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方 張艷林
摘要:結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特點,建構自主探究教學模式,主要流程為問題導向——情景導入——任務驅動——自主探究——目標升華。文章梳理了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并詳細描述了自主探究教學模式的五個流程,最后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教學片段為例,介紹了其模式的具體操作。
關鍵詞:自主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 操作
一、理論基礎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程,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內容規范而嚴謹。但在現行課堂教學中,教條式的純理論教學,嚴謹有余,生活活潑不足,再加上教學方法不合理,導致學生產生乏味心理。所以,必須對“概論”課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以提高“概論”課的受歡迎性和實效性。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要把當前學習的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和自己已經知道的事物相聯系,并對這種聯系加以主動的思考。
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充分尊重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好的教學方法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學習方法,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居于此,課堂教學不能按部就班講授課本知識,學生靜靜地聽,而應該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提供學生活動的情境和空間,喚起學生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在以上理論的指導下,我們通過實踐教學經驗總結,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導向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成知識目標,培養能力目標和升華情感目標, 使得概論課堂教學在自由、活動、探索中進行,成為大受歡迎的課程。
二、自主探究式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理念的課堂教學模式。整個教學過程堅持“問題導向——情景導入——任務驅動——自主探究——目標升華”的設計理念,以環環相扣、層次遞進的若干任務為引線,驅動學生以自主學習、討論為主完成這些任務,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一)問題導向
問題導向要求:1.科學把握教材內容。要找準內容重點難點,針對所教授的知識點設計出系列問題,問題要涵蓋重難點和主要內容,確保隨著問題的解決實現對主要內容的掌握。2.準確把握學生狀況。要對教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能力有清楚的了解。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發展狀態,難易適度;要切合學生的專業特點,要用學生的語言表述,使問題有特色、有吸引力。
(二)情景導入
情景導入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第一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情景導入是否成功直接影響學生的參與度。情景的選擇非常重要,一要緊密聯系教材內容,保證順利引出問題、導入第一個任務;二要真實、感人,達到吸引人、感染人、發人深省的效果。情景設計在備課時要發揮集體的力量,廣泛收集,精心挑選。情景可以是視頻、音樂、經典案例、短文朗誦、小品劇表演等多種形式。
(三)任務驅動
任務是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來設計和開展的。首先,與問題設計一樣要環環相扣、層次遞進、過渡自然,隨著任務的逐個解決要完成講授的主要內容,要達成教學目標;其次,任務設計要形式多樣、難易結合,能調動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任務設計還要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任務設計要突出目的性。比如觀看視頻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教材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品短劇可以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集體回答可以提高學生參與的廣泛性;搶答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小組討論回答可以培養學生是組織、協調、溝通和協作能力等。
(四)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啟發、引導為主,以檢測、評價為主。一是以提問、練習的方式檢測學生是否學會了某一內容,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點不再贅述;二是對于學生掌握不太好或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閱讀教材、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自主探究出來。能讓學生說出來的讓學生說,教師能不講的不要講。三是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學生探究的方法思路和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對于學生探究后的回答要由衷贊賞,不足之處要指點并給予安慰和鼓勵。
(五)目標升華
目標升華是自主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高潮部分。既是對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的評估反饋,更是對教授內容和學生表現的總結和拔高,有畫龍點睛之功效。
目標升華包括三個環節。一是請3-5位不同程度的學生分享本堂課的收獲和感悟。可以達到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習慣,并通過復述,達到對所學內容復習鞏固的作用;二是板書教學目標。此時板書教學目標,一是避免上課伊始就展示目標給學生帶來的暗示和誘導,不管是否真的掌握目標內容,也會回答掌握了。二是可以使學生評估自己本堂課所學,對于沒有達成的教學目標,課下有目的地去完成。三是教師點評和升華。教師也要以與學生平等的身份談收獲和感悟。要對學生的感悟進行點評,對本堂課整體情況和自己及學生表現進行總體評價,對所教授內容進行拔高。目標升華不僅僅是對知識內容的回顧,更多是思想的碰撞、心靈的溝通、理論和精神的升華。
三、“概論”課教學個案
以“概論”課(2015年版)第八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第一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第三小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的教學片斷為例,以自主探究教學方法進行操作,下面是主要操作步驟介紹。
(一)問題導向
1.識記按勞分配的基本含義、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基本含義;了解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和意義以及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必要性。2.培養學生在收集、分析、歸納信息的過程中掌握處理信息、分析信息、獲得知識的能力及與同學、老師探討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與人交往的方法。3.學生樹立“熱愛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態度。
(二)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采用案例“王大伯一家的收入”,即通過走進王大伯一家,分析每位家庭成員不同的收入來源來了解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制度。具體情況如下:王大伯是一家國有企業的高級技工;王大媽在小區門口自己經營一家超市;王爺爺通過一項專利發明獲利10萬元;王奶奶每月有500元的社會保障金;王大哥是一家私營食品廠的經理,負責工廠的管理工作;王小妹在這家私營食品廠打工,每月工資2000元。他們家的存款年利息1萬元,出租一間房屋的租金每月獲利2萬元。這樣的情境導入既聯系教材內容,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還能抓住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該情境導入引出問題導向:王大伯一家人的收入分別屬于哪種分配形式,我國現階段主要分配形式有哪幾種。問而不答,一是吊足胃口,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注意力;二是可使學生帶著問題參與下面的活動,增強其主動性和目的性 。
情境一:王大伯是國有企業的高級技工,月工資4500元,王大伯的同事小李是初級技工,但是超額完成任務,月工資4000元;小張也是初級技工,月工資3500元。
情景二:王大伯三人所在的車間由于業績突出,獲得獎金5000元。
情景三:王大媽、王爺爺、王奶奶、王大哥、王小妹的收入一一列出。
(三)任務驅動
根據情景一產生任務一:為什么他們三人的工資收入高低不一?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國有企業屬于哪種經濟成分?
根據情景二產生任務二:這筆獎金應該如何分配?(分組討論,拿出最佳方案)
根據情景三產生任務三:這家人除王大伯外,其他收入屬于哪種分配形式,又屬于按照哪種生產要素分配?
(四)自主探究
任務一自主探究:學生根據情景會分析勞動的數量①和質量②是工資產生超別的主要因素;再回答國有企業的經濟成分是屬于公有制經濟成分③(③檢測和鞏固了上節課的知識點)。然后根據分析的①②③,學生自主總結按勞分配的主要含義。
任務二自主探究:以6人為小組合作完成,并推舉一人匯報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分工合作完成此項任務。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分工、協作和溝通表達能力。任務二是對任務一總結知識點的檢驗和升華,做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任務三自主探究:任務三開啟新的知識點,即是多種分配方式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學生分析這家人除王大伯外,其他收入分別屬于哪種生產要素分配,此環節是搶答,搶答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
(五)目標升華
目標升華一,歸納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明確重難點。
目標升華二,談感悟。請3-5位同學分享收獲和感悟,教師引導學生就本堂課的活動開展和內容學習,暢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悟。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形成熱愛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科學的價值觀。
目標升華三,課后實踐作業。調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況,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勞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勞分配收入,并進一步分析現在的收入形式與以前相比有哪些變化,這種變化給家庭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作者簡介:[1]劉方方,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思政部教師,助教;[2]張艷林,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