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應通過分析篩選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并進行設計解讀,充分挖掘文化元素形態、因子,運用到創意產品的設計中,才能將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研發引向保護、傳承和發展創新相結合的道路。當代文創產品完全可以從傳統中國畫中吸收精華,發掘傳統中國畫的審美內涵及其典型文化元素,形成表現傳統中國畫審美內涵的系列文創設計作品,為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融合研究提供創新設計實踐指導。
關鍵詞:中國畫;審美;文創產品;設計創新
當前,國家及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扶持文創產業,各類文創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而實際上很多企業、公司和普通民眾并不了解什么是文創產品。市場上各種文創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真正能夠從創意的角度出發,很好的結合設計與實用性的文創產品少之又少。
筆者認為,在當前這種重視文化創意產業、旅游經濟,強調設計驅動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開展文創產品設計的研發工作具有積極意義。而
近年來,專家學者針對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研究成果諸多,如葉德輝、李繼俠的研究認為,以中國畫虛實相生、無中生有,進行意象造型的留白處理為設計手法,通過造型、色彩和材質的減少處理,可以讓產品設計表現出特有的簡潔、雅致的特征,從而達到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的效果;萬文瑞的研究則認為,當前基于中國繪畫元素的茶包裝設計存在“不時髦”、“老氣”的問題,只有在設計中關注消費者對美的需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需求,然后基于中國繪畫元素對茶包裝進行創新設計,才能滿足現代人對視覺、味覺及對茶包裝文化的全方位審美需求。
從這些學者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是現代設計的精神源泉與內核,在設計實踐中我們應該充分借鑒和吸收傳統文化養分;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上述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深度挖掘傳統中國畫審美內涵,分析提取其審美要素并與當代文創產品設計相融合的理論研究較少;二是在設計操作層面,通過對于當代社會生活形態的理解和認知,以“接地氣”的方式,將傳統中國畫審美融入到文創產品設計中,使傳統文化能走入尋常百姓的真實生活,并在使用中加以傳播的應用研究還較缺乏。
以下是筆者從博物館、商場、旅游景區收集到的關于文創產品的資料,都稱其產品為文創產品,實則是簡單的移植法,就是將藝術品、繪畫作品簡單復制粘貼在產品表面,毫無創意可言。
圖1是將陳之佛繪畫《花枝春禽圖》直接印到移動電源表面;圖2則是將一幅青綠山水畫直接印在手機保護殼上;圖3只是將博物館的名稱簡單印在USB上。應該說,在當前的文創產品市場,類似于這樣的產品還有很多,博物館、文創商品店、旅游紀念品市場等,同類產品比比皆是,毫無差異。消費者面對這樣毫無新意的產品,又如何被吸引、打動,甚至去購買呢?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挖掘中國畫的審美內涵,使其與文創產品很好地融合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在文創產品市場做的較好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絡上高居文創產品榜首的熱搜是臺北的故宮博物院的十大創意產品,第一位就是“朕知道了”膠帶紙(圖4)。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朕知道了”膠帶,這款售價200臺幣(約合40.9元人民幣)的膠帶當天傍晚上架500盒,第二天就售罄。如果這款膠帶紙用的是其他圖案,比如文具店都有賣的小碎花、幾何圖案這類的,還會不會大賣呢?這款新推出的皇帝朱批紙膠帶“穩準狠”地抓住了年輕人的心理,既有歷史文化感,又在實用的基礎上玩起了幽默,想想皇帝這霸氣的“墨寶”貼在任何現代的物體之上,立刻在現代之上蓋上了歲月的色澤,平凡之物也身價倍增,難怪消費者都要收藏。巧妙的是,該紙膠帶的推出正好與當時正熱播的清宮戲《甄嬛傳》巧妙貼合起來,所以“朕知道了”膠帶紙想不紅都難。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火爆的文創產品背后,我們可以看出好的創意完全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去挖掘。
筆者認為,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表征,它構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化精神之視覺圖像。中國繪畫藝術植根于華夏文明沃土,歷時久遠,形成了融民族文化素養、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于一體的完整體系,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更是世界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傳統中國畫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藝術語言:以線造型,筆精墨妙;以形寫神,暢神達意;以虛帶實,虛實相生。而這種藝術創作最終要表達的就是意境。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
因此,當代文創產品完全可以充分融合傳統中國畫獨特的審美特征,并助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很好地實現產品設計創新。
如圖5的餐碟,就是具有濃郁中國風的產品。首先,畫面用太湖石、枯樹、飛鶴來構成,畫面運用中國畫傳統構圖法則:邊角出枝。由太湖石和樹枝從底部出現,太湖石的勢向右發展,引出枯樹,然后枯樹的枝向上延伸,引出飛鶴,飛鶴又向盤中的圓環飛行,勢頭又引向太湖石,整個環節絲絲入扣,讓一股氣流始終在盤內流轉,這就做到了“氣韻生動”。除了太湖石、枯樹、飛鶴這三樣物體,其余不做描繪,留下大部分的空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物體為實,空間為虛,虛實相生。另外,太湖石、枯樹、飛鶴都與佛教、禪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用它們造境,本身就有空靈的意味。再看那只白色瓷蓋碗,這個空間只用飛鶴的一部分點綴,實在是巧妙之極,空靈之極。如果沒有飛鶴,又顯得普通,與別的瓷器沒有多大區別,飛鶴描繪太多又顯得擁堵,俗氣。所以,讓我們想象一下,一片白茫茫的湖面上或天空中,隱約飛過一只白鶴,這個意境太美了。
其次,在用色上,此餐碟用色主要是黑白和明黃色,彰顯了皇家氣派。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他的龍袍是黑色的,即“玄”,此后的皇袍既有紅色也有紫色,真正把黃色提升到皇室專用的是隋唐的統治者們。黃色象征權貴、尊嚴和疆土。《易經》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將天與地分為玄、黃之色。此碟用玄、黃色為主色,代表了皇家專用色,雍容氣派。在意境上,尊貴又空靈,既有皇家氣派,又不過分華麗,古典氣質處處表露無遺,設計者的想要表達的意圖讓人很快就能產生共鳴,回味無窮。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當代文創產品完全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畫中吸收精華,通過對傳統中國畫形式體系、表現體系、風格及其美學觀、藝術創作與品評價值體系的研究,發掘傳統中國畫的審美內涵及其典型文化元素,在文創產品設計實踐中探索傳承、展現與推廣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理念、藝術形態和技術手段,突出以中國畫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特點,并積極探索當代文創產品設計發展前沿,追蹤最新成果,優化設計要點,有效利用先進的藝術與技術表現手段,形成表現傳統中國畫審美內涵的系列文創設計作品,為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融合研究提供創新設計實踐指導。
參考文獻
[1] 李彩虹.試論國畫藝術與視覺傳達設計藝術相互影響的必要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 陳魯南.織色入史箋[M].中華書局,2014.
[3] 葉朗.美在意境[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OL].
基金項目:文章為湖南省教育廳2017年度科學研究項目“傳統中國畫審美與當代文創產品設計融合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C0876。
作者簡介:鄧姣華(1978- ),女,漢族,湖南郴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山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