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華波
【摘要】時下常常聽到老師們埋怨學生不聽話,也常常看到新聞報道學生打老師甚至殺害老師的事件。感嘆世風日下,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呢?如何在師生關系中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呢?
【關鍵詞】建設 良好 師生關系 主導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180-02
在基礎教育的學校生活中,學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教師不僅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也應該是學校生活的主導者,所以以教師為主導,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是師生過幸福的教育生活的努力方向。
一、良好師生關系的定義
師生關系是師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決定著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態度的社會關系和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師生的教育關系、心理關系等。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型師生關系。新型的師生關系就是要體現著尊重、民主、平等、發展、和諧的關系。即師生之間是一種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對學生坦誠,發揚教學民主;學生尊敬教師、信賴教師,教師對學生充滿發至內心的愛,引導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教師、學生充分了解對方的特點,使教與學的過程相互促進,彼此推動。
二、師生關系要素
師生關系應發展出三種要素:第一是信任,教師和學生間的信任和信賴是良好關系的第一步;第二是合作,教師的任務在于協助學生實現教育權,若學生不能合作,甚至處處對抗教師,反而阻礙了教育權的實現,教師不但好心沒好報,也有愧于角色所賦予的職責,此時尋求學生的了解、合作和支持,是必要的;第三是相互影響,而非相互排斥,教師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不是懷恨的人。
三、現代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現實教育過程中師生關系存在的問題:
1.師生關系不平等,教師高高在上。
有人說,師生關系是不可能平等的,因為師生本來就不是站在同一個起點上。老師之所以能夠成為老師,就是因為老師不管是在知識層面還是在社會閱歷等方面,都遠遠高于學生,老師才能夠進行很好的教育。
2.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只負責上課,不要或不重視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融洽度不高,主要還是缺乏建立融洽關系的意識。缺乏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意識的教師,就把教學看成了簡單的灌輸,把學生視為接受知識的容器。我把知識交付給你,你接受,教與學便在這機械的過程中完成了,課后也從不與學生建立更多的關系。
3.師生關系存在著一定的對立面。
師生關系存在著一定的對立面,究其主要原因,還是老師不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4.弱化教師權威,滋長了不少學生的囂張氣焰。
現在的90后、00后,各個都很有個性,有不少學生我行我素,根本就沒有把老師和課堂放在眼里,上課穿拖鞋,隨便遲到、早退,上課接電話、玩手機,更是有打罵老師的行為。有一些學校評價重視學生評價,學生的打分直接影響到老師的工資和職稱評審,導致很多老師不敢給學生不及格,想辦法也要放過。這些都是在沒有處理好師生關系情況下,出現的一些反常現象。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法寶,因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就需要老師首先從自身出發,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師生關系的和諧。
1.正確的教師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條件。
教師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據,了解學生則是對學生因材施教的依據。因此,教師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要有自知之明,嚴于解剖自己,正確評價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據此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正如19世紀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只有當他自己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和教育別人。”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守護者,老師要做學生的陪伴者。失望、煩亂、悲傷,挫折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一個孩子不管身處什么樣的家庭、什么樣的學校,在他長大成人過程中,都要經歷無數磨難。我們老師陪伴孩子,讓學生少些恐懼、少些困惑、少些迷惘,這些可能比傳授知識更為重要。很多畢業的孩子回來看我們,回憶我們好處,并不是知識、方法,而是對他們的關心、幫助、鼓勵。這些年不少名人像崔永元等都說起中學時代蒙受的一些苦難。中國留學生張磊捐贈888.8888萬美元給耶魯大學,感謝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母校,也讓中國不少人進行反思。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浮躁的時代,我們做老師永遠要靜下心來,做好孩子們的心靈守護者。
教師的人生目標應定義為追求心靈的快樂。思考我們教師個人人生目標。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得到什么,名和利要多少。目前社會價值多元,但功利的居多。要發財和做官,做教師是不行的。如果這方面愿望太強烈,趁早改行。
做人師而不是做經師,教書還要育人。亞里士多德說,國家的根本在于個人,個人的根本在人的心靈。理想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健全的個體基礎上。自由教育的目的正是培養活躍的富有創造性的個體。它在任何時候都能把握生命的尊嚴,真正的教育就是培養人的尊嚴感,敞開生命的幸福與意義之門。提升擴大個體心靈世界的能力,提升個體對周圍事物的判斷、抉擇能力,做老師的,教的不只是知識,是讓學生真正成為人,獨立的人,具有知識與美德的人。
2.正確的學生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
教師的學生觀,大致有把學生分為可教育者和不可教育者兩類。有的教師卻片面地認為學生中調皮搗亂者多,愚蠢不可教育者多,因而他們處處與學生相悖而行,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或者對學生失去信心,放棄教育。與之相反,有些教師認為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拙的,聽話的還是頑皮的學生,都是可愛的,可以教育好的,因而他們總是以滿腔熱情、堅強的意志、高明的教育教育藝術把學生教育好。可見,教師的學生觀影響教師的工作態度,也影響到教育的效果。教師不僅應有正確的學生觀,而且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教師觀。
教育還是要回歸人性。學生是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人;學生正在發展中的人;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生命個體;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教師又要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差異等。教師既要理解學生,將心比心,關懷備至,又要對他們循循善誘,嚴格要求。教師只有在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和教育學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了正確的學生觀,對學生早戀、遲到、貪玩、好動,看法就會相對沒有那么極端,才會更多了解學生的天性,才會有多元的評價,才會更包容,更理解孩子,減少師生沖突發生的可能性。
3.依靠教師自身魅力。
作為一線的任課老師,一定要建設好自己。首先,“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職業素養,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桶水。在教師精通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要講究教學方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有收獲,有成就感。良好的專業素養,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是學生愿意聽課的前提,是教師和學生建立基本關系的紐帶。教師的專業水平決定教學的高度。《歷史教學》總編任世江先生說:“考試等各種制度的束縛,也使中學教師視課本為雷池,不敢越半步。久之成習,中學教師多數不關心學術發展。”“即使自己常教的內容,研究方面有何變化也不問不理,史學研究的成果不能及時反映到歷史教育中,那些失真的歷史和偏頗的結論,仍作為知識繼續向青少年灌輸,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其次,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言談舉止、穿衣打扮等,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老師的印象。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會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屆學生對于老師來說是階段性的,但是老師對于學生來說是終生的老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4.發揚民主作風,善用技巧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主要因素。
發揚民主作風,善用技巧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教師應有的態度和作為是什么樣的呢?
教師自己要從“教師權威”思想中解放出來。傳統的教育體制中把教師神話,在學生的腦海中,老師說的都是對的,學生對老師絕對服從,所以,老師有絕對的威嚴。教師是人,與學生一樣是一個個獨立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在專業知識方面,教師的研究水平一般都要高于學生。但是,現在是信息化時代,學生學習的途徑很多,課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學生可能在專業知識的某個問題上研究的比較透徹,能夠提出老師一時半會兒都回答不了的問題。所以,老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擴展自己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活到老,學到老。在專業知識以外的領域,我們還要向學生學習。所以,教師要擺正心態,放低姿態。有效地運用溝通技巧傳送信息時應使用“我-信息”,信息乃是做事實的描述而非價值判斷。同理心也是需要的,可以用“你—信息”(如:你覺得不受尊重、你很難過)來回答學生的問題和懷疑。公平且一致地對待每位學生,沒有私心,不要偏好成績優良或社會經濟背景較好的特定學生。
5.教師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
依據高爾曼(D. Goleman)的見解,情緒智商包括五種能力,分別是:(1)情緒的自覺能力;(2)有效處理情緒低潮的能力;(3)在逆境中維持樂觀與毅力的內在動機能力;(4)同理心的能力;(5)彼此關心合作的社交能力。很多師生不良事件,教師都有一定的責任,情緒失控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6.注重培養學生具備應有的態度和能力。
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延宕滿足的能力、 換位思考的能力。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處理人際關系能力大大提升,過激反應會減少,有助于師生良好關系的建立。
7.亞伯特的“合作式管理理論”鼓勵教師可使用鼓勵的方式來建立學生自尊,預防不當行為的發生。
合作式管理有以下五個行動步驟:(1)描述學生行為并找出關鍵點;(2)區分學生行為想要追求的目標;(3)選擇對行為的干預技術;(4)選擇建立自尊的鼓勵技術;(5)讓家長參與成為伙伴。
五、小結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人們無所不有,人們一無所有。我們所處的時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價值多元,人們迷惘、困惑在所難免。我們要有強大的內心,以獨立之精神,扛起民族國家教育的大旗。
教育是一項無比復雜的事業;教育是一項艱難預測結果的事業;教育是一項影響深遠的事業。所以我們面對教育要心存敬畏,我們能直面批評和指責,牢記教育是事業、是科學、是藝術,不停地去奉獻、求真、創新。
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能做的事做起,平凡但不平庸!以教師為主導,建設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我們教師能夠做到而且能找到自己幸福、找到心靈快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