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寶娟
摘 要:小學教育是為日后學習打好基礎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這一時期的重點教學內容,由于小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有限,小學階段處于想象思維理解階段,如何讓學生在這一階段加強對文字的認識就成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本文就此談談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的方法與技巧。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有限,小學階段的識字枯燥乏味,這就造成了小學生識字興趣下降,識字率低下,而小學低段識字教育是為以后學習打下基礎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更加科學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對識字產生興趣,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知識,使學生打下良好的識字基礎,促進學生更快發展。
1現階段識字教育現狀分析
1.1教師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大多數教師仍然認為識字教育并不是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的重點,只要讓學生多寫多練自然就能夠記憶認字,然而多寫多練這種集中識字的教學方法不僅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還使得學生對識字產生抵觸心理,并不能有效幫助學生識字,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2學生學習的現狀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積極主動的學習漢字,集中識字這種教學方式對小學生來說十分困難,他們往往對于寫字練字感到枯燥乏味,而自身并沒有對學習漢字的計劃與目的,主動性不強,因而造成識字效果并不理想。
2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的方法
2.1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
好奇心是促使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對認字產生濃厚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識字認字,例如讓學生猜字謎,激發學生對文字的好奇心,如一些簡單的字謎: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落入水中都不見。既能讓學生認識數字的書寫,還能夠激發學生對謎底的好奇心,更加生動的理解雪這個字的意思和寫法。加強對文字的認識與理解,使學生能夠愛上文字,領會到文字的魅力。
2.2插圖教學使文字更加生動
小學生的思維學習還處于想象思維階段,教師應采用符合這一特點的教學方式,插圖教學就完全符合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能夠讓學生對文字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應合理利用所學漢字在課本中對應的插圖,形象的認知和理解漢字,例如小學課本中《日月水火》一課利用文字所配合的插圖,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文字都是象形字,了解水字和火字的由來,更加形象的讓學生在腦海中想象所學漢字的樣子,使學生看到插圖就能想出所對應的漢字,加深學生對于文字的記憶。插圖教學更加生動形象,能夠讓學生對文字產生對比聯想,在聯想的基礎上理解漢字,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識字,通過插圖教育的方式加強學生識字的能力。
2.3聯系實際,讓學生將識字運用到生活中
漢字于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漢字存在于各個角落,小學語文識字教育必須要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漢字,如讓學生多讀些感興趣的故事書加強和鞏固對文字的認識,在小零食或者小玩具中發現漢字并能夠認識這些字等等。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讀寫天地《小兔子乖乖》可以讓學生角色扮演,例如讓學生分別扮演小兔子和大灰狼,將課文中的對話讀出來,也可以加上自己理解的動作和語言,在讀書游戲過程中完成書中漢字的認識,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漢字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讓學生對文字產生親切感促使學生能夠主動的識字,并把所學文字運用到生活中去。
2.4把讀、寫、認三點結合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單憑記憶認字并不能達到讓學生完全認識文字的效果,如果單拿出一個漢字往往學生并不知道怎么讀或寫,漢字的學習終究離不開書寫,但是如何書寫還是存在一定的技巧的,指導學生通過寫和讀來完全理解漢字,并不是寫的多就一定會的多,可以讓學生多讀些故事,例如在《烏鴉喝水》一課中學生可以讀一讀課文,知道小烏鴉是如何憑借自己的智慧喝到瓶子中的水,讀一讀文中自己不認識的漢字,寫一寫課文中的生字在理解與興趣的基礎上完成讀、寫、認的結合。
2.5讓家長注重識字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充分認識到識字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才能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漢字,家長是孩子在教師以外接觸最多的人,要有意識的教導孩子識字能力,要同孩子一起成長學習,讓孩子在回家后能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對于識字的興趣,真正做到課堂與家庭同步教育,只有家長與教師緊密合作,才能讓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為孩子將來的學習打好堅定的基礎。
3總結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是為以后學習過程中打好基礎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要抓住這一階段的教學不僅要培養孩子對識字的興趣與愛好,還有培養孩子識字的良好習慣,讓學生能夠主動認識和學習漢字,奠定學生對于今后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劉佳琦.語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低年段識字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和策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2]孫悅.小學語文低年段識字教學的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17(S1):28.
[3]吳丹,方舒.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的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