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遠金
【摘要】心理學著名的“破窗效應”理論給教育教學帶來一個新的視角,對教學中一些因素和環節的忽視或者處理不當,可能影響最終的教學效果。本文嘗試從日常的教學中提取一些破窗效應加以分析,并結合具體的案例,試圖尋找消除“破窗效應”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破窗效應 優化 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61-02
破窗效應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意思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破窗效應常用來說明任何一種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都會導致它的無限擴展,最終帶來巨大的影響。
教學工作也是這樣,如果教師忽視了教學過程中的某一個細節或對某一個細節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導致第一扇窗戶的破損,進而導致其他因素受損,最終影響教學效果。
中學地理教學中第一扇窗戶破損的現象普遍存在,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本文嘗試從日常的教學中提取一些“破窗效應”加以分析,并試圖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
一、地理教學中常見的“破窗效應”
1.教學目標過多關注知識而輕視能力、思維和觀念培養
地理素養由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觀念等組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學中我們常常過多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輕視了對學生能力和觀念的培養。任何一個目標的缺失或淡化都會出現“破窗效應”,影響其他目標的達成。
例如,地圖教學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養成學生的讀圖、用圖習慣,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是地理教學中發展學生地理思維,提高學生地理素養必不可少的環節。可是在地圖教學的過程中,多數是教師出示一幅圖,按照自己的思維,從圖例到內容一步步讀下去。很少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獨立讀圖的機會,整個過程基本上都是教師在讀圖。這樣的地圖教學,能落實地理知識,能完成教學任務,但基本談不上對學生讀圖能力和思維的培養。這種教學目標設計的“破窗現象”不僅使學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遇到讀圖就產生畏難情緒,更談不上對地理觀念的培養,降低了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教材使用重敘述式課文輕活動式課文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地理教材在呈現形式上,相對于老教材有很多的變化,大部分知識是由敘述式課文和活動式課文兩大部分組成。涉及到基本概念的內容用敘述式課文表達,涉及到要通過活動體驗、理解的內容,多用活動式課文表達。活動式課文在教材結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活動式課文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注重學生的參與性,設計目的在于轉變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教學工作中,活動式課文的使用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雖然認識到活動式課文的重要性,但因為受課時不足、師資不足、活動條件限制、活動設計復雜繁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普遍忽略了活動式課文的教學或對這部分課文利用不到位。活動式課文的功能得不到發揮。也很難通過活動式課文達到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發展地理實踐力的目的。
3.小組合作重形式輕本質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經常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組織教學,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把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問題,分別交給各個小組,小組成員按照要求,展開討論。討論完畢后每組派一個代表展示他們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對一些難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和適當的總結。這種課堂組織從形式上看雖然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卻忽視了合作學習的本質。例如:區域地理學習中,教師經常把學習內容分成位置、地形、氣候,水文、工業、農業等,交給各小組討論。但各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是一個整體,這樣把一個個地理要素人為地割裂出來給學生討論,忽視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不利于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在區域認知的方法上產生偏差,導致“破窗效應”的產生。
4.教學過程重預設輕生成
通常,教師在上課之前對教材進行了仔細的研討,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很好的理解,制作了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準備了適當的習題,對教學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一旦進入課堂,教師按備課的內容、按課件的順序,按部就班落實一個個知識點,穩定有序地組織教學。為了不打破這種穩定,不“浪費”教學時間,課堂上教師或者提出一些思維含量較低的問題學生集體回答,或者提出一些思維含量稍高的問題自問自答,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很少單獨提問某個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或講解練習時,出現超出教師預設范圍的情況,教師要么千方百計想辦法把學生的思維拉回來,要么直接否定學生的想法,給出自己的觀點和答案,要么對學生的疑惑不予回應,采取回避的態度。這種忽視教學過程的生成,很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出現“破窗效應”。
二、減少“破窗效應”的方法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地理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能只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怎么教,忽略了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怎么學,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這些障礙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決?……多一些思考,就能避免和減少“破窗效應”的發生。
1.對接生活,活化書本知識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甚至近幾年的高考地理題也越來越多地充滿生活味,例如:2017年新課標卷Ⅰ的“城市綠化隔離帶的景觀”,新課標卷Ⅲ的“剪紙”,江蘇卷的“微信紅包”、“綠色出行”,北京卷的“城市機動車流量”等等,都突顯了地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選擇一些與生活相關的素材去替代教材中的案例,增強地理教學的實用性。
例1:山地垂直氣候差異是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描述山地的垂直變化,缺乏實踐體驗的學生很難想象出這種變化。老師用一組假期在秦嶺旅游,拍攝到的不同海拔高度的照片作為對比(如圖所示)。這種來自現實生活的照片直觀性很強,可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如果照片中有學生熟悉的老師和同學,地理學習中的生活味更濃。
地理課堂把在生活中獲取的資源應用于教學,使課本上生硬的文字充滿靈性,活化起來,讓地理課堂更“接地氣”。學生也許會覺得地理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2.彈性預設,鼓勵創新生成
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動態生成的過程,無論預設得多么細致,考慮得多么周到,都難免會出現一些超出預設的信息和內容。這些信息和內容是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的結論,不管是否正確,都是可以用來對知識點進行正面或反面說明、辨析、深入、鞏固的生成性教學資源,這些資源稍縱即逝,如果被忽視,利用不好,就可能浪費了很好的教學資源。如果被及時捕捉,利用得好,會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
例2:講授“時差”時,正好是9月底的上午第二節課,大約9點左右,老師讓學生計算此時紐約的時間,同學們都計算出來是前一天20點左右。但一個學生提出了異議,他說此時紐約的時間是應該是21點,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老師有效地把握住了這個機會,順勢改變了預設,采取了以下的教學步驟:①讓這名學生說出他的理由。(原來這個學生有親戚在紐約生活,周末他們經常在這個時間段聯系。)②請學生思考并討論計算的時間和實際時間相差1小時的原因。經過討論,學生知道了美國在使用夏令時。老師繼續提出問題: ③什么是夏令時? ④為什么要實行夏令時?實行夏令時對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⑤中國曾經實行過夏令時,為什么后來又取消了?⑥哪類國家適合使用夏令時?
這節課雖然沒有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但學生拓展了書本外的一些知識,認識了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引發了主動思考的意識,教學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3.重視實踐,培養地理實踐力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課程含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包括圖表繪制、學具制作、實驗、演示、野外觀察、社會調查、鄉土考察等。這些內容在教材中有很好的體現并有較好的可操作性。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些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
例3:結合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學習,帶領學生對學校后面的山地進行考察。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多次實測氣溫、降水、風向、風速,多次采集土壤、生物、水源等樣本,并對樣本進行實驗分析。獲取了考察地區地形、氣候、土壤、生物、水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第一手原始數據。學生把整個考察過程、考察結論、學習感悟等撰寫成考察報告——《蘇元山綜合自然地理考察》,當厚厚的74頁考察報告擺在大家面前時,他們自己都驚呆了,在享受巨大的成就感之時,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無窮魅力。學生在考察心得中這樣寫道:
“經歷了這一年后,我可以高昂著頭自信滿滿地說,我熱愛這一年以來的二十多個下午,我熱愛和這些認真而好學的同伴們一起并肩合作,我熱愛這些可愛又博學的老師們,我熱愛這蒼郁而博大的蘇元山。我為有機會逃離繁忙的學習,上山尋覓一份幽靜而感恩;我為有機會在自然中學習而感恩;我為生活在二中而感恩。”
“青春便在于不斷地嘗試不是嗎?在嘗試與領悟中體驗青春、感恩青春。我們的青春,在蘇元山上怒放。”
“我喜愛自然山水對性情無聲的浸潤,我崇尚看遍萬水千山后豁達,寬廣的胸懷,我欣賞比點擊鼠標還熟練地撥弄樹葉,花草的動作中流露出與自然的親近。這一切都充滿著生活的味道。感謝我的學生時代能有這樣一次機會,讓我與夢想走的更近,與生活走得更近,也感謝能有這樣一群并肩奮戰的老師同學,與我一起走過這一段愉快的旅程。”
這一份報告最終榮獲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總之,地理教學中,“破窗效應”的發生是在所難免的,形成原因也是復雜多樣的。如何在“第一扇窗戶”破損時及時發現和修補,防止“破窗效應”的蔓延和擴大,是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留意教學中的細節,就能及時發現一些“破損的窗戶”,規避一些“破窗效應”,把地理教學引向正面的、良性的發展,使地理課堂彰顯它的生命與活力,讓博大精深的地理學觸動學生的視角和靈魂!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小明.教學論——心理學取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朱曉燕,徐俊儀.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M].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2007.
[4]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金鑫.“黃土高原”一節教學與破窗效應[J].地理教學,2014(17):31-32.
[6]徐國民,張孝順.地理課堂教學中“生本思想”的偏離與回歸[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