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 要:小學階段是教育的啟蒙期,這一時期的教育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素養。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也是如此——太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詩詞的死記硬背,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興趣、審美、感悟等素養的培養。這對學生將來的學習發展是不利的,應該予以優化調整。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小學的教育應該更關注“奠基”,更注重學生學習素養的發展性——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向學生有效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素養及能力、品質的建設,使他們在將來的學習中有意愿、有能力、有質量地成長。但我們發現,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太多的教師只關注了“識、背、默”——“小學生古詩必背70首”也好、“必背古詩80首”也罷,都強調了一個“背”字——學生是不是喜歡學、是不是學得懂、是不是掌握了方法……都沒有考慮。這樣的教學,使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會因缺少主動性、學習力而效率、質量較低。因而,我們需要對古詩詞的教學進行優化,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重視解讀,不懂不背
在古詩詞教學時,應該改變“識字→引讀→背誦→默寫”這個套路,在讓學生記憶之前,應該首先讓學生理解詩詞的意思、感悟到思想情感,然后再讓他們去背誦,掌握“不懂不背”這個原則——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素養,而且因為“懂”會加快記憶速度、加深記憶的牢固程度。
比如,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我先采用了圖解法來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詩:給學生展示一個簡潔的地圖,在圖中標出京口(江蘇鎮江)、瓜洲(揚州南郊)、鐘山(南京市紫金山)、長江的位置。并在“瓜洲”的地方畫了一個“王安石”的形象——這樣,使文字變成可感知的立體結構圖,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一水間”“只隔數重山”的含義了。之后,我再帶領學生理解“又綠”所描繪的景色以及字面背后所隱含的作者再度“出山從政”的背景——這時,再讓學生去誦讀和背誦詩歌,學生會以詩人的視角和情感去“吸收”詩歌的“營養”。
二、重視情感,體悟韻味
每首古詩詞都充滿著情感的張力,如果學生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生關聯,不能體悟到詩詞所特有的韻味,背再多的佳句也沒有意義——既不能通過詩詞發展其文學素養,也不能通過情感引領培養其思想品質——干巴巴的印在腦子里的字符,除了用于考試,還能有什么價值呢?因而,在古詩詞教學中,注重情感引領,讓學生體悟詩詞的韻味是十分必要的。
比如,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我采用了“解字”法來帶領學生領悟作者的情感:先向學生展示一幅“楓橋夜泊圖”,用朦朧的月色、江面星星點點的燈火、隱隱可見的遠山和寺廟,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情景中。然后,把詩歌中“落、啼、火、聲”這幾個具有動態視聽感的詞匯提煉出來,與“山、寺、船”這幾個靜態的事物并列起來,引導學生體悟詩歌“動與靜”對比的妙用,讓學生理解“漁火、鐘聲”其實是暗示了“人”的存在——用他人的祥和生活來襯托自己“客旅”的孤單——通過這樣的情感引領,學生深刻體悟了作者當時的心境,從而產生共情。
此外,古詩詞的情感、韻味的體悟需要注重朗誦的作用——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大量發聲誦讀的時間,而且要注意在誦讀中表情、儀態、韻律的指導,讓學生在朗朗讀書聲中,體悟詩詞的情感和韻味。
三、關聯生活,內化詩詞
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能夠將知識實踐化,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比如,學生能夠使用古詩詞的語言、技巧來撰寫文章、表達思想情感,能夠把詩詞所蘊含的思想品質內化為自己的精神修養并體現在行為上。而古詩詞的內容和創作環境都離學生很“遙遠”,學生往往不能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和品質。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將詩詞與學生的生活和情感等進行關聯,使之產生認同感和價值感,從而將知識、品質內化為素養。
比如,學習王昌齡的《出塞》,我希望通過這首詩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奉獻精神,就采用了拓展討論的方法:在帶領學生解讀了這首詩歌之后,我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自古以來,軍人們為了保衛祖國,犧牲家庭以至自己的生命——請大家想一想,在現實的生活中,你都認識和聽說過哪些軍人,他們是怎樣的?大家還能說出哪些古今著名的愛國將士的故事?”學生經過討論,列舉出了很多優秀的軍人,岳飛、戚繼光、董存瑞……以及他們自己身邊的軍人,等等。然后,我讓學生以“我心中的軍人……”為題寫一篇作文——經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是通過詩詞培養了思想品質,建立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愛國情感,而且還進一步提升了對這首《出塞》內涵的理解。
以上,針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只重記憶而忽視素養培養的問題,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教學的優化建議。總之,在小學階段,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應該重視教育的發展性和奠基性,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能力(比如學習欲望、學習能力、品質建設),比讓學生背誦多少首詩要重要得多。
參考文獻:
[1]榮金來.基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探討[J].軟件(電子版),2014(5):20.
[2]萬雯雯.有關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的探討[J].讀書文摘,2014(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