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怡
摘要: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一帶一路”及“走出去”戰略的推進,越來越多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式在世界上流傳開來,形成一股勢不可當的“中國風”。中國風歌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將從中國風歌曲的意象、取材、曲調和樂器四個方面來探析中國風歌曲的文化特征,特別是現存京歌和歌曲結合,rap與歌曲結合的新形式方面,可以探析中國風歌曲的現狀和發展。
關鍵詞:中國風歌曲 傳統文化 特征
一、中國風歌曲的定義
中國風歌曲,即中國樂風,顧名思義是帶有中國風元素的歌曲,是一種新時代的中國音樂。中國風元素內容廣泛,既包括中華古典文化,也包括中華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黃曉亮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中國風在創作中應遵循的原則——三古三新,所謂: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相結合。
結合相關研究以及現行的中國風歌曲特色,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中國風歌曲的特征。⑴意象: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如明月、菊花等,被廣泛使用。⑵取材: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常見的有古代詩詞、神話故事、文學作品等。⑶曲調:以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相結合烘托歌曲氛圍,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在節奏相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⑷樂器:多選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等,但也不排斥西方樂器和電子音樂。
二、中國風歌曲的文化特征
(一)意象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代詩歌中,詩人常以意象作為表達情感的媒介,寓情于景,以情景交融的形式,烘托氣氛,表達心境,營造意境,而何為意境呢?
現代中國風歌曲中,廣泛使用中國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帶有中國古典烙印的意象。如李宇春的《山河故人》,歌曲描寫了愛人離去、承諾歸來卻一直未歸的故事。歌詞使用花落、秋風、山水等意象,來體現時光飛逝、春去秋來、故人未歸,滿心期盼卻只能無奈等待的寂寥與落寞。
與此相似的詩歌,有李煜的《虞美人》,其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句,詞人以春水寄愁思,表達出對故國、對親人的思念。二者皆以自然之物來表達自身的思念之情,有異曲同工之妙,亦有前后傳承之功。
(二)取材
中國風歌曲取材范圍極其廣泛,內容豐富多樣,具有文化性和歷史性。中國風歌曲的取材有來自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的;有直接化用古典詩詞的;有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
有來自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的歌曲。奇然和沈謐仁的《逍遙游》便是直接取材于莊子的名篇《逍遙游》,將《逍遙游》以樂曲的方式唱出。
有直接化用古典詩詞的歌曲。歌曲以詩詞作詞,加以傳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推出的中國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便傳唱了許多直接取材于中國詩詞的歌曲。它們將古代詩詞作為歌詞,并在譜曲時加入一些現代流行文化元素,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在傳唱中領略詩詞之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錢福的《明日歌》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名作,在節目中,經典傳唱人王俊凱用嶄新的方式,向觀眾們展現了“原來經典可以唱出來。”在原作詩詞的基礎上,添加的現代元素,結合實際“爸媽曾經對我說,生活得有意義。老師也曾對我說,寸金難買寸光陰。”古典與現代相結合,取材于古代詩詞,融合現代元素,創作成一曲膾炙人口的中國風歌曲。
有講述歷史人物故事的歌曲。陳思思的《滿月》便是從秦宣太后一生中取材,創造出的歌曲。“我愿上蒼,在我之后,讓天下骨肉相守”唱出了秦宣太后羋月的心聲,也再次掀起中國風歌曲流行的熱潮。
(三)曲調
中國風歌曲的曲調大致以流行的節奏結合古老的旋律,使得古老的旋律變得更加現代化,以適應流行文化傳播。“聲音藝術,主要依靠樂音的高下、長短、輕重、緩急以及音色等表現手段,依靠單音在單位時間中運動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節奏、和聲,構成旋律,形成音響結構,進行樂音造型,以表達性情,描寫對象。”
中國風歌曲的曲調可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京歌為代表的、將現代歌曲與戲曲相結合的歌曲,另一種是以vocal與流行唱法相結合的歌曲。
以京歌為代表的將現代歌曲與戲曲相結合的歌曲。梅葆玖老先生的《梨花頌》便是一曲經典的京歌。“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癡,情也癡。天生麗質難自棄。天生麗質難自棄。長恨一曲千古迷。長恨一曲千古思。 ”唱腔設計在以京劇的二黃調式為主的前提下,加入梅派的唱腔特色為輔,使主唱與合唱相得益彰,大氣與委婉并存。同時,京劇少年王泓翔與流行偶像明星張藝興合唱的《小小禮物+梨花頌》將戲曲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毫不違和,并迅速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
以vocal與流行唱法相結合的這一類歌曲。在曲調方面偏重于現代,但是在意象與取材中花了大量心思。歌曲節奏講究低音,渲染幽雅、寧靜的氣氛,讓歌曲顯得更加富有張力和融合性。新的節奏、新的低音點,并融合了靈歌、Hip-Hop、Rap說唱、R&B;等流行唱法,使歌曲富有節奏感與律動性,卻又不失濃郁的中國文化韻味。以2017年網絡流行歌曲《紅昭愿》為例,歌曲以中國風R&B;作為定位,錄制時采用人聲采樣片段,以解決歌曲律動和中國樂器難以搭配的現象。同時,使用和聲的唱法和特殊音響效果的“脫箱感和聲”的加入,帶給聽眾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中國風歌曲形式。
(四)樂器
箜篌、琴簫、三弦、編磬、笛子、二胡、古箏、葫蘆絲、琵琶、蘆笙、馬頭琴、嗩吶、笙、塤等都是中國風歌曲的寵兒。但中國風歌曲并不排斥西方樂器和電子音樂,甚至會有意識地融合西洋管弦樂、打擊樂、電子樂等音樂元素,融合西方的說唱樂、慢搖滾、節奏布魯斯、爵士樂等器樂形式,使旋律曲調或悠揚婉轉,或慷慨激昂,帶有典型的傳統風味和民族風情。
周杰倫的《青花瓷》中,在配器上使用笛子、古琴,古箏等中國傳統樂器,用彈撥、打擊、管樂等中國化演奏手段,體現中西合璧,在中式的旋律里融入了搖滾的氣氛,過門伴奏用弦樂,使其帶有節奏感和民族風。
三、中國風歌曲的現狀和發展
當今,中國風歌曲風靡整個中華大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聽、喜歡唱中國風歌曲。而中國風歌曲市場的建立,也使得不少中國風歌曲演唱人,也得到了“伯樂”的賞識。
依舊以《青花瓷》為例,《青花瓷》以其雅俗共賞的魅力和創作上的獨特性和時代性,獲得第19屆臺灣金曲獎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和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大獎,并出現在山東省高考基本能力測試考題和江蘇省高考的政治科目中,借著《青花瓷》歌詞,考查中國瓷器悠久歷史。
在華語流行樂壇周杰倫絕不是孤獨的,隨著中國風歌曲的流行,一大批極有才華中國風歌曲演唱者、創造者涌現出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如陶喆,許嵩,王力宏,方文山等。
究其根本,中國風歌曲為何在近些年如此流行?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困乏、對各種類型的文化需求量不斷增加。中國風歌曲作為一種新型創新類文化,在當下發展不平衡的文化上具有補充和替代的作用。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文化自強和文化自信戰略的貫徹發展,中國風歌曲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銳意創新的新形態,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既不失陽春白雪的端莊,亦不離下里巴人的質樸。
中華文化根植與中國人的骨血中,隨著文化自強和文化自信的貫徹,中國人越來越熱衷于回溯中華文化的根源,認識到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方面,從而促進了中國人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并非盲目選擇復制西方文化,喚醒著人們內心中對復興和文化方面“站起來”、“翻身當主人”的渴望,并以充實的內涵和獨到的宣傳,受到社會各年齡階級的喜愛。
同時,如CCTV等官方電視臺帶頭進行文化推送,以新的形式向社會大眾推薦,創作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中國風歌曲,如《經典詠流傳》。在節目錄制和拍攝過程中請到的經典傳唱人都是在青年一代具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物或在演唱界具有一定名氣和演唱功底的,將節目打造成音樂的盛宴,讓傳統與古典流行起來。
不可否認的是,一夜爆紅式發展,少不了例如網易云音樂,酷狗,QQ音樂等音樂app的作用,歌單和每日推薦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引導人們走向古典,引導古典走向人們。
四、結語
中國風歌曲的發展將會沿著時代的脈絡蜿蜒向前,而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確保它的持續發展和不斷壯大呢?現在的中國是發展的中國,所以除了歷史和文化,要借鑒西方的新方法,表現新形態,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中國風歌曲體現了融匯古今、中西合璧的特色。在國內文化領域崛起,更應不斷開放、包容、多元,結合“走出去”戰略,把中國風歌曲交給時代,把中國風唱給世界聽。
參考文獻:
[1]孫煒博.文化批判視野下的網絡古風音樂探析[J].視野,2017,(08).
[2]李文秀,賀紅.從音樂的視角淺談中國古詩詞的韻律美[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5).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