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 張丹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和消費密切相關,消費的增長會推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會影響消費。商貿流通業連接著生產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商貿流通業中物流渠道的發展,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推進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縮小城鄉差距。我國居民消費的一個主要特征是平滑性,因此要考慮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和行為習慣,刺激消費,解決消費不足的問題,促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政策的實行會影響商貿流通業和消費的發展,本文從政策的角度,對商貿流通和消費的相關性進行探討,探索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和刺激消費的措施。
關鍵詞:政策 商貿流通 消費 相關性
商貿流通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不斷提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商貿流通業在引導居民消費、促進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消費是生產的動力,生產是消費的基礎,生產和消費的聯通需要商貿流通。商貿流通的質量和效率對生產和消費的質量、效率有決定性影響。近年來企業的兼并重組、產業結構優化等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同時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問題逐漸凸顯,比如地區壟斷、產業集中化程度低等,都影響商貿流通業對消費作用的發揮。因此要結合居民消費的特征,優化產業結構和市場機制,促進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我國商貿流通業和消費發展現狀
(一)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
商貿流通業是典型的生產性服務業,是商品交換、轉移和傳遞的服務部門。我國近年來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商貿流通業在第三產業中的作用逐漸凸顯,為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改善了我國消費環境,尤其是從2008年金融危機后,出口和對外投資呈嚴重下降的趨勢,消費在拉動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商貿流通業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為消費增長做出重大貢獻。商貿流通業推動消費方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過去再生產環節中,商貿流通業處于產業末端的位置,當前已經成為先導力量以及第三產業的晴雨表和領頭羊。商貿流通業的就業人口不斷增多,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例已經超過40%,對于就業壓力的緩解、社會穩定發展有重要意義。
商貿流通業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流通業發展迅速,2016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商貿流通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12.9%,商貿流通業總值9.6萬億元。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2%。現代流通方式的出現,以及物流技術的進步,極大促進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我國商貿流通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法人企業大幅增加,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我國加入WTO以后,對外開放逐漸深入,市場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市場經濟逐漸成熟。同時新的流通渠道的出現,推動了商貿流通業主體的多元化。商貿流通業是社會化大生產的重要環節,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我國積極支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推動各種商貿流通主體的涌現,給予各種政策支持。商貿流通業呈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大量社會資金涌入商貿流通業中,形成外商投資、港澳臺投資、私營等多種格局,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進入經濟新常態形勢下,我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商貿流通業的經營模式不斷發展。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商貿流通業以國有企業為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逐漸被打破。商貿流通業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發展更多元化、多樣化。傳統商貿流通結構單一,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出現了連鎖超市、專賣店等新業態,尤其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網上商業的發展,對推動商貿流通業的轉型升級有重要意義。
(二)消費現狀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城鄉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家庭人均消費穩步上升。2016年我國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1899元,人均工資性收入13455元,人均經營凈收入為4218元,人均轉移凈收入為4259元。2016年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7111元,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為2338元,人均居住支出為3746元,人均衣著支出為1203元,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為1307元。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同比增長分別為9.0%、8.6%、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分別為7.3%、7.3%、6.5%。農村居民收入顯示良好的增長水平。在消費方面,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8322元,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955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4445元,同比分別增長7.1%、8.1%、5.9%(扣除價格因素為5.4%、6.8%、4.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增長超過城鎮居民,反映了在農村區域存在較大的消費潛力。近年來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解決了農村地區消費品種類受限、消費渠道少等問題,為農村居民消費提供了新渠道。財產性收入的增加,也增強了消費能力,農村地區也成為未來刺激消費的方向,完善農村流通網絡也是未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方向之一。
基于政策角度商貿流通和消費的相關性
(一)商貿流通業發展為增進消費提供基礎條件
1.商貿流通業發展反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消費者更多追求體驗式消費、特色化和個性化消費。商貿流通服務主體積極開發制定不同的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生活水平較高的有高質量、高價格和成本的產品和服務,生活水平低的提供有低成本產品和服務。對工作忙碌的上班人員提供有線上快速購買服務;對家庭主婦等人群有線下購買服務。線上線下融合,充分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滿足消費者的現實需求,拉動消費增長。
2.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影響消費效率。商品流通的效率是指從貨物的出產地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速度,商品流通的效率能夠從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顯示出來。近年來,商品流通的效率不斷提高,與我國物流業不斷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密切相關。當消費者對商品有緊急需求時,需要有高速的流通效率為支撐。互聯網條件下在預定購買服務之后,再選擇合適的消費時間,能夠減少消費者的排隊等候時間,對工作繁忙的上班族來說比較方便,并且可以解決消費高峰的問題。現代科技的發展和生活壓力的增加,更加追求效率。消費者的工作和生活都離不開商品,也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效率息息相關。不管是線上購物還是線下購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買效率。
3.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居民消費范圍。從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中能夠反映其市場拓展的范圍。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條件不斷改善。以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為依托,商貿流通業的服務范圍不斷擴大,商貿產品的銷售已經突破區域限制,產品銷售范圍面向全國甚至全世界。由于保鮮技術的發展,許多農產品,包括水果、新鮮蔬菜等,都可以長距離運輸,擴大流通范圍。城市物流速度加快,通常需要兩天時間,就可以將奢侈品通過高速物流到達二線和三線的消費者中。商貿流通業的服務范圍,影響著居民的消費范圍。過去部分地區消費者無法消費的產品,都可以不受區域限制地消費。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拓展了消費者的消費范圍,使消費者的各種產品需求得到滿足。消費者的消費種類不斷拓展,促進了消費的增長。
4.商貿流通業發展質量影響居民消費質量。消費增長除了消費量和種類的增長,消費質量也是其內容之一。商品流通的質量反映在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中,對消費質量也會產生影響。消費質量的增長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包括購買貨真價實的商品、優化消費環境、良好售后服務。產品服務的改善、商貿環境的改善都是商貿流通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優化商貿環境的目的是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加上監督機制的應用,促進買方和賣方的合法權益、公平公正性。我國商貿流通業處于轉型升級階段,隨著環境的優化和結構的改善,消費質量也會不斷提升。商貿流通環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居民的消費熱情。
(二)消費增長為商貿流通業發展提供動力
1.居民消費偏好限定商貿流通發展內容。產品和服務的流通是基于消費,消費的產品和內容主要與消費者的偏好有關。商貿流通主體往往依據消費者的偏好提供產品和服務,決定在流通領域銷售哪種產品和服務。根據流通領域的貨物銷售情況,生產企業會安排相應的生產情況。消費對生產也有反作用,影響生產和流通。生產、消費和流通相輔相成,相互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偏好直接關系消費內容,也影響消費方式,比如線上購物的快速發展,從電腦購物逐漸轉向智能客戶端消費。
2.居民消費能力限定商貿流通發展范圍。商貿流通業是第三產業服務業,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基礎,為消費者提供服務,才能順利實現商貿流通,促進商貿流通的發展。商貿流通業與消費者的需求是不可分割的。居民的消費能力,直接影響著商貿流通業的流通范圍。消費者有購買的欲望,才有可能實現產品或者服務流通,從而實現價值,獲取經濟利益。居民有怎樣的市場需求,就有怎樣的商貿流通,商貿流通業的市場就是居民的消費需求。居民需求增大,商貿流通也會擴大,從而也意味著消費的提升。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高,商貿流通業也會快速發展。提高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可以促進商貿流通的發展。同時也顯示了消費者消費的局限性。如果消費者是超前消費,消費能力依然會有所限制,否則容易出現債務危機。
商貿流通促進消費增長的調控政策和保障措施
確定流通產業的主導地位。我國流通體制不斷改革,促進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穩定發展,充分發揮商貿流通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商貿流通業和增進消費密切相關,要進一步整合優化流通資源,促進流通產業的發展,確定流通產業的主導地位。政府要積極促進形成城鄉一統的大流通市場,打破區域封鎖和分割局面,提升流通效率。建設大規模、正規化的企業集團,重組流通領域,完善流通體系。關注農村流通產業的發展,挖掘農村消費潛力,繼續推進農村的家電下鄉等工程。推進商貿流通體系的提升,利用科技創新和信息技術,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經營環境,改善農村商貿流通業的基本條件。鼓勵向農村投入資本,調動農村商業資源的積極性。城鄉要加強合作交流,促進產品和服務銷售。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其中一個制約因素是區域因素,比如城鄉之間的基礎設施差距。相關部門要健全農村原材料和產品的流通體系,推進中西部地區的流通網絡建設,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的消費水平。
提升和推廣流通技術。對于流通領域的新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要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商貿流通產業的技術水平,提升流通效率和質量。比如應用智能傳感器,有能力的大企業可以進行自主創新,開發和應用新技術。中小企業可以使用網絡技術、網絡平臺等不斷發展自身。商貿流通企業要積極利用先進技術,促進信息共享。在鞏固傳統消費方式的同時,也要利用其它商務形態,通過網絡技術,適應商貿流通新模式。
完善法制建設。近年來,我國商貿流通業雖然發展迅速,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商品流通環節和產業內部有許多空白,影響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和消費增長,比如市場安全監管仍不完善、缺乏流通渠道規范、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等。為促進商貿流通業和消費的發展,要健全相關制度規范,為流通市場的有序發展提供保障。隨著市場環境的發展,要及時調整相關政策制度等,維持市場健康發展。
融合線上線下模式。線下經營是傳統商貿流通業的主要方式,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商貿流通企業要積極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為消費者的商品和服務提供便利。線上線下融合模式能夠降低人力、物流、經營成本,打破傳統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使消費者能夠隨時隨地進行消費。對于商貿流通實體企業來說,需要利用電子商務,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完成線上線下交易。通過拓展購物渠道,方便消費者消費,拓展消費區域,滿足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商貿流通企業也要充分發揮傳統流通和電商的優勢,電子商務可以降低成本,但同時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監管難度大,導致較高的退貨率和較低的滿意度。傳統商貿流通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但同時成本較高,對于一定的地區消費品的種類有限,價格優勢不明顯。發揮傳統商貿流通和電商的優勢,取長補短,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消費,促進商貿流通的發展。一些體驗商品,線下體驗和線上購物相結合,就是線上+線下的模式。
構建特色商業滿足消費者需求。當前消費者的需求更加多樣化、特色化和個性化,商貿流通產業在發展中也要構建特色商業,滿足消費者需求。商品特色區域是集休閑、餐飲、購物等為一體的區域,是對區域性文化和元素的展現,有引導消費者購物的作用。特色區域歷史文化,結合消費者的體驗以及個性化需求,從而促進消費。商品特色區域可以提升區域競爭力以及城市形象,依據地區實際情況,堅持構建科學的商貿流通體系和特色區域,優化內部流通結構,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的協調發展。企業可以通過專賣店、連鎖店等方式,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專業化、差異化需求。
推進區域化商貿流通業發展。農村地區蘊含著廣闊的消費市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意識也不斷提高,成為商貿流通和消費的發展方向。受各因素的影響,農民的消費行為往往帶有攀比心理、從眾心理,不少農民存在盲目消費。同時農民在消費時也會受到限制,比如要考慮子女教育資金、社會保障體系等問題。與城市居民消費相比,農村居民消費有較大的謹慎性。城市居民消費有超前意識,有更加強烈的個性化消費需求,會使用信用卡購物、貸款買房買車等。但對農村居民來說,超前消費意識比較低,因此要明確消費者的行為、心理因素、區域因素等,依此選擇不同的商貿流通措施,促進消費增長。
參考文獻:
1.王智慶.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先導性作用及發展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6(24)
2.王義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業核心競爭力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8)
3.張鋒濤.培育消費需求促進商貿流通業有序發展——額濟納旗商貿企業運行情況調研報告[J].內蒙古統計,2016(3)
4.張瑜,王曉蘭.商貿流通發展影響城鄉二元消費結構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7(4)
5.蘇俊華,彭海陽,吳丹潔等.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與城鄉居民消費增長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7(5)
6.關冠軍.我國商貿流通業品牌建設的關鍵因素與模式[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6)
7.劉維芝.二元經濟結構背景下我國城鄉雙向流通的商貿流通體系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6(9)
8.胡軍偉.產業結構視閾下我國現代商貿流通產業優化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