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娥


摘 要:教學改革以來,教師的教育觀念也隨之在變,但是如何將“學為主體、教為主導、議為主軸、動為主線”的教學觀念落實到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呢?可以借助學習單,巧用學習單:課前學習單,導航有效課堂;課中學習單,監控有效課堂;課后學習單,延展有限課堂。把學生帶入精彩的境界,造就數學的有效課堂。
關鍵詞:學習單;有效課堂;有效教學
近年來,隨著教學的改革“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已成為共識,“學為主體、教為主導、議為主軸、動為主線”的觀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然而,具體的落實還有些困難。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教學課時少,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卻不減;課堂探究時間長,歸納小結鞏固卻不夠;學生參與人多,有效討論卻很少;優秀學生回答很快,后進學生只能跟風……在這些問題的困擾下,一線教師面臨教育教學的“兩難局面”。
針對這樣的課堂現狀,筆者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進行了分析,結合突出的問題,尋找有效的解決策略。首先是教師角度,教師缺乏對教材的研究,缺乏對數學本體性知識的理解;教師缺乏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是學生角度,學生缺乏自學能力,課堂學習盲目被動,不愿自己思考,不知道如何合作交流,被老師和個別優秀學生牽著鼻子走,對課后作業鞏固缺乏興趣。為此筆者就如何以“學習單”為載體,巧用學習單,促進有效教學進行探討。
一、課前學習單,導航有效課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因此,教師在進行知識內容的教學時,不僅要讀懂教材、弄清知識內容的本質,更要善于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和學習需要,了解學習困難和學習差異。所以要從課前入手,精心設計探究性作業,調動每一個學生數學活動的興趣。
1.依托差異資源,精心設計學習單
不同的學生在看書預習之后,認識的程度也會各不相同,這就形成教學中的差異資源。教師要尊重這種差異,并將其外化。設計合適的課前學習單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這份學習單,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預習情況,進而成為教學的資源,從而組織更加有效的課堂教學。如: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與除法”一課,根據本課的知識點,可以設計如下學習單。
分數與除法學習單
班級: 姓名:
[預習內容]書本49頁,仔細閱讀,重點語句可以畫一畫。
[自主嘗試]思考并回答下面問題:(用圓圈或者圓片表示蛋糕或者餅)。
(1)把6個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個人分得幾個蛋糕?
畫圖:
列式:
(2)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3個人,每個人分得多少個?
畫圖(或者實物操作后貼上來):
列式:
(3)如果把3個月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多少個?怎樣列式?
畫圖(或者實物操作后貼上來):
列式:
(4)通過自學,你認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是怎樣的?
[需要幫助]
課前學習單既能指導學生如何進行看書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時間去探究、體驗和感悟。也是檢測學生預習的質量,教師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學情,這可以成為課堂教學的資源。
2.定位重難點,知識本質水落石出
由于在學習新知前充分地讓學生進行了看書和操作,因此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學生已經初步掌握。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直接評析。比如“分數與除法”學習單中的第(1)問和第(2)問。100%的學生都能正確得出答案。至于第(3)問,預習時出現了多種答案,反映了學生的不同認識水平,這時要利用這些資源,組織學生進行辨析,化解這節課的重點,更是難點。
整理摘錄“如果把3個月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多少個?”解決這個問題時,出現了下面9種不同的答案。
素材來源于學生,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教師在出示以上答案后問:仔細觀察這9種不同的分法,在你的小組里交流討論他們是怎么分的?分的對嗎?
生1:我們認為①號和②號分錯了,題目說是分3個月餅,不是1個,也不是4個,不能偷吃了,也不能多拿了。
生3:我們認為③號和⑦號,分是分了,卻忘了拿走,不完整。應該標出每個人拿走了多少。
……
3.聚焦學習力,仿編習題小組共學
“乘法分配律”一課是人教版四年級的教學內容。學生對于學習乘法分配律已經有很好的認知基礎。第一,在學習之前已大量接觸了乘法分配律。比如,在二年級學習表內乘法時,學生就會做“8×3+8”“7×8-8”等習題,實際上是在滲透3個8加1個8是4個8,7個8減去1個8是6個8。學生的感性認識基礎是比較豐富的。第二,前面幾節課學生已經學會了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生已經具有了將具體的計算事實概括成規律的基礎。
因此,可以設計以下學習單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應該是水到渠成的。
試一試:(23+7)×8=23×8+7×8=
它們是得數相等的兩個算式,可以用等號連起來:( + ) × = × + ×
你能再寫出幾個這樣的算式嗎?
( + ) × = × + ×
( + ) × = × + ×
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能總結嗎?有困難請看書。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仿編習題,再通過小組交流共同學習:發現加法和乘法之間是有聯系的,23個8加7個8就等于30個8。老師把乘法分配律歸結為“乘法運算的意義”,確實通俗易懂,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有利于促進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