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歡
【摘要】語言存在于語篇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單獨的句子之中。為了幫助學生整體地把握篇章結構,獲取文章信息,語篇結構分析教學模式開始被引入到英語閱讀教學當中。本文介紹了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語篇結構意識,旨在于培養學生的語篇分析意識,提高他們的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 語篇結構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80-02
語篇分析是語言學領域的一個分支,它是一種以篇章為基礎,從文章全局觀的角度出發,對文章的篇章結構進行分析,然后再研究句子和句子之間、段落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銜接,以此加深讀者對文章整體的把握的閱讀學習方法。根據語篇分析教學的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應該僅限于課本中語言難點的分析和練習,還應該將語篇分析和整體理解聯系起來進行教學。但是由于教師對教學模式理解的不同,很多教師的教學都使用了“讀前―讀中―讀后”的傳統教學模式,把英語教學拉回到應試教育模式中,僵化了學生的思維習慣,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與應用能力。在這種背景下,為了找到培養學生語篇結構意識、提高他們語言應用能力的方法,我立足于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關于語篇分析教學的探討。
一、語篇結構在英語閱讀中的運用
要掌握語篇分析教學模式,就要對語篇結構分析在英語閱讀中的應用進行全面的了解。語篇結構分析是從文章的形式及實際內容結構入手,整體上理解文章內容的閱讀方法。在閱讀過程中語篇分析的運用可以體現為如下兩點。
1.銜接的應用
在語篇分析中,銜接是最重要的一環,它是文章最基礎的構成,是文章具有邏輯性的根本所在。銜接包括語法的銜接和詞匯的銜接。
(1)語法的銜接
在語篇邏輯鏈接中,代替是比較常用的形式,它們能夠起到上下文的連接作用,避免上下文的重復。常用的代替方法有名詞性替代、動詞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例如:在文章中常用的名詞型替代詞有another、the other、the kind 等。為了理解文章的含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將替代性詞匯帶入句子中,結合文章前后來推敲語段的意思。
(2)詞匯銜接
詞匯銜接是指選用合適的詞匯來進行語句之間的連接,它一般分為兩種:同現關系和復現關系。所謂的同現關系,是指詞匯共同出現的傾向性。復現關系是指在語篇之中出現的意思相近的詞匯,如近義詞、同義詞和概括詞等。
2.語境的應用
語境一般分為三種:語言語境、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在閱讀過程中語境對語篇結構的分析也有較大的影響。在讀到文章中的一句話而不能理解意思時,學生可以根據語境分析這句話(動作)是誰,在何時,何地,何種場合發出的?說出這句話(做出這個動作)之前發生了什么事情?從而做到根據文章整體語境理解句子含義。所以,對于英語閱讀分析而言,語境是重要的依據,它能夠起到填補學生知識結構中空缺信息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更深層的含義。
二、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篇結構意識的實踐
人教新課標必修1 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蒺T SLEEP這一閱讀文本是一篇介紹了地震前的預兆、地震造成的損害以及震后救援情況的新聞報道。在教學這一文本時,我把語篇結構分析融入進去,以此在幫助學生理清文章主旨脈絡、深化所學知識點的同時,形成完善的語篇結構意識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步驟一:選擇性閱讀,歸納表征文本結構的關鍵詞
選擇性閱讀文本,歸納表征文本結構的關鍵詞是教師培養學生語篇結構意識的首要環節,其能在學生接觸文本的初始便能大致形成與其相關的結構意識。在A NIGHT THE EARTH DIDN?蒺T SLEEP這一閱讀文本的教學中,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展開閱讀活動,而是首先要求他們有選擇性的閱讀文本信息,能羅列與文本結構相關的主要關鍵詞如“night”表明發生的事情是夜晚;“strange things”表明發生的事非常奇怪且不多見;“the countryside of northeast Hebei”表明了發生的地點。這般一來,在選擇性的閱讀之后,學生便得以憑借這些關鍵詞理清了這一文本的敘述思路,即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分別描述了唐山大地震的震前、震中及震后。語篇結構意識得以初步形成。
步驟二:快速瀏覽文本,填寫文本提綱
英語文本各部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其共同作用于組成結構完整的篇章內容。因此,要想切實培養學生的語篇結構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文本,并以此為基礎填寫文本提綱。
在教學實踐中,我就鼓勵學生自由結合成學習小組,并以小組為單位以最快的速度略讀整篇文本,并在概括出主旨大意之后將支撐其結論的相關信息意義列出。這一前置性的任務設置使得學生的參與興趣倍增。以下,即為某一學生小組對文章主旨大意及具體支撐信息的整理與歸納:
The first paragraph: Strange things were happ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of northeast Hebei.
The second paragraph: At 3:42 am, everything began to shake.
The third paragraph: Everywhere they looked nearly everything was destroyed.
The fourth paragraph: All hope was not lost.
如此一來,通過自主總結及尋找支撐信息,學生們很好地理解了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就是概括性陳述,它們是文章核心的信息的載體,即文章的主題信息和文章的中心論點;以此為基礎,他們也清晰地懂得了這一英語閱讀文本的語篇結構特點:在文章中先通過概括陳述表明要表達的主旨,然后用具體的陳述進行對主旨的描寫,也就是展示文章的細節信息,把概括的內容的進一步的展開。語篇結構意識得以進一步發展。
步驟三:細細閱讀文本,輸出語篇結構大意
待學生掌握了文本的主要脈絡及發展趨勢之后,教師接下來就需要帶領他們深入探究其具體組成部分,其中,要求學生在閱讀結束之后嘗試以寫摘要的形式進行讀后任務和語言輸出便不失為極其有效的一種。
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積極實踐,學生反響頗佳。如班上某一學生便將全文總結為:The news report describes the earthquake of Tangshan.以此為基礎,我又要求學生通過細細閱讀文本找出其中以不同方式共同服務于上述結構大意的段落。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如此一來,在彼此碰撞的思維過程中,學生們得以從整篇文本出發認真看待結構大意與具體段落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而這些顯然有助于他們輕松掌握本文的語篇結構模式特點。以此為基礎,我找到另一篇相似結構的文章讓學生通過略讀的方式快速找出主題,幫助他們鞏固課堂學來的語篇結構分析方法,從而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跨越。這便同時獲得了培養學生語篇結構意識與發展實踐能力的雙重良好目的。
課堂教學是語篇結構教學目的得以實現的最主要途徑,也是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英語素養的主要渠道。一堂成功的語篇結構閱讀教學課能增強學生對文章的框架結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有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當然,關于學生語篇結構意識培養的策略并不僅僅局限于我上說所提到的三個方面,尚存在其他眾多有效方式方法,這需要師生的不斷研究和繼續改進。
參考文獻:
[1]成文艷, 王笑施. 詞匯銜接與中國學生英語作文質量的關系[J].科教文匯, 2009(6):156-157.
[2]楊蕙芳.語篇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 考試周刊, 2011(19):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