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萍
摘 要: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社會舞蹈指導專業方向學生的人才培養為研究對象,從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與改革等要素出發對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進行回顧、梳理與剖析。認為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任務依然艱巨。要實現我國舞蹈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化,必須在職業院校樹立新的藝術人才培養理念,結合國外相關職業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經驗,實現相應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職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而促進舞蹈職業教育人才的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舞蹈;探索;實踐
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現代職業教育要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對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過程進行認真回顧、系統總結與積極思考,梳理與剖析人才培養的經驗與發展方向,無疑對進一步深化舞蹈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舞蹈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國外來看,日本及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舞蹈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特征是“寬口徑、厚基礎、廣適應”。一是培養目標的靈活與多元,二是專業設置的社會化導向,三是課程設置的職業化導向。而從國內舞蹈人才培養的整體狀況來看,根據舞蹈表演、教學、編創和研究人才的需要,培養高、精、尖的高級舞蹈表演專業人才始終是我國專業藝術院校舞蹈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但隨著學科的橫向滲透、交叉與綜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已經從學歷型向復合型轉變,單一專業技能的培養已經很難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對學生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大局限性。而且由于市場經濟使人才流動速度加快,知識面的單一局限了擇業的自主性,也適應不了“雙向選擇”的新局面。因此,對如何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舞蹈職業教育人才進行剖析與探索,已勢在必行。
一、緊貼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設置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提高專業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才有利于對舞蹈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職業院校舞蹈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應該緊緊結合市場需要。本專業學科負責人在認真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一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成才和發展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來科學地規劃專業的課程體系。將舞蹈教育專業的職業定位,學生“道德水平、溝通技巧、思辨能力、知識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目標等計劃融入分解到各門課程之中,將課程內容實實在在的落實在教學大綱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職業教育的實用性。
為了響應國家“文化大發展、文化大繁榮”的時代要求,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對舞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對舞蹈職業教育來說,專業設置是舞蹈職業教育的一個核心環節。高職教育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這是國家對職業教育辦學的明確方向。專業是職業教育與社會聯系的橋梁。因而學校應動態調整,讓專業隨著產業的發展進行調整。湖北藝術職業學院依據相關政策和現有辦學條件,經過科學的調查與分析,于2013年在中國舞表演專業的基礎上增設社會舞蹈指導專業方向。
學校在增設社會舞蹈指導方向的過程中,既借鑒了其他院校的成功經驗,又充分考慮到本校的專業特色與辦學資源條件。在準確把握文化發展趨勢和舞蹈專業發展走向的基礎上,對舞蹈人才的現實需求及遠景目標進行了科學地預測,認為當前黨和政府對文化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文化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專業設置的核心環節是可以適度超前的,“文化大發展、文化大繁榮”離不開人才的支持,隨著舞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專業成熟期將與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因而社會舞蹈指導專業方向的設置無疑是賦予舞蹈職業人才培養以良好的發展潛力。
二、準確把握方向,科學定位培養目標
專業方向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模式、課程設置及培養特色。而從學生層面來看,選擇的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知識結構和就業領域。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顯然需要緊扣社會崗位需求和舞蹈行業特色。根據這一判斷,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職業性、行業性的特點是定位社會舞蹈指導方向的培養目標的必然條件。
一是處理好高職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區別。本科教育是以學位認證為主的理論研究型教育。本科高校重理論研究和理論應用。高職教育是以資格認證為主的實踐應用型教育。強調理論和實踐訓練并重,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畢業生有直接上崗工作能力,在就業市場更具競爭力。由此,舞蹈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應該更加注重的是人才對社會的有用性方面,更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和應用型,更符合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市場的需求,只有牢牢把握市場動向,與相關企事業聯合制定符合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職業舞蹈教育人才培養的途徑。
二是處理好職業與專業的區別。專業首先是指所學的內容有獨專之處,專業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需要不斷地面對文化,需要不斷進修并做出創新,更多地提供一種獨特、明確、必要的社會服務與奉獻。職業則是指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性質,職業更多地體現為工匠式的特點。個人的職業發展以所學專業為核心,向外擴展。這種情況下,選擇的職業與學習的專業雖然方向一致,但職業發展超出所學專業領域,需要根據自己的職業規劃在學好專業的基礎上通過選修、自學提高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素質。個人的專業學習若能在所學專業的領域內與個人職業規劃相吻合,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應該就是最好合適職業發展。
基于以上關系的考量,學校將社會舞蹈指導方向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備有社會舞蹈指導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勝任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培訓、社區文化管理干部、社會培訓機構以及工會、團委和普通中、小學、幼兒園舞蹈培訓等崗位需求的相關崗位的職業素質能力的社會舞蹈指導師。同時兼具一定社會舞蹈編創能力和廣場舞蹈編排能力,集“會教、會編排、能創作”的高素質綜合型社會舞蹈指導應用型人才。
三、突出能力本位,優化課程結構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由學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是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和課程開發的方向。因此,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性人才的培養上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是培養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的有效途徑。
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課程結構模式,不能僅僅停留在被動的執行和實施課程,而是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處理好社會需求,知識體系和個性發展三個方面的關系,使學生掌握操作技能、服務技能或者管理技能以及為服務的相應的知識,滿足學生能力發展要求。
(一)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側重實踐技能培養的原則
為保證培養的社會舞蹈指導專業人才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應注重教學過程的針對性性、實踐性和職業性。本專業在芭蕾集訓、古典舞集訓課程中培養學生具備舞蹈教師基本的動作示范能力和講解動作的能力。由于本專業學生進校以來舞蹈基礎不同,選擇規范性、科學性、示范性較強的集訓課程試在規整學生自身身體的同時,也為以后的就業指導崗位能力對接。因此在集訓課程的教學內容上教師盡可能選擇規范性、統一性、示范性較統一的組合動作進行訓練。而在技巧性動作組合中則可以依據學生程度不同進行適當的靈活運用。如:控制組合?;A弱的學生要求掌握基本的要領和方法即可;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在此基礎上加強動作幅度、柔韌、控制力等諸方面要素訓練。采取統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規格的訓練模式是本專業學生的特點之一。
(二)采取理論教學與職業崗位相結合的學習模式
通過對舞蹈理論及作品賞析課程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思維。作為社會舞蹈指導專業學生更多的是培養指導者,而非舞蹈演員。因此培養其思維的引領尤為重要。要求本專業學生在掌握動作示范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對舞蹈教學的課堂教學基本規則、基本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有比較深入的理論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從而為其在以后的舞蹈職業教育中制定與其崗位相適應性實質性的指導工作打下基礎,同時也為具備一名指導性舞蹈教師的相關基本綜合素質上提升專業理論素養,以此探索職業教學素質能力的理論思維途徑。
(三)課程設置融入職業資格認證的知識與技能的原則
本專業在芭蕾舞考級、中國舞考級、爵士舞考級課程中教學內容融入了職業資格認證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如增加初、中、高級職業資格認證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增加相應崗位群的資格證書認證的內容,使學生不僅具有職業崗位所應必須的基礎理論知識,同時還具有相應的職業崗位群所必須的職業技能。學生學完相應課程后可以直接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獲取職業崗位群準入資格,拓寬學生的就業面,提高學生適應崗位轉換的能力。
四、強化職業素養,推進實踐教學改革
社會舞蹈指導方向專業學生的培養偏重于指導。應該逐步建設一批課堂教學方法改革的示范課程才能適應這一要求。因而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思維模式,更多的是通過運用信息技術、體感技術加強學生的方法的實踐與訓練。為社會舞蹈指導相對應的崗位職能對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課外大量閱讀、查找設計資料和團隊調研作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動手實踐性。同時對引導教師合理設計和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通過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從課程體系建設中探索社會舞蹈指導專業學生職業教學能力的培養途徑。筆者對本本專業方向學生的相關課程進行實質性的分析與探討。盡可能尋找挖掘出每門課程對于教學能力的培養的實質性的能力培養。從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程序的研究。不斷提高舞蹈專業職業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質量和數量,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級、省級等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進一步完善地方職業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體系,加大政策力度和資金投入,努力調動教師參與指導學生學科競賽等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積極引導和指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學生自主選題研究。并加快完善藝術院校有關學分認定及課程頂替管理辦法,努力營造“重自主、多樣化、全方位”的育人氛圍,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以適應地方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五、創新教學模式,確保教育教學質量
(一)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引導方式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培養演員與培養教師的方式方法顯而易見應該區別開來。筆者認為本社會舞蹈指導專業方向學生的課堂教學應該與舞蹈表演專業類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有所區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提問、答疑的引導式教學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學生主導學習。為其將來的持續性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開啟有效程序。使學生將來在適應職業舞蹈教育市場大競爭模式中儲備良好的后勁。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組建合理的本專業教師隊伍。本專業方向是舞蹈系近年來依據市場需求開設的新專業方向,各專業教師也幾乎都是從其他教研室調配組織教學。沒有專門的為此方向學生設立專門的符合其發展的專職方向教師。因此,高度重視本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是本專業方向未來發展的關鍵。
加強教師綜合素養。本專業教師的執教和科研能力相對較高。由于社會舞蹈指導專業方向學生大部分都將走向舞蹈素質教育的教師崗位,需要具備教師的基本素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專業教師在個人心理素養、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教師基本素質上要做好學生的示范性。
搭建交流平臺。在提高教師的舞蹈專業技能的同時,通過教學培訓課程、教學咨詢服務、教學專題研討和講座、教學問題診斷與建議,組建教師溝通、交流、幫扶和發展的平臺,為本專業教師教育教學培育項目建設,教師投身本專業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六、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從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中,可以窺視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任務依然艱巨。要實現舞蹈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化,必須在職業院校樹立新的人才培養理念,結合國外相關職業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經驗,實現相應的策略。在充分了解社會在人才培養上對舞蹈專業畢業生的要求時,只有主動調整培養方案,緊貼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專業設置,才能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準確把握方向,科學定位培養目標,才能保證我們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在以就業為導向的應用性人才的培養上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是培養舞蹈職業教育人才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翠霞,胡英清,盧惠蘭.項目編號:2009B094.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構建專業課程體系[R].2016.
[2] 姜韻宜.舞蹈藝術素質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創新探索與實踐[J].教育創新,2015.
[3] 張溪璐.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多元化探索[J].北方音樂,2014.
[4] 李鐵繩,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當代教師教育,2012.
[5] 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 劉如松.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要突出“能力本位”[J].職業新觀察,2008(09).
[7] 陳玉華,等.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職教育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