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學習古詩文有利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拓展素質。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對小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首先探討了古詩文教學對小學語感培養的重要性,并結合工作實踐,提出了若干古詩文教學中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策略,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語感能力;培養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加強現代教育中的古詩文教學,是新課程標準作出的最新要求。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文比例有所變化,篇幅適中,通過有效教學能夠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能力。教師的教學手段通常會影響到古詩文教學質量,還會影響語感能力的培養,值得更多人關注和研究。
一、小學古詩文教學對小學語感培養的重要性
語感,是人們保持閱讀習文、思考理解的關鍵要素之一。長時間以來,我國語文教育教學都將語感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任務與目標。學生在品讀古詩文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很多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豐富情感與智慧思索。學習古詩文,在了解一個個充滿歷史感的經典故事背景后,學生自己的語文素養與各種經驗能力都將得到有效積累,潛移默化中可大量培養關于詩文風格、情感、思維系列的語感能力,使得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或淺層,往往將感性認識提升至理性認識高度,可有效吸收語文理論知識點,不斷夯實語文學習基礎。
二、小學古詩文教學中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策略
1.識文斷字,強化理解內涵
古代詩詞往往言簡意賅,蘊含深刻道理與內涵,這就需要冷靜認真地挖掘內涵,才有可能培養良好語感。搞清楚古詩文中的主旨要義,各種言語理解和解讀困擾將會迎刃而解。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讀詩文,積極掃清生字生詞,努力將生字生詞的含義放在全文中,與前后結構一同進行理解,有效疏通詩文。如唐代白居易寫景七言絕句《暮江吟》的首句“一道殘陽鋪水中”,“鋪”原本的字義為“把東西散開、擺平放置”,通過在文中位置的前后聯系理解,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黃昏下的夕陽在江面上傾瀉著陽光,絢麗感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2.傾心朗讀,強化情感互聯
小學語文教師應時刻準備讓小學生大聲朗讀古詩文,通過朗讀來尋找與古代作者保持心靈對話的渠道,從而增加語感。教師要求小學生對古詩文的朗讀要帶有情感,堅持通過更多遍數的朗讀,訓練自己的語感能力。如唐代李白五言古詩《靜夜思》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多次朗讀,首讀排查生詞生字,明確古詩情感基調;二讀積極構想詩歌描述畫面;三讀可適當借助外界輔助教學,以多媒體、音樂等手段作為支撐一詠三嘆增強語感。
3.聯想想象,強化直觀判斷
在語文學習中,很多知識點都需要學生保持合理的聯想與想象,這樣才能更好地解讀文字所代表的重要信息。對于古詩文而言,更是應該在教學中合理應用聯想與想象。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詩文中的晦澀概念,要通過其他方式積極引導,如通過適當的語言組織解說事件、描繪事物,在課堂上創建合理情境,啟發學生對古詩文的相關內容與主旨進行直觀判斷,不斷豐富語感。如唐代杜牧的秋景七言絕句《山行》中,言語間配以寒山、楓林、石徑等自然物,仿佛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了秋色圖,借景抒情、以物傳情、展現了喜愛與眷念之感。教師在教學中可直接針對性用聯想和想象的方式,為每一句詩詞配上圖畫,如首句的表達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做簡畫,用曲線蜿蜒完成表達。在不同的配圖基礎上,學生也展開了合理的想象與聯想,從而判斷出當時的秋意秋景與作者的情感表達,語感的鍛煉效果凸顯。
4.融入生活,強化聯系日常
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文章言語的精美、意境的深邃、結構的合理等都是值得反復推敲和學習的,并不是簡單通過教材注釋就能全面體會,也難以一蹴而就培養語感。古詩文的教學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強驗證,以便鞏固深化語感體系。教師適當組織一些課外活動,與學生一起走進自然、走近山川河流,與自然生活親密擁抱,并適時給予古詩文教育,持續啟發大家的思維意識。如通過觀察和體驗,學生理解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初夏的美麗畫面,理解了“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是晚春的真實寫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所觀所想,不斷強壓著語感。
小學古詩文教學十分重要,對于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有效認知古詩文生字詞,并與作者建立情感交流,形成共鳴,加強聯想與想象,提升詩文創新認識,并主動融入日常生活來感受不一樣的古詩意境,如此可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顯旺.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語感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1(21):85-86.
[2]陳云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感培養[J].語文天地,2014(27):60.
[3]徐海燕.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語感培養探討[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7):66.
作者簡介:秦霞,女,廣西桂林市人,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