方面。近年來,時政新聞突破了以往板著面孔說事兒式的枯燥傳播,在傳播內容、傳播方式、傳播形態等方面不斷創新,大數據、人工智能、AP(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在新媒體的傳播中得到初步嘗試。新的傳播方式充分吸引了受眾眼球,大大提高了新聞內容的受眾關注度,使報道內容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也充分展示了時政新聞在新媒體傳播中的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以及感染力,使得主流媒體在引導輿論,取得話語權方面的優勢更加突出。
一、傳播內容更加親民
新聞傳播內容為王。內容是新聞生產的王道,主流媒體在時政新聞的內容獲取上有著先天的優勢。如何讓時政新聞的內容更親民,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這就需要我們對時政新聞的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其新聞價值和受眾關注度,將服務大局與服務受眾統一起來,進而不斷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質量,提高其傳播力。
過去一段時間,時政新聞在新媒體的傳播中存在著播放數量少、傳播形式較死板、與受眾互動性差、專題大而空、說教多、官腔重等諸多現象。當自媒體迅猛發展起來后,主流媒體才切實感受到了危機,爭取主動、贏得輿論話語權成為媒體人的高度共識。此后,新媒體上的時政新聞才漸漸多了起來,同時媒體對時政新聞的報道才開始注重內容、語氣和表達形式等。新媒體要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同時,強化“接地氣、沾泥土”,貼近受眾需求,把握受眾心理,將廣大受眾看重的具體訴求凸顯出來。
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客戶端曾經推出過一篇報道:《803億在豫落地,看咱省長陳潤兒咋推介河南》,不到10個小時閱讀量就已突破10萬+。之所以點擊量高就是因為報道抓住了受眾心理,老百姓想知道省長眼中的河南是個啥樣?我們生活的這個地方為什么那么吸引人。
2018年河南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以新擔當展現新作為,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中原更加出彩的奮斗目標”[2]。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迅速反應,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網站等媒體平臺推出“貫徹省委全會精神讓中原更出彩”系列專家學者訪談,同時發表系列述評《出彩中原是奮斗出來的》,對省委全會精神進行深入解讀。各媒體平臺還相繼通過文字、圖片以及小視頻,講述老百姓身邊的故事,以故事帶新聞,增強時政新聞的可讀性,《出彩河南人》專題報道推出后,因為很“接地氣”,很快吸引了受眾的關注。這一系列“出彩”報道,深刻把握了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奮斗目標,通過專家觀點以及與民眾視角相結合,有效增強了時政新聞的貼近性、可讀性和感染力。謀中原出彩,訪“他山之石”,隨后河南廣播電視臺總編輯王仁海帶領廣電全媒體采訪團趕赴徐州實地采訪,大家一起看鄉村、訪工廠、觀摩城市規劃、探究城市轉型,對“徐州經驗”進行深度挖掘。徐州是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后調研的第一站,這個河南商丘的近鄰,近年來大力推動城市轉型、產業轉型和生態轉型,走出了一條老工業基地轉型振興的新路子。采訪歸來,河南廣電全媒體推出《徐州轉型突圍啟示錄》系列報道,全面報道徐州轉型的做法,讓我們在對比中看到差距、感到危機,在對比中尋醫問藥、覓得良方,在對比中創造機遇、占據主動!報道一經播出,很快引起部分地市政府的關注,相關部門組織收看新聞報道,并結合當地實際展開討論。
2018年河南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后,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這組關于河南“出彩”的系列報道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報道內容是經過反復研究,深入挖掘的。廣播電視所報道的內容與網站、微博、微信平臺的報道有重合,也有區別,新媒體的報道內容從群眾觀念、網民視角出發,在編寫新聞的過程中,語言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報道的可讀性和感染力更強。
二、傳播形式更加新穎
新媒體背景下,每個人既是信息生產者,又是信息傳播者和接收者。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加迅速,互動性也非常強。新媒體受眾對文字和圖片的關注度已被異軍突起的短視頻、現場直播逐漸取代,像抖音等視頻發布平臺迅速吸引人脈,視頻產品在新媒體上得以迅速傳播,并正在成為新媒體資訊傳播的重要方式。[3]新媒體行業報告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我國資訊視頻占有率在61.8%左右。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紛紛開始在視頻產品上發力,短視頻以及直播視頻等傳播方式成為亮點。[4]
短視頻通過技術加工,可以有效整合動畫、脫口秀以及H5和紀錄片等資源,制作出創意新穎,形式多樣的產品。例如,人民日報推出的動畫短視頻《政府工作報告怎么讀?人民日報為你建了一座城!》,在該段視頻中,人民日報首次在時政新媒體報道中引用縮微定格動畫形式,通過虛擬構建城市——“種花家”(網絡語言,“種花”為“中華”諧音),并配備相應的文字以及數據,用了不到2分鐘的時間,呈現了我國近五年來的發展成果以及國家形象宣傳,并非常清晰地詮釋解讀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奮斗目標。該視頻3月6日發布,短短一天的時間,微信閱讀量迅速超過10W+,總播放量超過了900萬。新華網綜合運用3D立體畫、折紙動畫等表現手法,在新媒體上發布了創意短視頻《躍然紙上看報告》,僅經過4天時間,新華網及各主要渠道總訪問量已過億,媒體轉載量也近千家。人民日報兩微兩端通過原創手指舞,用充滿活力的方式,發布了短視頻音樂MV《中國很贊》,展現了對新時代的期待以及祝福,該視頻同樣迅速傳播。隨后,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為有效提升該項活動的影響力,發起了“中國很贊”MV眾籌活動,得到了各類明星以及網民的大力支持和響應,爭相加入到線上的挑戰活動中,隨著該項活動影響力的不斷增加,活動也迅速成為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焦點,并成為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引人注目的新聞報道之一。
除創意類短視頻外,現場報道類短視頻表現也十分搶眼。例如河南廣播電視臺在全國兩會期間就發揮其在視頻制作和傳播方面的天然優勢,采用獨家短視頻打頭陣的傳播形式,在微博微信同時推出視頻報道《兩會進行時——河南時刻》,受眾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收看相關報道,獲取權威的信息。
不僅短視頻成為新媒體時政報道的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移動直播也受到了新媒體用戶的喜愛。河南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組織策劃的《河南再出發》大型系列直播節目,出動直播車,先后奔赴信陽郝堂村、三門峽陜州的地坑院、鄭州通航之都上街、周口淮陽的羲皇故都等省內有特色的縣市,邀請當地的干部群眾走進直播間,共謀發展、共話體會、共敘鄉情。節目同步在廣播中播出,在網絡上視頻直播,聽眾與網友紛紛點贊,并積極互動。節目播出后引起受眾的強烈反響,受到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三、傳播語言更加精練
(一)標題語言
新媒體平臺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信息量大并且同質化問題突出。受眾的閱讀,往往只是迅速瀏覽標題,因此,標題是否具有吸引力,便成為受眾是否點擊閱讀的第一關,新聞標題能不能吸引人,直接決定了文章的閱讀量,這也對新聞的標題寫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比如我們曾經把領導參加的會議、進行的調研,以標題加圖片的新聞方式進行呈現,不僅有效提升了領導的形象,同時得到受眾的一致好評。標題寫得好,標題即是新聞。對于標題新聞來說,它是信息化社會的必然產物,不僅滿足了受眾自身的需求,同時也是當前新聞媒體面對不斷增強的信息競爭環境而做出的創新和探索。[5]一般情況下,標題新聞以新聞事實為基礎,通過標題信息呈現的方式開展新聞報道,有效實現了標題與內容的有效結合。如《廣東將每年補貼種糧大戶l億元》,就屬于典型的標題新聞,讓人一看就明白咋回事了。
網絡新聞標題一般不分行,助詞和介詞被省略,熟詞新用,多使用修辭,使用中、英文簡稱等,使得標題引人入勝。如《“釣魚”執法 令人發指》《國家出手娛樂圈“地震”》等。
(二)內容表達
按照語言學家齊福提出的“省力法則”,人們在開展交談以及閱讀的過程中,對語言的準確性要求普遍較高,如此一來,不僅能有效實現信息傳播的完整性,同時也能有效滿足受眾的需求。
新媒體受眾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對時政新聞的傳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體推出的新聞信息一般來說內容相對較少,而受眾花費在該報道上的時間往往不超過90秒。微博字數不超過140個字,所以信息的傳播大多使用短句而很少使用長句,多使用進行時態句式,很少使用過去被動語態句式。同樣的內容,新媒體刊載篇幅普遍比傳統媒體要短得多。例如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用800個字囊括了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內容,這與新媒體受眾的閱讀習慣更加貼近,而各大報紙上,則全文刊載了政府工作報告。
(三)新詞新語
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我國網民的基數以及網絡活躍度持續增加,衍生了一批網絡新詞和新語。一般情況下,網絡新詞及新語最先在相對不是特別正式的社交媒體中傳播,隨著受眾接受程度的不斷加強,逐漸滲透到一些新聞網站的報道當中,進而使得報道內容顯得個性鮮明、生動活潑。[6]這些詞語本身具備的創新性和時代性受到更多年輕受眾的喜愛,特別是90后、00后。例如:我不叫我,叫“偶”;“這樣子”叫“醬紫”;“提意見”叫“拍磚”等。
四、傳播技術更加先進
伴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開發應用,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之間的界限已經日益模糊,未來將是增強現實的時代。[7]受眾可以借助APP對自身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進行掃描,進而實現對多種媒體內容的關注。而全新的AR視頻、3D模型以及語音文字交流和圖像百科等技術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實際應用,提高了受眾對新聞內容的關注度和興趣。對于當前新聞媒體的先進技術應用來說,借助AR技術,有效實現了虛擬對象與現實環境的有機融合,并能夠開展虛擬對象與用戶的實時交互。
2018年的全國“兩會”,各大新聞媒體通過新技術的高效利用,不斷在新媒體報道中創新突破,從傳播方式、傳播內容到用戶體驗,處處可見人工智能、大數據和AV技術彰顯威力,使得全國“兩會”的新媒體用戶關注度節節攀升。例如新華網把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應用到新聞報道工作當中,借助相對科學的“讀心術”對觀眾聽取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情緒波動進行記錄。生物傳感機器人實時捕捉、自動計算、實時收集觀眾在觀看收聽政府工作報告時的情緒生理變化,通過人機交互技術進行數字轉化,對被測試者的關注點進行抓取,進而推出了我國首條生理傳感新聞報道,這也是新聞傳播行業首次把情感交互技術應用于時政新聞領域。同時,新華社客戶端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專門開設了“增強現實”報道《AR看兩會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戶可以通過點擊新聞客戶端中的“小新機器人”,對二代身份證的正面進行掃描,就能夠實現對政府工作報告的全面了解。A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豐富了新聞報道的方式,不僅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同時也增加了新聞報道的趣味性。與此同時,新華社的秘密武器“媒體大腦”,通過自動分析功能對新聞熱點進行篩選,并形成統計分析圖片及表單,進而實現自動成文、配圖以及配音和視頻剪輯等動作,最終導出一條完整的新聞報道信息。[8]這項功能是新華社與阿里集團共同開發出的一款全新的媒體人工智能平臺,通過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一篇成品新聞從線索搜尋到策劃、采訪、編寫、制作、傳播以及反饋等全流程動作。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媒體大腦”對多個熱點新聞進行了報道,并展示出強大的智能化功能。同時,“媒體大腦”對比2014年以來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僅用一天的時間就推出了“兩會熱點觀察”。新華社“媒體大腦”所發出的每一條新聞,都得到了媒體界的密切關注。有人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臧雷振.新媒體信息傳播對中國政治參與的影響:政治機會結構的分析視角[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
[2]謝新洲,李冰.新媒體在凝聚共識中的主渠道作用與實現路徑[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5).
[3]李衛東,文竹.新媒體應用開放平臺的云傳播網絡模型及結構特征分析[J].新聞與傳播,2016(09).
[4]王佳航,張婧琪.智媒時代媒體的敘事創新與價值回歸:2018年兩會報道觀察[J].新聞戰線,2018(7):68-70.
[5]姚廣宜.新媒體環境下危機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呈現[J].當代傳播,2017(03).
[6]郭玉梅.新媒體視域下網絡流行語生成傳播機制[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7(4).
[7]吳星星,靖鳴.現實與幻想:新媒介環境下的新聞集群效應[J].新聞愛好者,2017(10).
[8]顧潔,閔素芹.社交媒體時代的公民政治參與:以新聞價值與政務微博受眾參與互動關系為例[J].國際新聞界,2018(4).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編校:王 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