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海
摘 要:“賞識教育”屬于“皮格馬利翁效應”的范疇。在教育教學中,其主要指: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度貫徹“學生發展為主”的思想,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本文立足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師以及學生的發展現狀,就如何運用“賞識教育”提出幾點淺薄的意見。
關鍵詞:初中政治;“賞識教育”;策略
“賞識教育”這一概念源于一次“最有發展前途者”調查實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有意識地以賞識的口吻將實驗者的名單交給學校,幾個月之后,驚喜的發現,接受實驗的學生都有了一定的進步,這個實驗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后來,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當中。初中政治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教育”,有效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推動教育教學的發展和學生健康品格的塑造。
一、“賞識教育”的價值概述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收到別人的贊賞。賞識即欣賞和贊美,是一種積極的暗示。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有一定的內心訴求和情感需求,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政治教師應當將注意力放在學生道德品質和意識形態等方面,深入剖析“賞識教育”的價值和運用。
隨著素質教育的迅猛發展,社會各界對新一代初中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都是擁有獨立思想意識的人,然而,由于先天原因,家庭教育、周圍環境的影響,許多學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短板。由于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內心敏感,部分學生由于自卑,過分看重自身的不足,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很容易讓其養成惰性心理、自卑心理,嚴重的可能會對學習和生活失去信心。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路人,應當結合學生實際,遵循“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思想,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長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美國心理學家絲雷曾經說過:“稱贊對鼓勵人類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沒有它,就無法成長開花。”將“賞識教育”引入到教育過程當中,能夠讓教師以“贊賞”的眼光關愛每一個學生,設身處地的為學生的發展考慮,這對于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也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此外,“賞識教育”并非是“濫用贊揚”。賞識教育的出發點是學生身上的長處和閃光點,落腳點是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揚長避短,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在賞識教育中,教師也不要一味地表揚,“避短”并不是掩蓋錯誤,這跟盧梭指出的:每一個年齡,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的完美,都有它特有的特殊的成熟狀態。因此,賞識教育也應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統一的原則,力求教育教學的公平。
二、初中政治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的幾點策略
1.深入了解學生
初中政治課堂中的“賞識教育”并非說幾句贊美的話。其要求教師能夠關注學生的內心訴求,徹底點亮學生內心的火花。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的圈子中去,善于在日常教學中捕捉到學生的閃光點,并給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贊美。此外,政治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連續性觀察和了解,關注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其次,為了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教師要得到學生家長的支持,必要時還應需要家長配合,家校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開展愛心教育
每個初中生都是一個含苞待放的花蕾,政治教師要以一顆善于發現美的心去觀察學生。教師不能因為,一棵樹上沒有一片葉子就將其當做是一棵死樹,而應當保持“創造奇跡”的心理,努力為其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其綻放出屬于自身的色彩。即“只要心中有花,在荒地上都能春色滿園。”面對班級上一些學困生、后進生,政治教師應當做到“三心”,了解過程要有愛心,教導過程要有耐心,對他們的未來要有信心。
3.藝術性賞識教育
在教育實踐中,經常可以發現學生會因為取得的一點點成功,將內心的狂喜之情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此時,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及時給學生送去祝賀。善用語言藝術,用一句簡簡單單的話,徹底激起學生的信心,從而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師生之間可能并不適合用語言進行交流,此時,政治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用一個動作或者具體的行動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在“賞識教育”中要有一定的藝術性,適時適地地給予學生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或者一句簡單的鼓勵,恰到好處地給學生的內心送去陽光,幫助學生走出困境。
4.賞識教育的兩面性
事物本身就具有兩面性,賞識教育也是如此。賞識教育要立足學生的身心需要,落腳點是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表揚,決不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刻意的贊揚。例如,教師會大肆表揚班級上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其本意是幫助學生樹立學習榜樣,以此來激勵其他學生向其學習。倘若,教師經常性地以此方法來激勵其它學生,很容易讓其他學生產生厭煩心理,甚至還會打擊其它學生的自信心。因此,賞識教育不宜過度,政治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善于掌控賞識教育的兩面性,盡最大可能發揮其正面效應,最大限度規避其反面效應。
總之,初中政治課堂上開展“賞識教育”是順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應當遵循“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教學思想,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內心訴求,適時適地的進行賞識教育,并且善于把控賞識教育的藝術性和兩面性,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彥.對問題學生進行轉化的思考[J].理論觀察,2005(03).
[2]王丙軍,鄒會蓮.“問題學生”不再“問題”的幾點做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4(04).
[3]尹美蘭.關注政治課堂上的“問題學生”[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