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應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以教學做一體化為基礎,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個人能力聯系在一起。文章認為,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研究,培養學生“做事”的綜合能力,符合職業教育的初衷。
關鍵詞: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
近年來,通過對人力資源市場的調查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對于人才的培養與職場的需求是脫節的。高校是閉門造車,不了解職場專業人才的需求,培養出來的人才合格率較低,根本不能滿足職場的需求,造成畢業生就業難的局面;同時,職場也只是在自己的方面考慮,不了解高校的培養方案,造成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創新缺乏人力資源支持。因此,發展應用型職場專業教育成為必然的發展方向。
對于面向職場的專業教育,各方學者都在積極探索。在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常務委員會首次提出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同年,查建中指出,面向職場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是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的必由之路。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質就是“面向職場需求”的專業教育,因為要滿足三個關鍵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即學生求職和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產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國家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建設需求,這三個需求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職場的需求。為培養滿足職場需求的高科技創新性人才,現有的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包括學科建設、專業集群建設、課程群建設及課程建設,其中的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強調通過系統化的工作過程設計,讓學生通過比較、遷移和內化,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掌握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完整行動策略,從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認識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是開發職業場與教育場結合的課程,是課程內容系統化的另一種課程形式。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的課程體系是依照學科體系的排列方式,本質上是基于知識儲備的課程范式,并不利于培養學生在職業場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創新能力。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是以課堂為載體,在高職課堂教學中建立一種既能與實際生產相結合,又能適應學校教學管理特點的教學模式,把工作過程引入課堂教學實現教學實訓一體化是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就是將原來基于學科體系的課程結構解構,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結構。解構使得適度夠用的理論知識的數量沒有發生變化,但其排序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重構使適度夠用的理論知識的質量發生了變化,不是空間的物理位移而是融合。
二、《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
《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課程針對專業特點,以典型國產車型及常見進口車型為基本車型,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汽車底盤四大系統各總成部件的基本構造、拆卸裝配以及簡單調整任務,授予學生規律性的知識和技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借助維修手冊等資料,制定汽車各個總成、部件的拆裝和調整作業計劃,并實施和檢查反饋。
知識目標:(1)掌握汽車盤底的組成及工作原理;(2)掌握汽車盤底總成件與零部件的結構域工作原理;(3)掌握汽車盤底零部件的檢修及常見故障診斷和排除方法。
技能目標:(1)正確拆卸與安裝汽車盤底各總成;(2)熟練使用維修工具及設備;(3)對故障進行排除和診斷。
社會能力:(1)具有創新能力;(2)具有抗壓、抗挫折能力;(3)具有較強的目標達成意識;(4)具有溝通能力、人際關系;(5)具有一定果斷力、判斷力。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1)教學理念是填鴨式教學。學生經常不知所云,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忽視實踐,理論與實訓分離,導致學生的效率與興趣大大下降;(2)操作項目安排不合理,企業項目單與實際教學情況不能同步,造成本身具備的知識與操作能力與企業的要求差之甚遠,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碰到故障無從下手,使得學生到企業了還需要重新學習,與企業急需的檢修人才差距較大,缺乏競爭力;(3)設備與實際脫節,學校設備不能適應實操教學需求,使得操作受限,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所事事,不能真正接觸底盤零件,無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因此,需要在傳統授課模式下,總結經驗教訓,重新規劃教學內容,確定工作過程參考系,建設新的系統化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工作創新能力。
三、工作過程系統化在《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程開發步驟概述
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應該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聯系起來。
《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是我校汽車專業的必修課,一般設置72個學時的課程,在多年的授課過程中發現本書教學內容偏重理論化,和實踐相結合偏少,學生學習過程中覺得枯燥難懂。通過不斷比較分析決定采取工作過程系統化來教授本課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行動領域指的是與職業生活及公眾的有意義的行動情景相互關聯的任務集合。學習領域是職業任務和行動過程的主體單元,是課程的標準。學習情境是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結構要素,是具體課程方案。確定學習領域應該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由經驗到策略,更多關注診斷、分析能力的培養。教學實施設計的任務是設計教學情境具體實施環節,開發項目任務書、引導文等,融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養于學習過程。四個步驟應該合理組織,將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有效融入專業教學。
(二)《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課程的開發
1.設置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
通過走訪行業協會、調查企業、回訪畢業生及召開實踐專家訪談會,最終確定了《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課程的八個學習任務。包括離合器檢修、手動變速器檢修、萬向傳動裝置拆裝與檢修、驅動橋拆裝與調整、車橋輪胎檢修、懸架檢修、轉向系檢修、制動系檢修。
為培養具備汽車底盤維修與檢測等綜合能力的技術型人才,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為如下:
(1)針對傳動系統專業特點,以典型國產車型及常見進口車型為基本車型,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汽車底盤四大系統各總成部件的基本構造、拆卸裝配以及簡單調整任務,授予學生規律性的知識和技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借助維修手冊等資料,制定汽車各個總成、部件的拆裝和調整作業計劃,并實施和檢查反饋。
(2)能根據客戶的陳述和故障的癥狀,分析汽車傳動系統的運行狀況和系統的相互關系,能利用儀器設備對汽車傳動系統進行診斷,根據診斷結果,評估各系統狀況,確定傳動系統總成的故障部位,制定檢測和維修計劃,并予以實施。
(3)能在維修工作中遵守安全規章制度,能向客戶解釋檢修工作內容,并告知故障產生的原因,能分析查找因駕駛行為和磨損而導致的故障,并向客戶提出糾正辦法。
(4)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汽車底盤各總成部件的拆卸、檢查、安裝和調整等項目,作業時標準規范,對已經完成的任務進行記錄、存檔和評價反饋,自覺保持好工作環境。
2.確定典型工作任務,設計學習情境
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專業課程,體現了工學結合的要求,學習內容與工作情景及工作過程相結合,不再是脫離工作的點狀知識,而是可以反映專業能力的典型工作任務。不再由具體的工作環節組成,也不是簡單的知識描述,而是一個復雜的職業活動情景中具有完整的工作過程。以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修中的傳動系統檢修為例,首先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通過收集故障信息,讓學生確定工作任務,查找相關學習資料,掌握相關的知識點;通過制定維修計劃環節,引導學生完成故障分析;通過實施維修作業環節,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小組工作的方法,完成故障檢測,掌握相關維修技能點;通過質檢環節,讓學生掌握維修質量檢查,分析故障原因,能夠排除常見故障,培養學生質量意識。
3.構建課程體系
結合崗位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在與行業專家共同確定出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的基礎上,通過能力整合等步驟,構建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需求,將該體系分為三大類:一是公共基礎課為基礎的通識類課程;二是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目標的技術類課程;三是以培養學生核心能力以外的拓展性能力的課程。
四、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實施與評價
建設的目的是真正重現學生就業后的工作環境,使課程教學具有良好的實踐性,專業性和真實性。總的來說,職業院校的教學設備落后于汽車修理企業。教師無法獲得新車的技術信息。只有與該地區的汽車公司密切合作,他們才能利用自己的設備優勢進行現場教學,培養滿足公司要求的實用技能人員。
一方面,我們積極引進行業和企業技術專家,以豐富教師隊伍。另一方面,通過國內外培訓,校本培訓培養專業教師,工廠實習培養專職教師,努力培養專業的結構優化和數量。努力培養一支優質教學團隊,擁有合理,專業和綜合的業務能力。
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運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組織方法,通過德國職業教育的六步法學習教學過程,探索教學過程的八個步驟:(1)作業檢查是溫故而知新;(2)情境引入明確任務;(3)腦圖分析形成決策;(4)收集數據知識;(5)師生互動實施方案;(6)專家檢查反饋校正;(7)成果顯示綜合評價;(8)歸納總結拓展。以學生為主體,實施“教學,學習,行動”的行動導向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法,任務驅動法,指導性教學法等。采用自我評估,小組評估和教師評估相結合的方式。注重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關注結果并關注流程。課程評價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既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將過程與結果相結合,注重結果,同時更加關注過程;將職業技能與專業素質相結合,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都很重要。
五、結語
通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改革研究,可以使教師打破傳統的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方式,通過分析職場需求,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重新設計教學過程和內容,實現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課程實施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工作環境與教學環境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 謝志遠.高職院校培養新技術應用創業型創新人才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107-112.
[2] 王界美.淺談高職院校對技能型創新人才的培養[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6).
[3] 姜運隆.高職院校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策略[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04):129.
[4] 查建中.現代職業教育實質是面向職場的專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14(18):24.
[5] 姜大源.論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開發[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2(11):5-7.
[6] 李學鋒.工作過程系統化高職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4(03):16-21.
[7] 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教學內容重構[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02):43-46.
[8] 趙雙柱,劉曉娜,張婷.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數據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0(06):103-107.
[9] 解衛華,彭賢峰.汽車底盤機械系統檢測與維修教學改革探究[J].科技風,2015(05):219.
作者簡介:林啟豪(1987.06- ),男,廣東信宜人,本科,工學學士,泉州理工職業學院,講師,高級技師,研究方向:汽車檢測與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