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雷
摘 要:小學體育是一門非常基礎的學科,通過小學體育教學,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體育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通過體育運動教學鍛煉學生身體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學生的身體成長。新課程標準改革后,強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小學體育教學中要進行一定的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小學體育;運動習慣;教學改革;效用
在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背景下,小學體育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日益科學化。小學體育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達到個性化發展,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運用科學有效的新型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課的活動。這些都和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比較大的差別,所以,教師應該及時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此,我主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新情況,探討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能的策略。
一、轉變師生角色,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據不少調查顯示,新課標標準改革在推進的同時,對教育質量和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許多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仍然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他們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理論知識的講解上,向學生提供體育理論和運動防范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解釋自由活動。小學體育教學是一門非常基礎的學科,通過小學體育教學,一方面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體育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通過體育運動教學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促進學生的身體成長。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自覺轉化角色,讓學生調整課堂知識接受者的認知,轉而凸顯自己的主體性,同時教師走出講臺,充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進行簡單的基礎教學知識普及后,學生可以探索和鍛煉自己。小學生體育運動的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時間進行鍛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運動以保證學生的人身安全,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專業能力,培養學生養成主動鍛煉的習慣。
小學體育的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讓每個學生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和身體都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很多身體機能尚未成熟,所以學生進行體育運動的時候也應該定時定量。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還應注意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且確保相關運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廣泛的參與性,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設計體育項目,將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作為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靈活制定合理的目標,運用科學的方法
為了促進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首先要確保教學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步驟進行教學,還可以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所了解,以明確自主學習和探索的方向,提升學生探索的動力和效率。而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一定要注意結合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有一個總體目標,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殊技能,以及由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以確切的目標表述。目標設定可以讓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有方向,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這樣的效率會更高,教師可以制定并參與相應的課堂練習訓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嚴格按照教學目標制定發展方向,減少隨機性的體育活動,幫助學生運用正確的方式學習運動知識和技能,為自己建立一個系統化的運動知識和技能體系。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采取一些科學的方法,首先是角色扮演,增強學生對角色的興趣。首先,從體育課程實質出發,相關活動客觀存在一定的對抗和競爭,教師可以在團體賽中讓學生進行小組對抗,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培養團隊精神。但是,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爭先取勝,而且要引導學生樹立游戲精神。在角色扮演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多媒體的應用始終可以找到在線資源,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知識與運動訓練教學內容的直觀形象展示,有利于降低學生的難度,使學生跟上教師的教學步伐。
三、進行模擬教學,合理選擇教學現場
在小學階段,學生非常擅長模仿,特別是當家長和老師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的時候,學生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時,學生很容易自發地模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原有的復雜運動訓練融入學生平時熟悉的動作或事物,激發學生模仿心理,提高課堂效率。例如,教學生跳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慣兔跳或蛙跳,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體育教學活動要能夠有效開展,首先要確保運動場地和運動器材能夠滿足教學活動的需要,因此老師在選擇體育場地之前一定要注意體育課的內容,確保場地能夠滿足要求。例如,當學生正在學習接力跑項目時,老師可以在塑料跑道上設置活動場地,老師在教足球時可以選擇足球場。
一般而言,在新課程標準背景下,教師要全面貫徹執行相關要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遵循時代觀念,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周書勇,王仕民.改革體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體育興趣[J].青少年體育,2014,12(1):47-48.
[2]王亞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體育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9(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