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英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美育教育中,教師應言傳身教,要做到形象美,和語言美。要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激發學生審美情趣,讓學生通過感受美,欣賞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心理、高尚的審美觀念,從而使庸俗自私低級趣味退避三舍。在此基礎上,再創造美,學生就成了美的播種者,美的耕耘者。
關鍵詞:小學語文;美育;策略
一、引言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它的本質特征就是情感性。古今中外,都以美作為人的最高境界,我國美育教育貫穿了五千年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對話的橋梁。
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實施美育教育的策略
(一)教師應言傳身教,也要提高對美育的重視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掌握美育知識,具有較強的審美教育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學、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兒童們美的啟蒙教育者,就必須從自身開始嚴格要求,做好兒童的表率:
首先,教師要做到形象美。用董伐柯的話說:“教師要有穩重端莊的行為美(包括教態美)、謙遜和藹的氣質美、樸素大方的服飾美、準確生動的語言美”。在任何時候,教師都要嚴于律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沉著冷靜,運用教育機制有條不紊地處理教學中的各種問題。
其次,教師要做到語言美。教師的語言不同于其他職業語言,它必須注重語言的規范性。推敲詞句品味美小學語文教材中文學性的課文,無論哪種題材,其語言都各具特色。詩歌用字精煉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小說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只要細細品鑒,便會回味出“美”來。在古代詩歌中,傳神字眼隨處可見,它的妙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從審美的角度來說,教師的語言應該做到感情充沛,邏輯嚴密和高低快慢適當。教師的教育不僅影響學生的現在,也更遠的影響學生的未來,它是一個延時性的教育。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而我們教師是未來的引導者,要時刻重視美育。這是一個偉大而深遠的教育。
(二)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在學校教育中主要不是要培養藝術家。學校美育要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審美觀。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通過課外活動進行審美教育,可組織學生開展對美的鑒賞和評價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調查郊游,以提高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能力,陶冶健康的情操,組織學生在勞動中感受創造美的快樂。感受美即認識美。是審美活動的起點,因而也是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由于千百萬年以來人類整體社會審美活動實踐在心理結構上的積淀,人類個體身上天然就稟賦了某種美感能力。所以人天生就能夠分辨樂音和噪音,天生就對一些形體、顏色等敏感。
但是,這一天然的感受能力具有原初或簡單的特性,不能使個體適應今天所需要面臨的日益豐富的審美關系和進行審美活動的需要。所以天然的審美感受能力更多地說明的是人的審美潛能。學校美育的任務之一首先是要以此為基礎,愛護、發展個體的審美感受力,使之更加敏感、細膩,更加豐富。為此,學校美育應當充分展示自然、藝術、社會和教育本身所蘊涵的美的因素,從而養成學生熱愛美、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的動機。表現美是創造美的初級形式,小學美育應當鼓勵小學生大膽地表現美,在表現美的同時學會創造美。
我認為寫作的優劣主要取決于學生心中有無對生活美的發現,是否有表現美的欲望。很難想象,一個連自己都沒發現美在哪里的人,能在他的作品里描寫出生活的美來;同樣一個對生活無動于衷的人,也斷不能在作品里抒寫出讓讀者激動不已的情感來。因此,要想讓學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淋漓盡致地創造生活美,關鍵要學生有創作的源頭活水,要做生活的主人,不做生活的旁觀者,即善于用美的眼光去審視生活,領悟生活。它要求首先能識別哪是真善美,哪是假丑惡,然后按美好的愿望去褒揚前者,鞭撻后者。由于小學生正處于好奇、善思索的階段,對生活開始有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但因為受到自身閱歷、學識水平、思維方法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得出的結論有時往往有偏激或偏頗之處。此時我們教師要以科學方法加以引導,就像在學生跋涉生活的途中豎起一座座路標。其具體方法可以是先介紹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問題的立場和方法,然后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實踐和運用。如口頭作文法,命題討論法,一題多做法。讓學生體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生活哲理,懂得生活是復雜的,原本就是真善美、假丑惡的交織與較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就應該崇尚真善美,鄙視假丑惡,并把它形諸于筆端。這樣的話,我們的學生不就成為了生活美的創造者嗎?
(三)激發學生審美情趣
一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借鑒前人創造的美的經驗、美的語言、美的表現方法等,形成自己合乎規范的聽說讀寫能力;二是要借助優秀作品陶治學生情操,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們內在的美的心靈,培養美的情操,磨礪美的意志,養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就應從誘發學生的語感和美感入手,引導他們咀嚼詞句,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言簡意豐,余味無窮。學生們在學習這些文章時,隨時隨地都能體會文章語言美帶來的愉悅,得到美的享受。
三、結語
學生學會在美的世界里生活,讓世界之美創造出人本身之美。所以就要不斷完善學校的“美育”,讓學生通過感受美,欣賞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心理、高尚的審美觀念,從而使庸俗自私低級趣味退避三舍。在此基礎上,再創造美,學生就成了美的播種者,美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