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玲
摘 要:我國基于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為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基于與挑戰。因而,當前首要的任務就是如何使漢語言文學適應新媒體時代瞬息多變的發展需求,對學生起到一定的規范作用,使得學生正確看待網絡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重要作用,以此為社會培養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新媒體;漢語言文學;機遇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02
前言:
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長期發展以來,有效地實現人們的交流與互動。當前基于互聯網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教育體系與教學內容為了充分的迎合時代的發展需求,不斷地進行 優化創新,以此全面提升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現狀分析
(一)實用性低
漢語言文學作為我國文化的瑰寶,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秉承著弘揚中華民族文學文化優良傳統的作用。但現階段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內容依然保持著眾多的傳統課程,學習內容較為單一,缺乏一定的創新色彩。而當代是互聯網新媒體的時代,時代特性的瞬息萬變也要求著社會上的人才也具備多元化的特征,單一型的人才早晚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因而,當前我國漢語言文學內容單一的發展特征嚴重阻礙了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與理解,這樣傳統缺乏新意的課程編排會與當今社會發展實際背道而馳,既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多元化人才的愿望,又限制了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發展,實用性較為低下。
(二)就業率低
根據近年來我國各大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表明,本專業畢業的學生順利就業到對口專業的幾率 不到5%,各單位對于漢語言專業崗位需求程度也同樣呈下降的趨勢,盡管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學囊括的范圍較廣為學生帶來眾多的就業可能,但課程設置的不合理缺乏創新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所學與實際工作應用脫軌,進而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此外,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眾多崗位紛紛開始注重技術型人才的招聘,因而對像 漢語言文學等文科專業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三)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目前,我國普通高校,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創新力度不足,一味地 保持傳統,導致教學內容相對陳舊,無法適應新媒體時代下的需求,高校內部從事漢語言文學的教師多重視我國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言傳身教,對于新媒體時代下的感知力與接受能力較弱,嚴重的還存在排斥的心理,嚴重阻礙了漢語言文學與新媒體的融合與創新,不僅對學生的心理起不到任何塑造作用,同時還在一定程度限制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邏輯思維的養成。
二、漢語言文學基于新媒體時代下的可行性分析
(一)優勢
首先,漢語言文學在新媒體時代下具有獨特的專業優勢,此種優勢是不可替代的。隨著當前社會互聯網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對于新媒體對口的相關專業的人才求賢若渴。高校學生通過在學校內對相關專業的學習與掌握,積累了一定的文學功底,相較其他專業的學生來說,對于文學方面的編輯、策劃等方面工作具備一定的優勢。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優勢,能夠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就業出路。
其次,學生對于新媒體相關的課程的設置投入了較多的關注力度與學習興趣。針對這一觀點的提出,我國一些從事漢語言文學的研究學者對高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抽樣學生達4000人,設置問題為是否對新媒體運營的相關課程感興趣時,有95%以上的學生表示非常有興趣。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下,各企業對于文化的傳播足夠的重視,高校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發展特性在未來的就業中,樹立強大的信息,找準努力的方向。
第三,我國教育部門對于漢語言文學不斷進行深入研究,以充分適應社會所需。2017年上半年,以中國傳媒大學為代表的各大高校,紛紛成立新媒體研究院。以此促進新媒體時代下教育的革新以及人才培養,建立起二者的交流協作平臺。一時之間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并迅速吸引了各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研究新媒體的學者加入,共同推動我國新媒體時代下對漢語言文學為首的教育工作的發展與完善。
(二)拓展途徑
首先,應立足于專業本身,探索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新的發展方面,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當今社會應是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百花齊放的時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底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肩負著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但在傳承的過程中還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地將 漢語言文學與時代發展特性相結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當能在新媒體時代下,為社會提供多元化的優秀人才,并將漢語言文學學以致用。
其次,應采取多種渠道設立漢語言文學新媒體時代下的優化課程,加強實踐性教學,以此為社會培養多復合的人才。傳統的漢語言文學課程多注重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語言文字功底,而新媒體時代下,基于傳統的寫作基礎,更加注重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拓展。為此專門增設了新媒體等創新實訓課程,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增強自身的寫作能力,同時又對多媒體產生一定的興趣,為培養多元化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傳統的漢語言文學課程文學理論偏多,教學形式較為傳統,而新媒體時代下,重視實踐教學,因而,要想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能夠更大程度的掌握時代發展趨勢,就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得出真知,進而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第三,還要重視互聯網帶來的創新作用。我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大數據時代,信息對于社會各行各業的需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網絡技術與網絡平臺的發展,為我國社會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抒發自我,暢所欲言的機會。因而,新媒體時代的便捷性,透明度高,互動性等優勢深得民心。因此,漢語言文學基于當前此種形式下,應不斷迎合網絡技術的發展需要,為了滿足大眾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充分發揚自身的優勢,重視互聯網帶來的創新作用,積極的創新思維。
三、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面臨的挑戰以及優化的途徑
(一)挑戰
首先,網絡時代下網絡術語對漢語言文學的沖擊。從某種程度來看,網絡時代的迅速崛起為漢語言文學帶來了一定的優勢,但同時又帶來了一定的發展弊端。優勢是能夠幫助漢語言文學進行優化創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多元化優秀人才。但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大量網絡流行用語的出現一方面為漢語言文學帶來了全新的變化形式,而另一方面則為我國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弊端。網絡流行用語作為一種不正式不規范的語言形態,雖然能在一定程度給予人民群眾心情愉悅的享受,但同時又對諸如傳統意識形態等方面帶來一定的沖擊,這對于我國漢語言文學傳統文化內涵是一種破壞,長此以往人們群眾 深受網絡流行用語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漢語言文學等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極為不利。
其次,網絡時代的催生下,漢語言文學的受眾地位與作用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網絡時代繁榮的今天,網絡用語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網絡平臺的傳統角色,漢語言文學的受眾群體接受網絡傳媒傳遞的信息,但是卻并沒有進行有效的交流。從另一方面來看,網絡流行用語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深受網絡流行用語的影響,對于傳統漢語言文學紙質的內容逐漸淡化,從長期的發展來看,嚴重影響著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二)優化的途徑
首先,應對漢語言文學教材進行有效的規范,引導學生正確的看待網絡用語對漢語言文學的影響。在對待網絡現行流行用語上,應辯證的去看待。從當前社會的發展實際情況來看,網絡流行用語的發展水平與完成程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有些網絡用語可能符合漢語言文學的發展規律,而有一些則不符合。因而對網絡流行用語的建設上應形成一定的規范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適當的加強對漢語言文學規范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流行用語的重要性,自主的探索出符合漢語言文學發展的規范。
其次,基于網絡平臺的作用,提升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主觀能動性。當前社會,各大高校要想最大程度的保障漢語言文學的穩定發展,就必須緊緊依靠網絡平臺的支持,著力打造新媒體下現代化的漢語言文學。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建立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支撐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架構,有效地將 信息資源的優勢利用起來,充分的發掘學生的發展潛能,激發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主觀能動性。
結論:
綜上所述,網絡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為我國漢語言文學帶來了有一定的發展機遇,同時又增添了一定的挑戰。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現狀、漢語言文學基于新媒體時代下的可行性以及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面臨的挑戰以及優化的途徑等方面內容,并提出相應的優化措施,以此對新媒體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創新優化進行正確的認識,為構建漢語言學習良好氛圍,促進我國傳統文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