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倩冰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和積極推廣,目前,小學的數學課堂教學也越來越有特色,表現為課堂更加活潑、更加靈活,如合作學習就是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教學法,它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也日益廣泛起來,它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與新課標是緊密相符的。針對這一情況,本文特對小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進行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合作學習 小學數學 教學應用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13-02
一、合作性分析,防止疏漏與遺忘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碰到難題之時,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是首要的。如果讓學生們通過合作性分析,利用優勢互補的學習方式,圍繞所要解答的數學題進行具體分析與討論,可以有效防止數學知識點的疏漏與遺忘。以人教版二年級“除法的初步認識”為例,可以以本班學生作為例子,進行這樣的分析討論:每5個學生一組,分析與除法的相關的數學問題,提問下學生可以聯想到哪方面的數學知識與需要注意的易錯點。接著每個小組派出以為代表進行回答,比較下哪個小組代表的回答分析既正確又全面。在此過程里,教師處于主導地位,進行合理引導與指導,對有關知識錯漏予以點評與糾正。
二、合作性探索,激發無限學習興趣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需要探索的精神。知識世界就像浩瀚大海,無邊無際,人們一直在做的,就是在知識的海洋中堅持不懈的探索,無所畏懼的前進與實踐,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合作性探索,有助于偏內向的學生克服自我,打敗內心的怯弱,讓他們在與其他同學的合作探索中,獲取成功的碩果,激發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與興趣。
以人教版四年級“三角形三條邊”關系的教學為例,老師的數學課堂教學可以以合作性探索作為紐帶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數學老師畫出一個三角形△ABC,提出疑問:如果小明家在A點,學校在C點,小明走什么樣的路線才可最快到達學校?問題拋出后,讓學生通過分析后作答,勇敢闡述自己的想法。學生答疑過后,老師展出一根吸管,提出疑問:如果將吸管剪為3段之后,它肯定就會構成一個三角形嗎?拋出疑問后,老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派發一根吸管,讓學生動手實踐,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性探索,看看是否任何一種剪法都可以組成三角形。通過這樣的合作性探索實踐,學生會發現并非任意剪法都可組成三角形的,只有在兩邊之和比第三邊大,以及兩邊之差比第三邊小的情況下,才可組成一個三角形。
三、合作性解答,彌補漏洞,獲取真知
其實數學上對問題所進行的分析與探索,通通是為解答問題做鋪墊的。合作性解答,是防止數學知識出現漏洞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這樣的手段集思廣益,獲取真知。
以人教版六年級“簡便運算”的教學為例,如算式25×104,這個算式應當怎樣計算?學生很快就會見疑起思。對于部分基礎知識強的同學來說,正常運算也是可行的,可是,我們的學習主旨是奔著簡便運算去的,假如再改成125×888這樣的算式時,再以尋常法計算是不是就太繁瑣了呢?有沒有更簡便的運算辦法?緊接著學生們就會紛紛開始探討解決之道。學習目的為簡便算法,那么其中肯定有規律可尋,以此展開分析,25與125是經常性能碰到的特殊性數字,可以試著對尾數實行分解,得出一個與25、125相乘較為容易的數,如4和8。學生間實行合作性解答,通過學生間的溝通、交流、合作,不但可以激發大腦思維,還可互補不足,提高學習效率。
四、合作總結,拓展思維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哪本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總結探討,數學也是一樣。小學數學是屬于基礎性階段的學習,若想基礎扎實,通過層層學習之后還需要總結鞏固,把已有的知識烙在腦海里,還可便于思維的拓展。
如老師需要對某一章節開展歸納總結教學時,可以以小組形式,組內成員將知識要點進行歸納總結,以黑板報形式展示出來,實現小組間的合作總結。又或是小組開展一些專題性的總結,如計算各種圖形面積的方法,加減乘除間的關系等等。在這樣的合作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當小老師,將自己的良好學習方法與經驗介紹予人,同時也吸取別人的,以便思維的拓展運行,提高數學學習的效率。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運用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活動,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以合作分析、合作探索、合作解答以及合作總結一步步的將數學問題予以解決,將數學知識一個個收入囊中,刻入腦海里,提高學習數學的整體效率,打下良好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虎玉蓮.淺談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4):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