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國家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責任,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等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高職教育也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在人才培養方面,高職院校需要認識到職業素養這一潛在能力對于學生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和適當的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職業素養,增強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途徑;評價指標
近年來,在 “工匠精神”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對于專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復合人才的高職院校尤為青睞。而高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業知識,二是職業素養。高職院校需要重新審視人培方案,將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推到核心地位,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探究
(一)職業素養的定義
被稱為世界“職業素養鼻祖”的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職業素養》一書中這樣定義:“職業素養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從這一定義中不難看出,職業素養存在與個人的內心世界,而能從外在行為體現。
基于本文作者的課題研究成果,將職業素養分解成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行為四大部分,并以此具化為政治素養、思想品德、職業理想、創新能力、自學能力、溝通交際能力、應變能力、勞動觀念、團隊合作、自我管理十項基本素養,同時結合目前國內一帶一路背景和新時代要求,增加了外語能力和工匠精神,進一步完善了職業素養的觀察指標,也反應了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發展趨勢。
(二)職業素養的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提出的“冰山理論”很好地詮釋了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海面上顯露的冰山一角猶如學生的可視能力,可由學生的各類職業證書、考試成績、榮譽證書以及當下展現的工作能力看出;而海面下的多達87.5%的巨大冰山如同學生不可視的、潛在的能力,雖然不能馬上看出,但對于學生今后發展至關重要。
雖然每一年有大量的高職學生進入到職場,但是許多企業仍然在感嘆人才荒,這種人才荒不再是過去的找不到人,而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因此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大本營,高職院校需要加快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以適應目前的社會經濟的升級要求,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進程。
(三)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
1.通過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課堂教學在高職院校仍是主要的教學手段,除了在專業課程中進行相關職業素養的培養之外,還可以開展諸如《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公共課程,尤其是應該在大一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方向,樹立職業理想,培養職業認同感,成為具備成熟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社會接班人。
2.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職業意識素養
工匠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這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高職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對他們進行“工匠精神”培養關系到他們職業生涯和是否能夠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同時加大學生社團、學生組織的活動力度,鼓勵學生自主策劃開展各類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和獨立自信的品質,以及抗挫折、不畏難的心理素質。
3.通過體驗教育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素養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主要面對各行各業,對于學生的職業技能的要求比較高,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見習、實訓、實習的機會比本科院校更多,時間也更長。通過這些職業的體驗式教育,學生更能明白自身條件和職業需求的差距,也能看到職場前輩們的工作態度、職業操守等職業素養。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外語能力已經跳出了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成績單,而融入到工作生活里,融入到了日常溝通交流中。有效的外語交際能力成為了當前高職學生迫切需要提升的職業素養之一。
4.通過日常管理提升學生職業行為素養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不少學生的意識中認為讀書和勞動相悖,從而導致了勞動意識的缺失,在工作中怕苦怕累怕事,最終一事無成。因此,高職院校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強化學生的吃苦耐勞的勞動觀念,通過主題班會、個別輔導、素質拓展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幫助學生學會自我管理,學會適應社會,提升就業競爭力。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探究
(一)職業素養評價體系的現狀
目前對于職業素養的評價標準尚未統一,不同院校的側重點不同,不同專業的課程考核形式不同等等因素都會影響評價項目的權重。因此專業性較強的高職院校,如幼兒師范校、建筑工程學院等等往往只針對于本校的具體情況進行體系評定,雖然這更加凸顯了針對性,也更利于學生確立發展方向,但如果學生畢業之后并沒有從事這些專業的工作,這種評價體系的優勢就被弱化,甚至無效化了。
同時,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學校往往將學生可視化的成績,以及在校的表現情況進行量化計分,如對學生進行的綜合素質測評,而對于冰山下巨大的不可視潛力的考慮度不高,這與潛力的評價難度有一定關系,但會誤導學生將這些表象的評價指標視為發展目標,而忽視掉自身的發展潛能。
(二)職業素養評價標準的確定
在探究評價標準的過程中,筆者綜合考慮了高職學生的專業性,兼顧文理工醫科,舍棄了加權百分制評價,采用職業素養四維度均衡評定的方法,確定了評價體系基礎模型如下:
以這個基礎模型為中心,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行為四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并將高職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所需要的12個具體素養作為了二級指標(圖2),這樣可以真實可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狀態,同時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評價,為初步判斷其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提供依據。
(三)職業素養評價體系的建立
在這一套評價體系中并未采取定量計分,而是對這12個二級指標進行了觀察標準的定性,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對于成績分數的過度執著,另一方面也強調了這四個維度12個觀察點的地位同等重要。
三、結語
高職教育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所培養的學生畢業之后基本能滿足用人單位的專業知識需要,現在凸顯的問題更多的集中在學生的就業取向、奉獻精神、工作態度等職業素養上,而職業素養的缺失不僅嚴重制約著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也阻礙著高職院校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深刻意識到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將職業素養根植于時代精神,不斷豐富職業素養的內涵,優化職業素養生存發展的文化環境和制度土壤,完善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體系,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宋繼東,宋曉燕.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現狀與發展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22):115-117.
[2] 朱厚望.論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其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3):5-7.
作者簡介:趙璐,女,廣安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