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君
摘 要: 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均更豐富,傳播范圍無所不及,傳播方式多元的同時更具個性化色彩,人類社會進入了全媒體時代。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序、有效地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 全媒體 傳統文化 傳播途徑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各種媒體高度融合、傳播者與受眾合二為一的全媒體時代。所謂全媒體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各種新舊媒介形態借助各種表現手段進行深度融合,產生的一種新型媒介傳播形態和運營模式,是充分利用各種媒介載體從各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利益共享的新型媒體。在全媒體時代,傳統文化傳播與新媒體發展密不可分。一方面,傳統文化需要借助新媒體,才能變得可感知、可體驗、可互動、可分享,從而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新媒體形式需借助傳統文化的豐富內容才能彰顯出價值,才能體現出傳播方式的多元化和個性化。
一、只有重視文化傳承和創新才能延續和維護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
文化滲透于人的血液之中,對于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等都有著深層次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強大精神動力,民族的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繁榮昌盛。如果失去傳統文化,就沒有民族的核心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隨著開放后國門的打開,一些人面對著多元化的世界經常面臨困惑,甚至無所適從;即使堅守優秀傳統文化固有價值的人群也對眼前萬花筒般的傳播心存疑慮。“如果說每個文化都需要有些緊張、有點沖突、有無法解決的兩難,才能讓文化更加精彩,那么身處任何文化中的人就都必然有些互相沖突的信念及互相格格不入的價值觀……如果人真的無法同時擁有互相抵觸的信念和價值觀,很可能所有文化都將無從建立,也無以為繼”[1]。因此,傳統文化面臨新時代的緊張和沖突是必然的局面,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是轉型期社會環境的需要,源于應對外來文化沖擊。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維系和壯大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的根源。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意義極其巨大,各類媒體在面臨選擇和誘惑時要堅守腳下的立足點,堅持葆有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有序傳承有效的傳統文化,引導全社會樹立具有民族精神的價值體系和價值取向。
2.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效創新優秀文化才能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
當今時代,僅僅具有信念只是開端,只有創新性、創造性地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融入時代語境,才能順應時代之需要。只有推進文化創新,才能激發傳統文化的活力。通過挖掘和整理中華文化的核心資源,形成完善的文化繼承、培育和創新體系,同時運用新媒體的信息整合與加工能力,把傳統和現代結合,推陳出新,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創造屬性,使新型文化產品在當今社會和市場上占有難以取代的地位。
3.全媒體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可以提升國民的文明程度。
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既是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又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也是社會文化建設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標志和靈魂,文化創造了希望也促成了發展,文化使人民凝結。人民只有擁有文化,國家才能保持文明,提升國民的文明程度,也就提升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程度。
以全媒體傳播切入是新時代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必然選擇,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分析,追尋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同時找到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面臨的問題、困難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形成特有的文化傳承傳播體系,促進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壯大,與時俱進。
二、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貼近受眾的需求
雖然每種文化都有規范和價值,但只要環境變化或外來文化流入,文化就會有所改變及應對。“文化內部也會自己形成一股改變的動力。就算是環境完全與外界隔絕,生態也十分穩定,還是無法避免改變”[2]。文化的改變從根本上難以避免,優秀傳統中華文化可以在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吸收外來文化營養并且時時更新,從傳統向現代化轉型,提高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同時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還可以借鑒吸收先進的外來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
在探索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播創新的過程中,需要相應地改進傳播形式,增加傳播手段,革新傳播方法,更好更快地貼近廣大受眾的生活,尋找到適應他們的心理和需求的內容,采取多種多樣和生動活潑的形式,用高質量、高水準的文化作品引領新媒體文化潮流,不斷提高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媒體平臺必須在信息采集與呈現方面充滿活力,只有這樣,受眾才會愿意接受并樂于參與。精準和有效地傳播需要新媒體之間實現有效互動,同時文化載體與受眾之間實現有效互動,達成信息的精準和有效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落地生根就要與當今社會民眾的關注點相結合,通過媒體的切入轉化成為符合社會和人民大眾需要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增強傳統文化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貼近受眾的需求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三、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適應全媒體時代的需要
2018年,中國網民已達7.72億人[3],傳統報紙、期刊、電影、電視等媒體面對新媒體的競爭表現得各有千秋,依然有其難以取代的價值。現代信息社會各種思想觀念多樣多元多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幾千年文明的積淀,其內容博大精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時代的發展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有根基,而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不能脫離時代的發展而自行其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巨大的信息源和信息元,極具開發價值。
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文化傳播必然要考慮到終端及其用戶的接受習慣與體驗。數據調研機構艾媒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互聯網+文化專題研究報告》[4]顯示,71.2%的中國網民通過網絡了解傳統文化,網絡已經成為網民了解傳統文化的首要渠道。因此,以網絡為主要形式包括其他媒體參與的全媒體時代傳播成為現代傳播的主流。單一媒體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將傳統媒體和各種各類新媒體的優勢融合在一起的全媒體時代,帶來新型的思維方式,媒介之間的邊界經常被打破并且不時有各類新媒體產生。全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致力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存在形態,同時以積極參與的姿態提高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效率,并且從戰略高度豐富全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轉化成效,以全新的視野全方位、多維度重新審視、重新倡導和重新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播模式。讓傳統文化獲得受眾層面廣泛的影響力,這應是全媒體時代傳統文化重獲新生的途徑。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精神推力,然而,如何使五千年的中華優秀文化在當今紛雜多變的社會獲得受眾的關注和接受?這是一個嶄新且富有挑戰性的課題。
1.充分利用新媒體、全媒體傳播主渠道的地位。
以網絡媒體特別是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型媒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發展,傳統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已經被擠下主流媒體的渠道,新媒體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受眾最多、應用最廣、最受歡迎的媒介渠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播必須利用全媒體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廣闊空間。
2.發掘各類大眾傳媒有難以取代的價值。
各類大眾傳媒雖然走下神壇,但是仍然有廣泛的受眾。應當利用各級各類大眾媒體涵蓋面廣泛,機構眾多,受眾廣泛,并具有議程設置和把關能力和優勢地位,在引導議程設置、拓展節目安排等方面發揮其難以取代的作用。
3.提高其他各種媒體的有效融合度和參與度。
無論是公共道路、橋梁、社區、樓宇、廣場,還是各類燈箱、海報、招貼等信息載體,甚至是場館道路、商業場所,都是具有傳播功能和影響力的廣義媒體,可以發揮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傳播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提供廣泛的多種渠道。
4.善用日漸擴大的人際傳播渠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傳統意義上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直接傳播在現代已經改變為以媒體為中介的間接傳播。通過微信、QQ、彈窗等現代傳播工具和形式,傳者與受者克服空間上的距離限制,傳播效率無限擴大和深化,呈現出形式多樣化、層次多級化和過程復雜化的特征,以往簡單的人際傳播演變為各種自媒體的形式,且影響力和傳播力日漸增強。要善于利用和發揮自媒體甚至個人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積極拓展信息反饋與互動的有效通道,從而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播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
5.提供優厚政策吸引現代全媒體服務商參與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社交、網購、餐飲、出行等領域寬泛,但是全媒體切入傳統文化領域的行業參與者仍然偏少。其實在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精髓中,其背后隱藏的是巨大的市場價值。創業者如果善于在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內容中創新表達方式和手法,比如價值創新、跨界創新等,就會產生巨大的市場效益。目前該市場效益主要表現在影視娛樂行業,其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詩詞歌賦等生活方面都有極大的開發選擇空間。
隨著對傳統文化需求的逐步上升,行業將迎來更多資本和創業者的關注,現階段需要加大力度,提供優厚政策,吸引現代全媒體服務商加入傳播傳統文化產業,不同領域和行業之間的壁壘逐漸打通,全媒體服務商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并與社交、網購、餐飲、出行等領域跨界有效整合和融合,將持續產生新的業態,傳統文化產品的開發、營銷和銷售將更加多元,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升級。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分配,文化形象將更加貼近用戶,傳統文化有望在全媒體的參與下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2][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69,210.
[3]2017年中國互聯網+文化專題研究報告[EB/OL].http://www.iimedia.cn/51310.html.
[4]2018年第41屆中國全媒體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www.sohu.com/a/220494053_99900352CN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