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音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中推崇“孝道”最好的例證就是那句“百善孝為先”,古代先賢對天道的思考與認知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孝道。孝道是一種基于血緣關系的行為準則,同時其也是建設社會公德、政治道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的基本元素,本文筆者就傳統文化中的“孝道”展開探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孝道;踐行;弘揚
作為中華特有文化的孝道有著悠久的歷史,據有關資料顯示,早在甲骨文中就出現過“孝”字。“孝”本身是一個會意字,表示晚輩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解文說字·老部》中有“孝,善事父母者。”即說明了孝的基本含義是贍養并侍奉父母。
一、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
普天之下,人人都富有與生俱來的美好情感——孝,每一位父母對兒女都有一種本能的慈愛,甘愿為了兒女承受千辛萬苦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基于父母對兒女們這種牽掛與關愛,兒女從小就與父母之間建立起了滿含依戀與愛的親情,由維護與回報父母這份養育之恩延伸出來的知恩、感恩和報恩的情感就是孝。
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的“孝”是由一個“老”字和“子”字分上下兩部分組成的,古有“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承老也。”父慈子孝這種人間真情無一不從“孝”字的構成中體現著,回顧兩千多年前的先賢孔子,他將這種回報親情的美好情感提升到了理論的高度,即“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有教化都是在“孝”這一基礎上產生的,其是一切得行的根本,“孝”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孝道內涵主要有養、敬和諫凈,讓父母吃飽穿暖即為養;從人格角度出發要在贍養父母的基礎上尊敬父母,如果光養而不敬,那與飼養馬犬還有什么區別呢?孔子是一個不贊成愚忠的人,對于“孝”,他也曾指出,只要是不義的事情就要勇敢諫凈,不得愚孝。隨后孟子還提出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在孔子論孝的基礎上認為人們可以將對自己父母的愛延伸到其他老人身上[1]。古代社會把孝捧到天上,提倡愚忠愚孝;“文化大革命”中又把孝踩入地下,大批孔孟之道,都是對孝本意的歪曲。我們應當正本清源,還孝以本來面目,理直氣壯地加以提倡。
二、踐行中華傳統孝文化的思考
中華傳統孝文化對每個家庭,乃至整個國家的穩定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具有推動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發展的作用。關于中華傳統孝文化的踐行,首先需要從兩個方面做好基礎工作,一是基于國家層面的考慮,構筑一個敬老養老、下尊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并將其納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規劃中,同時以教育單位為中心號召全社會加強對經典的誦讀,在透徹領悟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發展孝道文化的嶄新道路。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通過經典誦讀將孝文化的家庭倫理道德局限逐步打破,將其其推廣至全社會,最好能形成一種推己及人、仁愛帶人的良好社會風氣。另一方面,積極的在儀式性活動中踐行孝文化,因為感受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參與文化活動。
第一,要從思想上深刻認識到建設孝道文化的重要意義,這樣才能形成傳承和弘揚孝道文化的共識,進一步明確提升現代社會公民道德水平中的必要需求之一就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孝道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這項工程是受益于全國人民的民生工程,需要全社會各個領域都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真梳理將孝道文化按照中華傳統文化要求傳承下去,將其形成為一種常態性的學風。
第二,要從點滴做起,做到知行合一。以“知行合一”為原則將孝道文化工作做得更加細致、深入。在認真落實到具體行動的基礎上,從身邊的日常小事做起,從全社會范圍來看,通過做小事、積小善,實現成大德,形成一個覆蓋全社會的鄰里和睦、崇尚道德、誠信友善和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2]。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各級政府部門應建立和完善孝道文化的考評機制,同時建立干部孝德考核制度,落實好各項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還要搭建文化載體、策劃傳統文化活動。
第三,要加強領頭單位或領導落實責任。以形成孝道文化工作合力為目的,盡可能的將行孝向善的積極能量匯聚起來,號召全社會各個部門與單位認領建設孝道文化的任務,結合各自單位和工作的實際情況,在積極開展宣傳孝道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探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思路。建設孝道文化,應當和日常工作相結合,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和干部的培養教育相結合,在常抓和抓常上下功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
三、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中華傳統文化象征以及社會教化基石的孝道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盡管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人們對孝道文化的價值判斷以及觀念認識受到人權和現實功利主義的沖擊,但文化之根本永遠具有它的時代價值與意義,需要每一個的維護、實踐與傳承。
參考文獻:
[1]王全營.孝道,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6 (8):56-57.
[2]范松.淺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J].理論與當代,2014 (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