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喆
摘 要:新課改對小學數學計算的教學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重新定位計算教學的價值觀。計算教學不再是簡單地為計算而計算,而是對數的概念教學、口算、筆算、估算等更加重視了。文章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挖掘訓練新途徑,把計算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構建生動、主動、有創造性的學習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訓練;能力
在小學階段,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正確的計算是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們可以從口算、筆算和估算入手進行訓練。本文就把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分享給大家。
一、重視口算訓練,提高計算速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以口算訓練為突破口,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
1.加大訓練力度
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口算能力,練習是關鍵。每次練習教師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恰當的要求,訓練的方法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如奪紅旗、對抗賽、接力賽、口算游戲等,注意形式的多樣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練口算的積極性。比如授新課前,堅持用5分鐘時間搞口算基本訓練。這種形式的訓練,要求學生選擇最優的算法和最快的時間算出正確的結果。這種訓練要有的放矢,有計劃、有安排。比如,講“乘數是兩三位數的乘法”時,教師可安排乘法和加法的口算練習題等,雖然這樣的訓練耗時較多,但是通過這樣的長期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就會大幅度提高。
2.提高訓練速度
口算訓練也要有針對性,要注意逐步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隨著年級的變化,學生所接觸的數的形式也在改變,低年級的運算主要是整數,高年級的運算主要是分數,分數中最難的應該是異分母加法。所以在教學異分母加法時,要把口算訓練融入當中。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有三種情況,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有規律可循,學生只要把這個口算的規律給掌握了,問題自然就能解決。從小學生不同的年齡心理特點上看,口算的基礎要求不同。高年級把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作為基礎訓練效果較好。這項口算訓練,有數的空間概念的練習,也有數位比較,還有記憶訓練。這項練習可以安排在兩段時間內進行,早讀課做20題,家庭作業最后布置20題,堅持布置兩三個月,通過這樣不斷的口算練習,學生的口算速度就會大大提高。
3.變換訓練形式
(1)運用口算簿。在指定時間內,學生要把口算薄上的題目計算出來,然后把結果寫在黑板上,學生之間相互修改。這種速算比賽的形式效果比較顯著。
(2)運用口算卡視算。這是一種比較容易的口算訓練,一般都是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當然也可以指名口算或者小組算等。
(3)聽算練習。這是一種最難的口算訓練,通過老師的讀題,學生要進行綜合處理才能形成結果。其步驟是:感覺輸入—短時記憶—心算—形成結果—寫下來。這幾個環節是緊密相連的。比如在課前兩分鐘,學生要在聽算本上寫下老師所讀的4~6道題目,并口算答案。反饋時,教師報答案,采用同桌交換互閱,或者一組學生“開火車”回答,其他學生自己評價。學生每人設計一個統計圖,記錄自己每次的成績。學生的進步在聽算本上一天天記錄著,這樣學生能及時享受到自己進步的快樂,因此,他們的聽算興趣很濃,情緒很高,聽算技能也逐漸提高了。由于口算速度的加快,在進行筆算時,學生的思維敏捷,計算的速度明顯加快,從而計算的正確率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加強筆算練習,培養計算技能
計算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更重要的在于使學生形成計算技能。因此,在平時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筆算本中天天練。每天學生要在這個本子上做3~5道計算題。題目根據教學內容而定,可以由課代表統一布置,也可由每小組組長出題,或學生間互相出題。還可以成立計算小組,5~6人一組,由成績好的學生任組長,由組長批改,有算錯的要求馬上訂正。教師要每天抽查,以便了解學生的計算情況,同時進行個別輔導。有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抽測學生的計算情況,要及時進行表揚獎勵,以不斷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
(2)應用題中重筆算。在應用題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計算的重要性,多方位強化學生的計算意識,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習慣和技能。在做完應用題后,要進行檢驗運算,提高計算的準確性。
(3)分析錯因除障礙。在復雜的四則運算中,學生很容易計算錯誤。如有的學生“忘了進位”,這是因為口算技能方面的差距,就要單獨對其進行“進位”方面的口算提高練習;有的學生計算時“運算順序”錯了,這可能是某種思維定勢的作用,不恰當地使用了所謂“簡便算法”,造成運算錯誤。如看見625÷25×4先算25×4,就要引導他們就錯改錯,把錯題變成兩道計算題讓他們重新計算。如上題變成625÷25×4和625÷(25×4),學生在對比計算中,體會到二者的本質區別,從而在今后計算類似的題目時,引起注意。
三、重視估算教學,保證計算準確
1.算前估算訓練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已知的條件來估算計算結果的范圍,這種算前就進行的估算,對學生判斷計算結果有很大的幫助,能夠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比如班上有女同學21人,男同學25人,女同學平均身高是1.43米,男同學平均身高是1.45米,全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米?做這道題之前,先讓學生估計答案大約是多少,學生依據求平均數的數量關系很快估算出全班平均身高應在1.43~1.45米之間,避免了錯成(1.43+1.45)÷(25+21),即全班平均身高是0.06米的笑話。
2.算后估算訓練
“先算后估”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最有價值的檢驗結果的方法。例如王村今年種植水稻36公頃,比原計劃超過1/4,原計劃種植水稻多少公頃?學生容易錯成36×(1+1/4 )=45(公頃)。題目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實際種的水稻比原計劃要多,而結果很明顯,原計劃45公頃要比實際多,這樣錯誤就很明顯了。
3.估算方法訓練
(1)低位估算法。以最低位的計算結果來檢驗是否正確。如467-198的簡便算法,學生對多減要加上還是要再減,往往易錯,只要口算17-8=9,從結果的個位可預知原式的正確率。
(2)高位估算法。根據最高位的計算結果來判斷整個算式是否正確。比如5478÷94這個算式,我們可以把5478≈5400,94≈90,這樣從5400÷
90=60算式中,就能判斷出計算結果最高位是否正確。
(3)近似估算法。在一些比較復雜的乘除算式中,我們可以把這些算式的數字四舍五入,看成整十整百的近似數,就可以估算出結果的粗略的值。如估算7832×63,由于7832≈8000,63≈60,8000乘以60的積是480000,所以7832×63大約等于480000。
(4)觀察估算法。觀察有關已知數,通過估算,可以快捷地判斷誰大、誰小或計算的準確度。如比較大小:80+20×80+200(80+20)×(80+20)及4/7和5/11;選擇題:32.7×1.5=( ),A.4.905 B.49.05 C.49.07 D.490.5;判斷:6/7+4/5比____小,比___大。
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要多渠道探索訓練途徑,找準方法,把學生的計算潛能挖掘出來,讓學生在計算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曹培英.計算教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羅俊榮,王玲芬.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3(1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