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哲榮
摘 要: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從學生、教師、教材三個方面對造成兩極分化的產生原因進行的分析。提出從學生差異、教師素養、教學設計三個方面的改進策略,來緩解兩極分化現象。
關鍵詞:小學數學;兩極分化;成因;對策
從新課程實施以來,很多老師都會發現自己班級的學生存在兩極分化現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有的班級在一二年級就出現了兩極分化,有的班級則呈現出“兩頭多,中間少”的極端分化現象。針對這些現象,筆者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對產生“兩極分化”的成因和對策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學數學兩極分化的成因分析
(一)學生原因
1.學生個體差異參差不齊。從一年級剛入學開始,學生就存在著差異,學生的智力能力水平、教育經歷、生活經驗、家庭環境差距很大。有些學生天賦很好,數學邏輯很強,能較快地掌握所學的知識;而有的學生天生資質較低,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即使學習很努力,效果也不好。
2.學習興趣和學習意志。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學習興趣。”學困生由于一開始有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不好,學生成績不理想,久而久之表現出自暴自棄,得過且過,總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從而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師原因
1.教師教學活動沒有面向全體學生。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活動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完全如此,有的課堂成了優等生表演的舞臺。思維活躍的學生占據了課堂的空間和時間,每到關鍵之處就成了教師關注的對象,他們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積極性;而那些智力偏低、反應較慢的學生卻被遺忘在角落,成了課堂教學的盲區。
2.教師沒有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本質。在現在的新課程理念下,老師們開始退居二線了,有的老師甚至成了學生學習活動的觀摩者。學生只進行了簡單的操作和觀察,教師就讓少數優等生“沖鋒陷陣”得出結論,根本就沒有讓后進生正確理解數學本質。長此以往,后進生自然被遠遠地甩在后面。
(三)教材原因
1.內容跳躍性強,練習層次不明。北師大版的小學數學教材基本能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但在教材的內容呈現、練習設計也存在著一些令人較為困惑的地方。很多時候,教材給出的例題只有簡短的幾句話,沒有基本的數學概念和方法。還有練習的設計上也缺少一定的層次性,教材中有很多難題,大部分學生不能掌握和理解。
2.問題鋪墊不夠,生活經驗過重。新教材中新知識的呈現往往從情境圖開始直接導入新知識,忽視了對已有知識的復習。此外,教材在編排中出現了大量的展示情境的圖片、對話框,如《買文具》、《貨比三家》、《鋪地面》、《吃西瓜》等等。本人認為這些形式的課題以及圖片和對話框過多的出現對學生的學習也有不利的因素,它分散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二、減少學生學習兩極分化的對策
(一)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努力培養學習興趣
1.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每一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讓優等生吃飽,還要關注后進生,在他們身上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心思。為了縮短兩極分化,還要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分層布置作業,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較為輕松地掌握符合他們現實狀況的知識。
2.表揚鼓勵、培養興趣。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如筆者聽到一位老師在教學三位數的加減法時,課始的一些尋找數學信息,就有意安排后進生來回答。在算法探究的時候,針對各種不同的方法,也盡量有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展示。在這樣的環境激勵下,就會對學習逐漸產生興趣,進而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教師教學能力,不斷提升學科素養
1.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哪些后進生,當他們理解有偏差時,教師要多啟發引導,使他們能準確理解;當他們作業有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為他們提供幫助,使他們跟上同伴的學習步伐;當他們注意力分散時,教師要多提醒、暗示,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去完成學習任務。
2.引導學生升入思考理解本質。數學知識內容廣、知識點多、思維復雜,僅靠機械記憶是學不好數學的,所以教師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明白數學知識的道理。如筆者在教學《圖形的高》一課,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的高之后,教師出示這樣3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并且底邊不都是在下面的情況讓學生認一認底邊上的高。認完之后,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比較這3個三角形的高,看看它們有什么共同點。讓學生比較發現三角形的高都是垂直于底邊的,高都是頂點到底邊的垂線段這一本質特征。
(三)關注學生學習基礎,有效設計教學內容
1.有效了解學生,做到有的放矢。課堂是師生活動的主要場所,有效把握學生,關注學生的知識經驗、思想狀況和學習疑難,往往教學效果比較好。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和一位數的加減法》一課時,有位老師在課前利用“23+4、5+34、27-5、46-3”4道不同類型的題進行了前測了解,發現學生在計算“5+34”和“46-3”的時候錯誤率很高,通通分析,發現學生對于把一位數寫在前面的加法和個位十位都夠減的情況下學生比較容易出錯,于是這位老師把教材中的“25+4、25-4”調整為“2+36、36-2”,針對疑難點進行教學。
2.尋找學習起點,做到層層遞進。學習起點是指學生從事新內容學習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已有儲備。教師只有把握了學習起點,并據此進行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才能更好的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例如在教學《前后》一課時,教師就準確尋找學生起點,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先指定一個物體說它的前后有什么,再指定兩個物體說它們的前后關系,讓后指定多個物體說前后關系以及最前面和最后面,最后體會前后的相對性。
以上是我兩極分化現象的一些思考與研究,對于縮小兩極分化的策略其他一線教師對此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地加以反思,并做出嘗試、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