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榮 董博磊 楊勝利
摘 要: 自1999年我國高校實施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于速度快,存在的問題浮出水面。研究發現,我國高等教育存在教育規模與教育資源不匹配、教育公平與效率有待進一步平衡、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有待強化、教育水平區域發展差異較大、教育培養目標與就業崗位需求不太一致等問題,現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 高等教育 發展現狀 轉型期
一、轉型期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
(一)高校總規模擴大,學生增速大于教師增速。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戰略的實施,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不斷擴大,1999年—2015年總量增加391.34%,普通高等本專科教育招生增加362.08%,研究生招生比例增加599.67%。這些充分說明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發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開始向大眾化、高質量化、高層次化方向轉變。但是,教師隊伍的擴張速度遠遠落后于高教學生總規模,1999年—2015年將近20年的時間里,高等教育專任教師增長了近200%,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卻增加了近400%,遠超教師隊伍增加速度的近兩倍。這表明我國的高等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相對滯后,長此以往將導致高校的教學質量下降,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等教育財政投入不斷增大,增速有待提升
我國的教育經費支出在2006年—2013年期間呈現持續上升的穩態,雖然增長比例略有波動,但整體趨勢還是上升的。這表明我國財政對教育支持力度加大,但是以2013年為轉折點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有所下降,而且隨著高等教育總規模擴大,教育支出沒有保持同比例增長,難以滿足現代教育對經費支出的需求,難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高校招生增多,培養質量有待提高。
2015年我國普通高中畢業生人數達797.65萬人,1999年為262.91萬人,2015年比1999年增長了203.34%。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為737.85萬人,比1999年增長了362.08%,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占普通高中畢業生的比例增加了52.29%。這些數據充分表明:本專科招生規模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高中畢業生的規模增速,使部分學習成績略低的學生有了進入高校大門的機會,這就需要加快高中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高校學科日益全面,技能型人才培養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高校學科共設12大門類: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醫學、工學、理學、農學、軍事學、管理學,其大類下分設一級科目和二級科目。由科目設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內容的理論性,培養的人才目標大多為腦力勞動者,職業教育相對比重小,學生的技能操作性較差。這與我國企業需求現狀存在分歧。高等教育研究的特質是“實用性”“功利性”和“專業(或半專業)實踐性”。因此,學科的設置應該堅持發展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改變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片面發展、職業教育受抑的狀況,使其與國民經濟現狀相匹配。
(五)大眾化教育穩步發展,區域差距仍存在。
美國學者馬丁·特羅將高等教育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精英型教育(毛入學率低于15%)、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為15%—50%)和普及化時代(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2016年我國高等毛入學率達到42.7%,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的轉變,然而高等教育仍存在地區間的不平衡。從2015年我國各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水平看,上海、北京、天津的毛入學率均已達到60%的水平,已經進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時代。然而甘肅、云南、四川、廣西、貴州等省份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在30%上下,全國仍有19個省份沒有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遠遠超過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呈現出失衡的局面。
(六)就業難問題仍存在。
隨著高校擴招,招生人數的增加必然帶來畢業人數的激增。但目前卻呈現出“就業難和與用工荒”并存的窘迫局面,一方面大學生仍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是連續多年的企業用工荒,尤其是技工荒。教育系統滿足不了產業升級換代、經濟結構轉型對技術技能型勞動者的需求。但由于職業教育發展滯后,教育系統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尚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造成供需結構性矛盾。
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應重點關注的幾個問題
(一)規模與質量協調度有待提高。
一般而言,教育規模和教育質量在初期增加和上升會促進教育總產出的提高,但是增長比例失衡后就會使得教育產出以較低的速度增長,甚至出現負產出,兩者之間應該相互協調,不能一方獨大,否則會適得其反。現在我國的高度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就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效率低下的狀況,高校擴張的規模超過了專任教師的增加規模,出現“加生不加師”現象。普通本專科的招生人數趕超普通高中畢業生人數,這使得我國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長此以往,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仍需進一步關注。
推行高等教育大眾化戰略,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擴大高校規模,一方面可以吸納更多的青年學子,為將來培養更多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才,這體現公平,另一方面如果高等教育總規模擴張速度過快,導致教育資源跟不上,就是明顯的欲速則不達,不僅降低了效率,而且有損后期教學質量,從而影響了公平,這體現了效率與公平相輔相成的特性。就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差異而言,重點大學的教育資源遠遠高于非重點大學,發達地區的毛入學率大大超過欠發達地區,這些現象的背后均反映出我國的教育資源分配存在差異。教育資源的分配,政府應當統籌兼顧,堅持重點發展的同時,加大對普通高校的資金支持力度。
(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需要進一步認清。
學校作為一個事業單位,就像市場中假設的理性人一樣有自己的需求,如全國學校競爭排名、學校評優、各種學校團體項目,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如學校基礎設施建設、課程改革設置、教職工薪資發放、學校文化事業建設等,這些事情往往分散了學校的教學精力。然而,事實上,更重要也是更易被忽略的關鍵問題是:開辦學校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未來社會棟梁。自古就有“少年強則中國強”的鞭策話語,學校作為育人重地更應該堅持“以人文本”,注重高等教育的長遠利益,以利于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
(四)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失衡。
高等毛入學率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反映出各省經濟發展水平,同時經濟作為教育發展的財政基礎制約了欠發達地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力量。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高水平師資短缺,資源的自我創生和轉化能力弱,急需政府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的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促進教育公平。
三、我國高等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改革努力方向
(一)堅持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高校教育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談道:“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黨中央做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要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顯得尤為迫切。
(二)堅持教育改革與產業升級協同發展。
高等教育的發展應當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為目標,為此應該做到:第一,政府要堅持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辦學目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各個層次、各個類型的職業教育模式。第二,要統籌發揮好政府和市場作用。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依托企業、貼近需求,建設和加強教學實訓基地,打造具有鮮明職教特點、教練型的師資隊伍。第三,政府還應當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使其貫穿于勞動者學習和工作的各個階段,適應勞動者多樣化、差異化需求。
(三)堅持教育公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教育的發展必須構筑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基礎之上。因此,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首先應當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政府應該通過財政在不同區域間轉移支付等制度,實現區域間教育均衡發展,建立起區域間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完善區域教育的獎勵、動力機制。改革教師監督、評價機制,調動教育主體積極性,發動各種教育力量,縮小區域差異和校際間辦學差距。因此,政府應當承擔起扶持薄弱學校的重任,加大對弱勢學校的扶持力度,使其達到相應的標準。
參考文獻:
[1]臧秀平.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的統計與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8(8):268-269.
[2]龔放.把握學科特性選準研究方法_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必須解決的兩個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6(9):4-5.
[3]別敦榮,易夢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與政策應對[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
[4]潘懋元.公平與效率:高等教育決策的依據[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7-19.
[5]劉獻君.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導思想及面臨的主要矛盾[J].高等教育研究,2017(1):13-18.
[6]雷小生.論我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09(17):8-11.
[7]劉明成,張洪亮.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社會制約因素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2):16-21.
[8]聶鵬.我國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歸因與機制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9):5-9.
[9]孫綿濤,康翠萍.教育體制改革與教育機制創新關系探析[J].教育研究,2010(7):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