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杉
(云南財經職業學院,昆明 650222)
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內容中主要是闡述了“互聯網+”的思路、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11個具體行動。這個文件的發布表明了互聯網時代在我國將要全面展開。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根據市場經濟導向,一定要制定出一套具有實用性、能經得起社會檢驗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1.會計核算工作。以前,我們一般都是手工記錄數據,手工開具票據或者憑證。隨著“互聯網+”的產生,開始使用電子票據或者憑證,并且電腦式記錄數據形成電子賬冊,大大地降低了會計工作的強度。這些會計數據之前人為記錄在借助計算器或者算盤來計算,現在都是用計算機也處理數據,而且根據不同的要求,可以統計出不同的數據來。這樣一來,會計工作者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處理分析會計數據和做出決策。
2.會計技術水平的提升。“互聯網+”帶來很多先進的技術和軟件,給會計數據的傳輸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大大地提高了輸送速度,節約了很多時間。經過軟件的作用,可以把獨立的核算模式可以變成共享模式,這樣,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集中地處理財務問題,提高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客觀性。
3.會計辦公移動化。在之前工作中,會計會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有許多事情是沒有辦法處理的。但是在“互聯網+”的影響下,打破了之前的種種限制。對于審計工作,之前的審計都是按照紙件來審計,而現在可以在網上進行審計并非僅僅依賴于紙件,審計模型也得到了改變,由之前的抽樣審計延伸到了制度審計,再到現在的風險導向審計的變化。這說明,會計行業已經走向了互聯網,處理業務越來越自動化和標準化。
1.“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這個概念最早是由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來的。“互聯網+”主要是指“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的結合,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兩者相結合,它需要互聯網的技術和平臺的支持,對各個行業進行創新,在它的作用下形成一種新的格局、新形態,從而提升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創造力和生產力。
2.“互聯網+”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1)提高工作效率。在“互聯網+”時代,會計工作人員可以借助大數據或者云計算手段,從而大大減少會計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會計工作人員主要把精力投入到預測工作和決策工作上面來,而核算工作和監督工作只要少量的人力投入。這樣一來,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就提高,需要會計人員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以前的會計,主要把精力投入在核算工作和監督工作上面,對于預測工作和決策工作只是順帶,發揮的作用很少。因此,可以看出“互聯網+”,對會計行業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對會計行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2)對會計服務模式的影響。“互聯網+”的產生對會計服務模式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促進了新的會計服務體系的建立。互聯網的發展,對線上和線下的會計工作都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同時也打破以往的會計服務工作中的一些局限性,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共享的“互聯網+會計”模式。
1.課程體系的設置有待完善。以往的課程體系是根據之前的培養目標而定的,如今這些課程體系已經被時代所遺棄了。而高校還沒有把互聯網的相關專業結合到會計學專業課程中來,導致會計學專業的學生計算機基礎不好。高校很注重培養學生的核算能力,培訓學生的財務軟件的操作能力,但這樣的學生并不能滿足對“互聯網+”需求。“互聯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能對數據進行收集、整合、分析、決策和管理。然而,這些并沒有被高校納入學習的范疇。因此,學生除了學習基礎知識外,還需要加強綜合素質的培訓。
2.會計專業的實踐有待加強。在高校中,會計課程非常全面。但是,會計課程是一門注重操作的課程,它需要很多實踐的經驗。顯然,高校是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會計知識,但是卻忽略了它的操作性,雖然高校也有實習課程安排,但都是走形式沒有什么實際意義,課堂教學主要是根據教師的思維進行,這樣就造成學生缺乏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這樣的人才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也不會被社會所認可。
3.師資力量有待改善。在課堂傳授知識中,教師只是按照書上的知識進行教育,缺乏實踐性,學校對教師的考核也只是體現在科研的成果或者論文的發表上面,并不會去檢驗教師的操作能力。因此,對于教師來說,他們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在科研上面,不愿意花費時間在實踐操作上。學生在接收知識時,只是接收,教師講多少我聽多少,不愿意進行分析、鞏固,學生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互聯網+”作為一個新興的產物,教師對此也沒有深刻的了解,沒有全面地學習,只是照搬書上的知識點進行講解,無法全面、深入給學生進行講解。在眾多教師中,只有部分教師能掌握“互聯網+”的技術,高校師資力量的薄弱,造成學生無法進行系統的學習。同時,教學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往都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收知識,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手段,采取一些新型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培養“互聯網+”時代的人才做好準備。
1.會計專業人才信息化培養模式。現在正處于信息化的年代,信息會快速更新,市場時刻變化著,各行業都在使用互聯網,這就要求每個人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素質,提高自身的能力。當代會計人員想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必須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學好會計的基礎知識和一些信息化的知識,根據市場經濟的變化,調整對企業運行模式的認識,并根據現有的數據,進行分析、整合、歸納數據,為企業的領導層提高可靠、準確的數據信息。(1)確立指導思想,確定培養目標。在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要求人們要掌握更多新的技能,這對人們來說也是發展的一個機遇,也是我們面臨的所要的解決的問題。互聯網的產生,對人才的要求和企業的變革都提出了新的思路。當我們在接受本專業的知識的時候,要意識到,當今社會已然對我們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不僅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我們更要了解這個社會的發展情況,使我們的課本知識與社會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要邁出學校這個只學習理論知識牢籠,聯系社會,請企業家或者企業的相關的部門人員來進行講解,來彌補高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除此之外,高校不要在課程之間設立阻礙,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課程,確立一種開放、協作、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們應當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在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注重學生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更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2)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構架,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養是課程體系的核心,結合互聯網的要求,適時調整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能更好地培養學習的適應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互聯網其實是打破了以往的商業模式,建立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這個模式需要發散思維,能獨立地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會計人員的決策能力和管理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學模式方面要更加真實、靈活,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結合社會發展情況,使學生更加理解理論知識,為學生今后踏入社會進行實踐工作做好準備工作。
2.會計專業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不同的工作崗位需要不同的人才,這是各個行業都在所必然的。因此,要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進行個性化教學。可以給學生進行崗前培訓,讓學生更多的了解社會的發展情況,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化知識和專業知識,使學生能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1)校企合作,建設實習基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操作。在課堂上我們大多學的都是理論知識,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高校可以跟企業進行合作,建立一些實習基地,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實習基地,讓學生更加了解企業的管理制度。在學生即將離開高校踏入社會時,可以在實習基地進行實習,積累經驗,為以后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2)創辦教學實踐平臺,進行實訓模擬。高校內部可以建立一些實訓平臺,模擬企業的發展。這樣一來,學生在進入社會時不會處于被動地位,對社會企業發展狀況一無所知。建立高校的實訓平臺,通過平臺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使企業能更好地選擇人才,人才也能更好地服務企業。除了要建立專業的基礎課程之外,應該加入一些選修課程或者建立一個專業的綜合課程,這樣全面地結合,能使學生更加全方位地掌握實訓的內容。除此之外,還要加入一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實訓內容,這樣全面、完整的實訓內容,更能促進學生的成長,更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和時代發展的要求。
[1]鄧琪,郭玉俠,徐公偉.“互聯網+”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經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思考[J].信陽農林學院學報,2016,(4):156-157.
[2]周蕊,吳杰.“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科技創業,2015,(24):61-65.
[3]談仁娟.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策[J].山西農經,201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