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現有的廣東文化的資源中整合有利的教育教學因素,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適當開展廣東民歌教學,通過教學使廣東民歌在學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更好傳唱,使學生受到本土文化的教育。
關鍵詞:學前教育;廣東民歌;教學策略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流行音樂的熱潮,沖擊了職業學校學生對民歌的熱愛,我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作為廣東人,卻唱不出幾首地道的廣東民歌,保護不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特點是傳承,其發展規律是進化,靠傳承而進化,在傳承中進化。因此,要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民歌當中,教師應當從實際出發,尊重學生學習的興趣及個性特長,讓學生自發學唱一些有創新、有愛國熱情的廣東民歌,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情感能力的發展要創造廣闊和開放的空間,讓她們來學習和展示,讓她們自信的學唱和大膽的表演,全力推廣廣東民歌,做好廣東民歌的傳唱者。
一、廣東民歌教學中的選曲
教師通過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中的民歌滲透、鋪墊、激趣,讓學生對民歌有了新的認識并開始逐漸接受和喜歡民歌。這時教師就要考慮學前教育專業中以女生為主的特殊情況,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既優美動聽、風格濃郁又適合女生演唱的廣東民歌在音樂課中學唱。首先,教師可以選擇具有廣東地方風格明顯的民歌。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濃郁的風格。因此,應在浩如煙海的廣東民歌中,精挑細選主題鮮明、風格性強、適合女生演唱的民歌,使學生感受到樸實的“美”。例如:“步步高”、“彩云追月”、“落雨大”、“繡荷包”、“擯榔樹下搖網床”、“下漁舟”、“對花”等。其次,教師應當選擇襯詞具有特點的民歌。襯詞是民歌的一大特色,也是能夠引發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民歌興趣的直觀方式。廣東民歌中大量使用的襯詞,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廣東民歌中,襯詞種類比較多樣,帶有強烈的地方特點和口語特點。它的使用有著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對歌詞進行補充,襯詞內容具有實質意義;二是通過模仿和擬聲,渲染歌曲氣氛,襯詞內容沒有實質意義。襯詞很有特點的民歌會讓學生產生新奇感,進而激起她們學習全曲、了解歌曲特點及文化的欲望。例如:“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豎笛、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弦和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采用中國的五聲音階寫成,簡單、質樸,線條流暢,優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簫、琵琶、二胡、中胡齊奏,弦管合鳴,悠然自得,從容不迫。秦琴、揚琴、阮彈撥出輕盈的襯腔,節奏張弛有度,使音樂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動聲色的活力。間雜的木魚、吊鈸的敲擊更襯托出夜的開闊曠遠,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沒有明顯的對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沒有沖突,有的只是和諧、圓融。樂思正象聽者此時的思緒一樣,自由發展,渾然天成。最富有動感的應該是第三部分,樂器間應答式的對話仿佛是云月的嬉戲,忽上忽下,忽進忽退,情態逼真、意趣盎然。再之,教師可以選擇具有趣味性生活內容的民歌。民歌自古以來都是勞動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選擇適合的廣東民歌進行教學就勢必要注重民歌的內容,而以激發學生學習廣東民歌興趣為目的需要選擇具有趣味性生活場景內容的民歌。例如:南屏沙田民歌“伏壘壘”,疍民們在光緒年間涌來南屏圍墾,便把歌聲帶到了南屏。疍家人把海水沖積而成的土地叫做沙田,所以在中山、珠海、順德一帶的沙田水鄉流傳的民歌,便被稱為沙田民歌。沙田民歌分很多曲調,大家比較熟悉的咸水歌、結婚時賀婚的高棠歌、漁民打漁唱的大罾歌,還有姑娘出嫁時的嘆家姐,都屬于沙田民歌的不同歌調,由于疍家人在過去不被允許讀書識字的,一百多年來這些歌謠只能通過口耳相傳。最后,選擇旋律優美好唱的廣東民歌。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其旋律肯定優美動聽,能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歌唱的欲望和興趣。因此,在眾多的民歌曲庫中篩選好聽、適合學生學唱的廣東民歌非常重要。例如:“旱天雷”、“連環扣”、“倒垂簾”、“三潭印月”、“餓馬搖鈴”、“小桃紅”、“漢宮秋月”、“雙聲恨”、“雨打巴蕉”等都深受學生喜愛。
二、廣東民歌教學中的民歌新唱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現有的廣東民歌曲調邀請學生進行重新填詞演唱。例如:高堂歌“送郎一條花手巾”、“釣魚仔”、咸水歌“對花”、咸水歌“姐妹巡邏”、高堂歌“水鄉游”、咸水歌“月下輕舟泛漁歌”、咸水歌“對花”、大繒歌“漁歌晚唱”、高堂歌“編織歌”等廣東民歌都是各地富有民族民間風情的特色節目,其內容或歌詠山水家園、或抒寫生活、或歌唱愛情。民歌新唱可以保留原生態藝術的演繹,同時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和創新,并加上當地有特色的民間舞蹈,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深受廣大學前教育學生的歡迎。其次,教師可以用本地方言演唱其他地方民歌。在電視娛樂節目中,為了提高收視率,有人試著用地方方言為某個電影片段來配音,很新鮮、非常吸引觀眾。因此,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用本地方言演唱外地民歌。例如:用清遠方言演唱瑤族的“盤王歌”、苗族的“古歌”、滿族的“薩滿調”等,學生會非常感興趣,通過感性的實踐、體驗和在教師引導下的理性分析,學生會很容易理解民歌“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點,從而提高對音樂的鑒別和審美能力。最后,當學生掌握的廣東民歌曲目積累較多時,教師可以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廣東民歌演唱會”。每位學生都要參與,選擇一首自己最拿手的廣東民歌來演唱,評委由學生代表擔任,評出的成績記入考試總評中。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又檢驗了課堂教學效果,活躍了課堂氣氛,對教學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三、廣東民歌教學中的反思
廣東民歌一直以來都是音樂教育在教學中感到特別困惑的,有些作品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都是簡略帶過甚至是屏蔽掉了,由于部分教師對廣東民歌的認知不足,缺乏足夠的了解,漸漸也就越來越生疏了。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后進行及時的反思,懂得演唱廣東民歌的勞動人民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唱民歌不在乎技巧有多高,而在于誠意和感情。例如:“哩哩美調”和“阿哩啰調”的教學中應當帶領學生體驗音樂,那就是唱。從帶唱到模唱,從整首唱到局部重點歌唱,并強化演唱具有典型特點的旋律,最后還要重點分析這些典型旋律的節奏特點、音樂情緒、深海地區和淺海地區漁歌的差異以及這些民歌調的歷史淵源。當學生有了這些學習資源后,再對教材提供的近現代歌曲進行反饋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的聆聽和辨析,找到傳統民歌和近現代歌曲的聯系,充分感受到傳統民歌對近現代歌曲的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曾世權.淺談民歌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J].昌吉學院學報,2017.
[2]皮曉彩.民歌教學中民族文化精神的滲透[J].中國音樂教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