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收在我國歷史發展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在調控宏觀經濟、調節收入分配以及保障服務資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從稅收的職能出發,結合中國稅收制度的變遷,得出了對中國稅收制度改革的啟示,希望能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一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稅收制度;變遷;啟示
前言
稅收指國家為了能夠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求,在相關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獲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措施,其本身屬于重要的政策工具,對于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在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稅賦的發展史就超過了四千年,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治稅思想,不同時期,稅收制度有著不同的特點,不過無論其如何變化,最終都需要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
一、中國稅收的職能
1.對宏觀經濟的調控
稅收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杠桿,運用合理的稅收政策,政府部門能夠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等進行調節,通過引導性、鼓勵性或者限制性的政策措施,鼓勵或者限制某些產業的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關鍵時期,稅收在宏觀經濟調控總的作用越發凸顯,對于高新技術產業、安置就業企業、節能減排項目、“三廢”回收利用項目以及農業生產項目等,政府部門給予了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或減稅免稅,或降低稅率,為其穩定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稅收環境;對于不符合產業政策,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政府不僅沒有給予減稅免稅政策,還可以適當提高稅率,限制產業發展,或者督促相關企業更新技術措施,實現發展轉型。
2.對收入分配的調節
經濟體制改革至今,伴隨著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我國居民收入差距正在逐漸拉大。想要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而稅收就是其中一種相當關鍵的調節手段。通過對相關政策的調節以及稅收征管力度的加大,能夠實現對于收入分配的有效調節。舉例說明,在稅務部門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和薪金等費用的扣除標準后,中低收入人群得到了實惠。而通過對年收入超過12萬元的個體實施自行申報制度,能夠強化對于高收入群體的稅收監管,以此來縮小不同階層的收入分配差距。對于征收的稅款,政府部門通常都會將其用于公共服務,如基礎設施建設、老弱病殘及事業人群的社會保障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1]。
3.對服務資源的保障
稅收是政府部門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占據了財政收入接近95%的比重,通過稅收,政府部門能夠迅速積累起大量的資金,為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展開提供資金保障,如果沒有稅收,則公共設施建設資金的籌集就是一個大問題,即便能夠建設完成,也可能會因為需要回收資金,采取收費等措施,影響服務效果。
二、中國稅收制度變遷
1.古代
縱觀世界發展史,中國是第一個建立奴隸制度的國家,早在奴隸社會剛剛建立的夏朝,稅收就已經存在,當時稅賦征收采用的是“貢”,簡單來講,就是臣屬需要將收獲的物品獻給君主,這也是臣屬所必須履行的義務,不過因為稅賦制度剛剛起步,對于貢品的數量以及進貢的時間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從這個角度分析,“貢”并不等同于稅收,而僅僅是稅收的雛形。到西周時期,“賦”開始出現,與“貢”相比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是征收能夠用于軍事的各類物資。春秋后期,相關制度得以完善,賦開始依照田畝進行征收,實際上當時國家征收的物資并不僅僅局限在軍賦方面,還包括了能夠用于其他方面的各種產品,甚至對于集市、關口、山地等征集的各類收入同樣被稱為“賦”??梢钥闯?,這一時期的賦已經不再單純指代國家征集的軍用品,而是具備了與“稅”類似的涵義。以土地產物的直接征稅為例,典籍記載,早在公元前594年,魯國就開始按照平均畝產來針對土地征稅,當時稱為“初畝稅”。再往后,“賦”與“稅”逐漸并用,被稱為“賦稅”。秦漢時期,土地稅、戶口稅和壯丁稅是主要稅種,一直到隋朝,中國實行的都是“以人丁為本”的稅收制度。唐朝,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唐玄宗在原本租庸調制的基礎上,將地稅及戶稅設置為常稅,也使得賦稅制度開始從原本的“以人丁為本”轉向“以資產為宗”,賦稅制度得到了改進,到唐德宗時期,“兩稅制”的實施,真正意義上確立了“以資產為宗”的賦稅制度。古代稅收制度中體現出兩個基本原則,即輕徭薄賦和稅負公平[2]。
2.近代
清末,內憂外患的背景使得清政府為了保證指出,開始實施重稅;北洋政府時期,軍閥割據,政府缺乏對國民經濟的管控,而是效仿西方的效率、公平等原則,配合重稅負來保證戰備需求;國民政府時期,稅收制度強調民生主義,希望能夠實現分配的平均化,保證收入充足,稅制結構以直接稅為主體,不過并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因此,近代中國稅收制度體現的原則同樣有兩個,一是重稅賦,二是稅負公平。
3.現代
建國初期,中國強調財政原則,主張對稅制進行簡化,實現合理負擔;在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稅收制度以區別對待為主;六七十年代,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稅制被簡化到極點,稅收僅占財政收入的30%,其杠桿作用幾乎無法發揮;改革開放后,政府提出了“公平稅負、平等競爭”的產業政策,注重強調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稅制的規范。1994年,中國稅收制度全面改革,稅收原則得以完善,在強調公平、效率和財政以及稅務行政原則的基礎上,要求做到總體稅負水平適當,兼顧各方利益。
三、啟示
1.制度出臺的目的
稅收制度的出臺和變遷具備一定的目的性,主要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并非出于偶然。對中國稅收制度的變遷進行分析,新制度的出臺通常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波折,是為了能夠對當前社會形勢下存在的主要矛盾進行解決,即便其會引發負面影響,也僅僅是因為稅收制度不再適用于新的發展環境。必須認識到,任何的制度都必然存在優勢和弊端,如果脫離社會和時代背景去對稅收制度進行分析,實際上毫無意義。雖然不少稅收制度已經成為過去,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但是其本身依然能夠為當前稅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借鑒[3]。
2.賦稅制度和國家發展的關聯
賦稅制度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從目前來看,在基本實現效率增長目標的情況下,稅收制度變革更多的是在強調公平,雖然無法達到絕對公平,但是相對公平依然是我國在發展中的一個不懈追求。通過資源再分配,能夠逐步實現收入公平,但是就目前而言,影響稅收制度完善以及國家發展韓的主要矛盾體現在資產不平等。私人所有的資產在經過繼承后,甚至會直接劃分貧富差距,想要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需要相關部門立足市場經濟背景以及我國發展情況,做好更加深入的研究。
3.健全制度規范
縱觀中國稅收變遷歷史,古代的稅收制度以及相關措施之所以湮滅于歷史長河,主要是因為存在阻礙或者人力的混亂,想要確保稅收制度的有效落實,必須以明確的法律條文作為支撐,以法律強制力為保障,這樣才能確保稅收制度的順利實施。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政府部門如果保持了足夠的信譽,嚴格依照相關規范落實稅收制度,則公眾的納稅自覺性也會提高;反之,如果政府失去信用,百姓從自身利益著想,也會欺瞞政府,一旦失去了民心,政府也就進入了崩潰的倒計時。因此,需要對稅收相關的制度和規范進行健全,確保其能夠得到貫徹落實,以此來確保稅收制度作用的發揮。
4.制度的期限性
任何時候,稅收制度都必然存在一定的期限性,即其僅僅能夠在一定時期內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如果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則制度也必須隨之改變,不過在改變的過程中,可以對其精髓以及相關規律進行借鑒乃至繼承,確保制度和措施能夠始終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4]。
結束語
總而言之,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稅收,稅收又會反過來作用于經濟。稅收制度的發展與變遷,實際上就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過程。如果稅收制度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則能夠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反之,則會對經濟發展產生阻礙。基于此,應該立足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背景,對稅收制度演變的歷程進行分析,做好稅收制度改革工作,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潘朱潔.淺析中國稅收制度演變及啟示[J].消費導刊,2015,(10):50.
[2]魏艷姣.中國稅收制度變遷(1949-2011)[D].遼寧大學,2012.
[3]楊志勇.現代稅收思想的淵源與發展[J].稅務研究,2017,(5):-11.
[4]鄧曉蘭,王赟杰.中國稅收制度的綠化程度研究——基于大中小三個統計口徑指標的測算[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6):71-79.
作者簡介:
芮艷霞(1978- ),女,遼寧沈陽人,大學本科學歷,中級經濟師,現就職于沈陽市南湖公園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