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
摘要:智能手機、電腦等互聯網技術的深入應用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機遇,也帶了挑戰,面對大學生“手機文化和手機控”的現狀,教育者必須要結合互聯網智能時代的發展進行教學改革。文章對藍墨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進行了探索,研討思政課教學的創新模式,以期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藍墨云班課;混合式教學;思政課
一、在思政課中應用云班課混合式教學的意義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主流趨勢是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思考。但思政課教學仍面臨著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參與度不高、課堂教學乏味枯燥的困境,存在著理論教學與育人教學無法達到效果合一的問題,因此探索教師主導地位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混合學習模式是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技術方法層面的混合,即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另一層面是指教學模式的混合,即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結合的教學,借助網絡平臺將有效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統一起來,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應用于教學之中。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手機文化與手機控”已然是這個時代大學生的鮮明標簽之一,現實中思政課確實存在“聽課的沒有說話的多,說話的沒有玩手機多”的尷尬現象。對于理論性、政治性、思想性很強的思政課來說,要達到真正的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就必須適應互聯網時代、切合學生的時代特征進行教學手段的革命,走出尷尬困境,創新教學。藍墨云班課APP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具有處處能學(覆蓋各種終端設備)、時時能學(云課堂資源豐富)、交互學習的功能支持,為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學習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輔助功能。
二、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教學在思政課的應用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總體設計
混合式教學模式側重線上線下、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結合。其核心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具體思路為教師本著“尊重學生、激勵學生、啟迪學生”的理念,依托云班課平臺,將教師教與學生學聯動起來,教學不受時空的限制,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與實用性,考核具有科學性和可證性。
(二)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1 前期制定因材施教的學案
混合式教學強調讓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設計者和主導者。真正讓學生動起來,首先教師要設計具有吸引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學案,幫助學生明確任務和學習目標。依托藍墨云班課進行學情和班情調查,調查包括學生文理科比例、對課程原有學習的掌握程度、愛好和特長,對課程的期待和建議等,教師在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因材施學”的學案設計。在掌握學情基礎上發揮教師集體智慧,通過研討和經驗總結,將每次課的學案制定詳細,課前以資源形式上傳給學生。學案內容包括知識點的內容與邏輯結構、教學重難點、自學目標、教學任務的分配和相關要求。
2 課前推送教學資源,學生掌握基本知識
課前資源推送包含網絡鏈接、視頻、課件、圖片、學習要求等。資源推送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便利,學生及時查閱既是一種預習和自學,也是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拓展和擴充,滿足了基礎不同的同學的學習要求,例如,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理科學生歷史基礎較差,一些歷史人物、具體歷史事件的百度鏈接,能夠幫助他補充知識的不足,從而保證上課能夠跟上教師的思路。對于基礎好、學習興趣足的學生來說,帶動學生看一些經典文章、最新時政資源、時政性文史性較強的視頻節目等,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開拓思維,提升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地去理解課程內容。
3 課中學生研討、展示為主,教師點評完成教學目標
混合式教學的具體操作是結合課前資源學習和課前任務準備,課上開展云班課討論或頭腦風暴、小組合作學習展示等多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將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過程顯現出來。例如在講授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原因這一節內容時,課前讓學生觀看甲午大海戰,課上開展討論,在討論區內,每個學生結合所看和自己自學總結了戰爭失敗的原因,教師將學生提交的眾多的答案總結、提煉,最后高度概括為兩大原因,一是制度腐敗、二是經濟的落后。學生通過線下的學習和課堂的研討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具體、深刻;教師通過云班課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認知情況、有的放矢進行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參與其中的學習,時刻保持著教師與學生的緊密聯系,學生學習印象深刻且有效。
小組展示環節訓練了小組團隊協作能力、制作能力、設計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評價歷史人物小組展示環節中,小組成員在前期資料的收集過程中深化了學習,對于人物的生平、功勞與過錯、人生啟示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這種學習方式超越了教學內容的本身。
點評可以采取學生點評和教師點評兩種形式,教師點評是本次課的點睛之筆,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有效的課堂駕馭能力。點評幫助學生找到優缺點、知識點理解上的不足,對學生進行深一層次的教育和引導,學生進行消化與自我反思,從而在對比中重新認知。教師這種適時、有理有據的思想性導向教育必然會感染學生,達到思政課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教學目標。學生點評能夠自我查找,相互學習,相互激勵,促進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
此外,課中教學互動還可采取搖一搖、搶答、舉手等方式,課堂氣氛活躍,充滿趣味性。也可以通過選人、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環節進行全員參與,讓學生全部參與課堂。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點評、點贊,使學生獲得本次課學習的經驗值,學習過程和成果明確,樹立學生自主學習觀念。
4 課后知識的消化和總結
課后環節既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吸收和消化,也要對下一次課程進行預習和自學。在云班課開展實時的課后教學互動討論,教師進行答疑解惑,有利于師生的交流。教師隨時進行知識的更新,補充相關教學內容,保證了思政課教學的時效性。課下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督促學生查看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保持不間斷的動態學習。
三、基于云班課混合式教學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 緊緊把握教學目標
混合式教學模式最終為達到教學目標服務。思政課的課程性質決定了教學目標不能偏離思想性和政治性。教學目標的實現要以學生為中心,立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思想目標,三個目標層層遞進,知識和能力目標要本著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特點及活躍度等方面設置教學內容。思想目標本著為國家社會服務理念,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要提升到思想高度,達到思政課教學最終目標。
2 教學內容與學生互動的比例
混合式教學在凸顯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中,也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理論性、思想性較強的知識環節,教師仍是教學的一方主體,講授法、案例法、啟發式等傳統的教學方法仍是有效的方法,針對學生水平可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進行互動,教師給予課前指導,幫助學生完成較難環節(如學生講授、小組展示等),混合式教學要依據課程和教學內容靈活掌握線上線下、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比例。
3 理性使用云班課
云班課的有效利用,充分考驗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與設計,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為了用云班課而完全依賴云班課,智能化教學服務于人工教學,例如課內小型辯論具有現場性和即興發揮的特點、教師點名具有點評學生表現、認識學生的作用等,這些都是云班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要正確使用云班課、讓其配合教學開展,充分發揮云班課的輔助功能。
參考文獻:
[1]祁愛萍.藍墨云班課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探討[J].教學與教育信息化,2016(19).
[2]孟婷婷.關于藍墨云班課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幾點思考.亞太教育,2016(15).
[3]趙麗梅.藍墨云班課在高職院校“兩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遼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編輯∕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