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嶺
摘 要: 筆者在中國臺灣明新科技大學學習期間的考察,是本研究的基礎。從校史、組織管理、課程結構等多向維度,分析該校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基本內容和特色,以期為中國大陸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 明新科技大學 通識教育 素質教育 人文精神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重心在職業技能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短期內滿足社會對技能型工作者的勞動力需求。但從大學生畢業后長期、可持續的發展看:人文、藝術、哲學、歷史、品格力、社會責任等綜合的素養往往構成其實現健全人生、獲得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國臺灣明新科技大學是臺灣地區一所頗具代表性的私立型大學,不僅在服務地方產業經濟發展方面有成效,而且該校重視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及通識教育的開拓與創新,可供中國大陸的教育同行借鑒。
1.校名與校史彰顯的人文理念
1.1“明新”的由來及其內涵
明新科技大學位于臺灣科技產業密集的臺南新竹縣。其辦學歷史,可上溯自1966年由王宗山、郝立緒、李鴻超、張體安、張逢喜五人聯合創辦的私立明新工業??茖W校?!懊餍隆崩砟畛鲎浴抖Y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币嗉匆环N人格追求的理想:為人應洞悉人生深刻的真實諦理,追求高尚的德行與品性,去除各種不善的弊端,成就革新的人生并達于至善?,F任董事長張紹鈞先生將明新科技的精神概括為“明德尚教、新民至善”八個字,從教與學生動地提煉明新科技的教育觀。
1.2校史傳承明新精神、校長勵行通識教育教學
明新的創校者們對其人才教育的定位明顯是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學校的性質為工科技術的屬性,但育人方向的重點不只是局限于技術教育本身。事實上,源自《大學》的這種明新理念在這所學校的辦學過程中是一以貫之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臺灣地區工商業經濟的發展,校名不斷調整、屢有變更:1989年更名明新工商??茖W校,1997年更名為明新技術學院,唯明新二字一直保持不變。
2001年,張光正先生任明新第四任校長,并將其之前在中原大學任校長期間的全人教育理念引入明新科技。其主要經驗可概括為:“育自由思考、重責任倫理、秉全人教育”,并提出全人教育的“四平衡”核心理論。即“專業與通識之平衡”、“人格與學養之平衡”、“個人與群體之平衡”及“身、心、靈之健康平衡”[1]。此間,明新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在張光正校長的推動下升級為一級教學單位,通識教育理念與實踐都獲得大力的推進和發展。而其后來主持校務者,亦不乏學養深厚、卓識遠見的教育名士,繼續大力完善明新科技教育中的通識教育,且有將通識教育與個人的專業研究領域、社會現實等多重因素予以貫通融匯與思考,并發出有異于傳統教育思維的新知與先覺。其中以哲學研究為專業背景的第八任明新校長袁保新先生在哲學研究專著《從海德格爾、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一書的結論之終點特別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中國哲學教育的學者,其實不必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高等知識分子的培養上。不同學齡的通識教育,可能是落實中國傳統實踐智慧更好的著力點?!盵2]體現出一個校長對通識教育的深刻關注和透徹理解。
2.教學地位、組織形式、目標
2.1教學地位與組織管理形式
明新科技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為學校一級教學單位,與該校工學院、管理學院、服務產業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四個專業教學學院級別平行,形成四個專業學院加一個通識教育中心的五位一體的教學格局。通識中心的管理實行校長負責下的委員會管理機制。通識教育中心下設語言教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五個教學中心。
2.2通識教育目標的設定與能力落實
“本校通識教育目標旨在落實全人教育之理念,訂定通識教育課程七大素養,借以規劃結合教育理念、社會脈動及學生興趣和需要的通識課程、促進人文與科技的融合、培養關懷人群、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及科技與人文并重的現代公民”[3]。具體分為三個層面的能力落實,見下表1:
3.課程規劃
明新科技大學通識課程的規劃是放在大學教育教學的整體環境之中。以“堅毅、求新、創造”為校訓,以全人教育理念為課程規劃的總指導。通識課程30學分,占總學分的23.4%。
3.1學分構成與比重
以該校四年制工程技術類專業為例,其學分構成基本結構為:
總學分:128(每學分18學時)。
其中:通識課程30學分、專業基礎課程14學分、專業必修課程48學分、專業選修課程36學分、軍事訓練:0學分(必修,但不計學分)。
3.2通識課程分類
課程整體上分為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兩大部分。專業課程對應專業教學,旨在培養相關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通識課程則分為基礎通識、分類通識、潛在通識三個類別,見表2:
4.通識課程內容與課程學分要求
4.1基礎通識課程(必修性質 18學時/學分 總計19-22學分)
中文領域:語文能力訓練、國學精選、文學欣賞(合計6學分)。
英文領域:英文聽說讀寫相關課程(合計10學分 工學院8學分)。
史學領域:歷史通論(2學分)。
法學領域:法學領域(2學分)。
倫理領域:專業倫理、企業倫理、工程倫理(合計2學分 工學院1學分)。
4.2分類通識課程(選修性質 修滿8學分)。
藝術領域:音樂、美術、舞蹈、生活藝術。
人文領域:文學、歷史、宗教、哲學、外語。
社會科學領域:政治、社會、法律、心理。
自然科學領域:生命科學、資訊科學、環安衛生、邏輯數學、地球科學。
4.3潛在通識課程(選修性質 學分:不計學分,形式多樣)。
學術活動:學術演講、通識講座、名師演講、學術研討會、中文讀書會等。
藝文展演:師生主題聯展、樂團演出、各類舞蹈、藝術體驗營等。
學藝競賽:風崗杯文學獎、高斯獎數學競賽、國語文競賽、辯論比賽、英語朗讀比賽、全民英語模擬考試、英語歌唱比賽、新生杯情境英語對話比賽、商業管理類專業英文錄入競賽等。
5.通識課程創新:雙規并行的微學分通識教育課程
秉承新民理念,明新科技大學在通識教育的探索道路上結合現實實際情況,不斷創新通識教學手段,在第八任校長袁保新先生的引領下,于2016年11月正式發布了《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微學分課程實施要點(以下簡稱《要點》)》[4],創建了微學分通識教育課程?!兑c》核心內容為:
①實施目標: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團體合作與學用合一之精神。
②實施責任:通識教育中心需依據課程需要提出微學分規劃,含演講、實驗、實習、參訪、遠程教學、網絡教學、實作研習營、工作坊或相關活動等不同類型微學分之主題。
③學分換算:微學分課程以每2學時換算0.1學分為微學分積分原則。
④雙規認同:學生修習各類微學分課程,累積滿1.6學分后,自行整理成果,經本中心教師指導協助并實施成果發表。其學分認同于分類通識任一領域,上限為4學分。
⑤核算責任:通識中心負責審核實際教學工作量,兌換支付教師相應薪酬。
⑥鼓勵申報:教師可隨時提出開課申請,經中心委員會審核通過后辦理、實施。
微學分課程形式多樣,具有潛在通識課程的性質,在教學的實施上更加靈活,且在學分認定上與分類通識雙規同行,不僅增加了教學的創新空間、促進教師主動開發、創新課程教學,更貼近現實學習的多復雜性、多樣性和不確定性。
明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經歷數十年的教育實踐,在通識教育的組織管理、課程設計、課程創新等方面特色鮮明??晒┙梃b處,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管理與組織層面,高度重視通識教育在學校的地位與作用。在意識層面上,明新的創始者們認為通識教育教學并不是對專業教育的補充,而是與專業教育平行發展的雙軌,如人的行走規律,客觀上并不存在左腿或右腿更加重要的設問與結論。實行校長負責制下的通識委員會管理制度是提升通識教育地位的組織管理與制度性保障。通識教育管理的校長負責制展示出一所科技型學校對通識教育的高度重視和不遺余力地自覺推動。(2)多元的通識課程設計、豐富的授課形式與激勵的管理手段相結合。根據不同學習對象與學習內容的需要,將通識課程分為基礎通識、分類通識、潛在通識三個大類:基礎通識為各專業同學所必修,分類通識為各專業同學所選修,潛在通識、微學分通識課程則為講座、實踐營、競賽、遠程學習等多樣的課程教學開辟了創造性教學設計的時間與空間。其中,微學分通識課程與分類通識課程學分的雙軌認證保障,增加了教與學的空間彈性。教師隨時可以提出開課申請的微學分實施《要點》等相關保障制度不僅擴大了教師的教育參與面,而且為學生帶來更加多元而豐富的通識學習體驗。(3)特色之核心,是該校是對《大學》的“明德”以及“新民”的精神的傳承。這種源自創校之初創校元老們的高瞻遠矚與特色定位恰恰是其后來一系列教育實踐最根本的指引與持續的推動力,這種無形的可持續動力,難以在短時間內僅憑追加硬件經費投入或廣泛地參與各種技能競賽就能速成,這種可持續的發展動力,即是一所科技型院校的人文精神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張光正.明新科技大學“全人教育”的遠景[J].中國大學教學,2003(4):11-12.
[2]袁保新.從海德格爾、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M].武昌:武漢出版社,201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