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媛園
摘 要:近年來,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頻發,社會影響惡劣,法律后果嚴重。研究校園欺凌的內涵及特點,探尋造成校園欺凌宏觀和微觀方面的原因。建議采取加大法律懲戒的力度、加強社會環境治理、創建美好家庭、加強對學生的法制安全教育和對學生個體的引導教育等舉措,以減少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未成年人;校園欺凌;內涵;特點
在各地的中學和小學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校園欺凌現象。“校園欺凌是以學生間凌辱對方為目的的,屬于教育問題或違規問題,而校園暴力大多屬于法律問題或違法問題。”校園欺凌不等同于校園暴力。
針對校園欺凌頻發的問題,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于2016年向各地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對各地中小學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事實上,校園欺凌是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由校園欺凌所引發的未成年人輟學、自殺、犯罪等現象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校園欺凌現象日益受到我國學者的關注,有以介紹國外反校園欺凌經驗為主的比較研究,也有以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為主要視角的實證研究。本文本文側重于從教育者角度來看待校園欺凌的問題,主要探討的是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的內涵、原因及危害,以期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
一、校園欺凌的內涵與特點
(一)校園欺凌的內涵
所謂校園欺凌是指“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由一個或多個學生集中持續地故意傷害或破壞某個或某些學生的財物、身體和心理等,造成受欺凌學生肉體上和精神上痛苦的行為”。
依據校園欺凌行為方式的差異,校園欺凌可以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直接欺凌是指在沒有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直接實施的以身體及言語等為表現形式的欺凌行;間接欺凌是指在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欺凌者針對被欺凌者的人際關系或關系網絡等所實施的欺凌行為。
依據校園欺凌行為表現形式的差異,校園欺凌可以分為身體欺凌、言語欺凌和關系欺凌三種形式。身體欺凌是指以毆打、撕扯、沖撞、搶奪等行為表現,以身體動作和身體力量等所實施的欺凌行為。言語欺凌是指以嘲諷、辱罵等為表現,以當面、電話和信件等語言刺激等所實施的欺凌行為。關系欺凌是指以散布謠言、背后說壞話、社會排斥等為表現,以破壞人際關系及關系網絡等所實施的欺凌行為。
網絡欺凌是一種新型校園欺凌方式,是指通過網絡散布令他人感到厭惡的言論或誹謗中傷他人的欺凌行為。網絡欺凌因借助電腦、手機等網絡工具,其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手機通話、博客、電子公告牌(BBS)、網絡聊天室等載體實施。與傳統校園欺凌相比,網絡欺凌可以被匿名使用,有時難以確認當事人;網絡欺凌的傳播速度很快,受眾面很廣,影響更惡劣。
(二)校園欺凌的特點
1.欺凌者的手段多種多樣。除了肢體上的毆打,推搡,掌摑,還有言語上的嘲笑,恐嚇,勒索,侮辱,此外社交上的排斥、孤立、抵事,心理上的折磨也是常見的表現。
2.持續反復發生。由于欺凌者抓住了被欺凌者不敢告訴老師家長的心理,他們會長期持續對被欺凌者實施危害行為,以獲得快感。
3.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欺凌者、被欺凌者甚至學校家長都會把這種暴力行為當作是同學之間的小打小鬧,不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使得校園暴力這樣的社會毒瘤找到了溫床。
校園欺凌是我國面臨的一個嚴峻社會、法律問題,界定好我國校園欺凌的內涵及特點,探究存在的根源性缺陷,對于構建我國校園欺凌防治體系的基本框架是非常有幫助的。校園欺凌防治僅靠突擊的專項治理是不夠的,需要切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長效的防治體系。校園欺凌的防治工作應該融合來自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的合力,充分調動各方責任主體的積極性,合理利用不同主體在防治工作中的優勢和權力,將校園欺凌防治工作全面、有效地推進,探究我國校園欺凌防治存在的根源性缺陷,構建我國校園欺凌防治體系的基本框架。校園欺凌防治僅靠突擊的專項治理是不夠的,需要切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長效的防治體系,另外,針對校園欺凌愈演愈烈的狀況,學校可設置專門的反欺凌小組。小組人員需經過一定的培訓,具備基礎的法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在欺凌行為發生以后,法律專業的人員可根據其行為性質,對欺凌者或其監護人解釋法律方面的相關規定,讓其明白校園欺凌的惡劣性質; 心理學專業人員可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提供適當的心理咨詢或治療; 教育學的專業人員可根據欺凌者的行為后果,決定其需不需要接受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