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科技領航、世界一體化的世紀,非英語專業學生從事國際交流的幅度和高度一般都要大大超過英語專業的學生。“大學英語”決不僅僅是大學一、二年級的一門公共基礎課,更不僅僅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該門課程的最高目標就是培養能夠適應世界發展趨勢的國際化人才。教師發展的內涵以及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現實進程,深度剖析了阻礙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客觀和主觀因素。
【關鍵詞】大學英語;大學英語教師;教師發展
【作者簡介】高怡菡,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
一、發展、教師發展和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
“發展”是許多學科都在使用的概念。在心理學中,發展是個體在人生每個階段應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與重視身高、體重和外形變化的“成長”不同,“發展”更加強調個體心理水平的改變。與“增長”相比,“發展”更加強調經濟指數的增長與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進步。“教師發展”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培訓”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把研究的重點從以往的工作任務和專業水平提升轉移到教師本身的成長和發展,教師本身成為發展的主體和目的。傳統的“教師培訓” 強調從外部社會和組織發展的要求出發,要求教師接受某種規定的教育教學培訓。而“教師發展”的重點是重視教師的主體性需求,從教師本身價值的最大發揮為出發點和歸屬。教師發展主要來自內在的動力,而教師培訓更多來自外在的壓力。“大學教師發展”一詞流行于美國高校。一般來說,每個高校都有一個教師發展中心(faculty development centre),負責各種類型各個層次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和藝術的提高和養成。在我國,“大學教師發展”還是一個新概念,2006年10月,廈門大學舉行了以“大學教師發展”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高等教育學家潘懋元教授在會上做了主題發言,他認為大學教師發展包含三個方面:學術水平(作為大學里的教師所要求的基礎理論、學科理論、跨學科的知識面);職業知識和技能(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師德(學術道德和職業道德)。
在這次大會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歐陽護華教授認為,教師的發展需要教師增權(teacher empowerment)來保證教師在教改中獲得成功。外語教師在長期的教育中接受的是關于獨立、自由、平等的西方文化,而在現實的儒家文化圈中,決策、建議、評估大多是屬于權力敏感的行為,常常只限于等級較高的領導者或集體,單獨的教師個人不具備這些行使這些活動的資格,只能是服從、執行、被評估。
二、大學英語教師發展需要突破的幾個問題
1.突破外語研究屆對 “大學英語”的歧視,積極倡導“教與學的學術”。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師遵循英語專業教師的發展方向,必須從事比較純粹的語言學、英美文學或翻譯學研究才能得到認可。而現實是,大部分公外教師無法在這些傳統的領域取得研究成果,只能圍繞著課堂教學方法做些經驗總結,即使是有一定理論深度的教學法研究也受外語研究層的歧視。
孟臻(2005)指出,有些學校和教師有忽視外語教學法學習和研究的傾向,當人們談到科研能力時,也只是側重語言和文學的研究;以上海某大學為例,五年來申報的科研課題,除了一項多媒體教學以外,其余都是與教學無直接關系的語言學、文學和翻譯等項目;這和外語教學法研究的定位偏低有關,因為,人們認同外國學者定下的標準,外語教學屬于應用語言學,既然是應用,那就是非主流的從屬地位;中國高校的教學期刊,除了《外語界》,幾乎都把教學研究論文排在語言學研究論文之后或者文學研究之后,甚至在翻譯和詞典研究之后。
2.突破外語教學管理中的瀆職行為,提高教學的技術與藝術水平。始于1987年的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在全國掀起了英語學習(準確說應該是英語考試)的高潮,各個高校之間相互攀比,后來發展到把考試分數和學位證書掛鉤(最近幾年才陸續脫鉤)。教務管理部門看似重視大學英語教學,其實只重視學生的“分數”,把大學英語的教育功能局限于“應試教學”,把大學英語教師淪為應試教學、提高學校知名度的工具。
在很多高校,公共英語沒有專業建設經費,人均運行經費也比專業少,因此,談不上學科和專業建設,“大學英語”基本處于簡單的“管而不理”狀態,教師發展幾乎是“自生自滅”,對于絕大多數的教師來說,只要完成了教學工作量(不管質量),不出差錯,就可以平安無憂。至于教學水平提高和科研論文寫作,那完全是個人的事,沒有職業發展規劃,沒有激勵也沒有懲罰。
3.突破大學英語教師研究的學科限制,提倡跨學科的學習與研究,提高職業素養。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畢業于英語專業的學生就能夠成為合格的英語教師,把知識的專業性等同于教師的職業性。夏紀梅(2006)認為:有專業特長不等于教學特長,有專業知識不等于有教育知識,富有語言研究成果不等于有富有語言教學成果。
外語教師作為一門職業的專業性特征沒有得到充分認識,具體表現在:師范類高校也只有在大三時才開設課時很有限的外語教學法,眾多碩士研究生在就學期間也幾乎沒有接受教育教學方面的訓練,往往是在就職之后的暑假期間,接受一些短期的崗前培訓。
語言知識量和語言能力并不能夠替代語言教學能力,英語教師的職業素質除了與“語言”有關的文學和翻譯等專業性知識之外,更要掌握高等教育學、高等教育管理學、大學生心理學、外語教育學、外語教育心理學等與“人”(教師本身和學生成長)有關的人文社科知識。“大學英語” 教師幾乎都是專業出身,而教學的對象卻是非英語專業學生。非英語專業學生有著完全不同的學習個性、英語基礎和專業特征,因此,“大學英語”教師還需要選擇一兩個自己感興趣的專業,爭取進入專業英語的教學,成為某個領域里有話語權利、特別是擅長專業翻譯的外語教師。
參考文獻:
[1]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3-4.
[2]孟臻.反思外語教學法研究——談外語教師自身發展[J].外語界, 20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