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英華
摘 要: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只有能力才能培養能力。教師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應具備多種能力。
關鍵詞:能力;綜合素質;教育教學;教師素質
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只有能力才能培養能力。“學歷社會”正在向“能力社會”轉變,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集中表現。作為一個教師,除了具有常規的教育教學能力外,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還必須具備以下一些能力:
第一,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們經常用“知識爆炸”、“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等詞匯描繪我們所處的時代,說明現代社會不僅知識多,而且信息傳播快,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努力學習,充實自己,萬萬不可滿足于學校學到的一點知識。如果說獲取是一種勤奮,那么利用則是一種智慧、一種勇氣和能力。獲取的目的在于利用,如果不會或不敢利用,空有滿腹經綸,那是沒有意義的。
第二,適應社會發展的競爭能力。競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競爭的社會必然渙散、倒退;沒有競爭意識的人必然萎靡、懶惰。每個老師都應該有強烈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意識到“大鍋飯”、“鐵飯碗”是特定時期的特定現象,它正在并必將被完全沖刷干凈。道理很簡單,任何社會都不會也不能容忍懶人。所謂競爭就是毫不松懈,始終向優秀教師的目標努力。
第三,勤于思考,不斷求新的創造能力。社會發展的本質是新的代替舊的。故步自封、抱殘守缺,在任何社會都是被淘汰的對象。作為教師必須清醒的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現實:教學內容在變,教學手段在變,教學方法在變,教學對象在變,如果還守著“以不變應萬變”的小生產者思想,是不會受到學生歡迎的。面對變革的時代,只有“以變應變”,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四,了解社會,理解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人與人的關系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社會成員,善于人際交往是教師應有的能力。師生關系,關鍵在教師,在教師對學生的理解。需要理解的方面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學生希望得到尊重,渴求受到表揚。如果能發自內心的尊重學生,及時表揚學生的點滴進步,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有了基礎。
第五,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教育是一種行業,但更重要的它是一門科學。是科學就要加強研究,不研究,滿足于照本宣科的教書,滿足于傳統的管教,是不會提高的。不神秘、不迷信是增強自己科研能力的前提。其實,每個老師都在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就是科研的很好素材。把成功的加以總結,成功在哪里,原因是什么。把失敗的加以總結,失敗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從中發現本質找出規律,這就是科研成果。如果所有老師都能把自己的實踐加以思考和總結,按照教育和學生成長的客觀規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整個學校工作必將發生本質性的飛躍。靠什么使教育工作興旺發達?我同意“科研興教“的說法。
第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仔細想想,教師每天幾乎都是和實際問題打交道:社會上的實際問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學生里的實際問題,等等。對于實際問題不能回避,不能壓制,不能說教,要解決就必須有能力。我們經常說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人師表等等,并不主要表現在口頭上,而主要反映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
第七,準確清晰的語言文字表述能力。“身教勝于言教“并不意味著言教可有可無,它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事實上,對于一個教師來說,身教與言教都是重要的,我們反對的是只會說不會做,并不貶低教師應有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如果說身教是思想情操的表現,那么言教同樣可以反映一個老師的內心世界。因此,所有老師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把它看作是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