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2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課標里的課程內容新增了技術與工程內容,在實施建議部分,也明確提及學科關聯建議。其中言明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 ,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本文就從這四個方面來闡述STEM教育在小學科學新課標實施過程中綜合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STEM教育 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44-02
2017年2月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課程內容方面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對技術和工程學及社會與環境方面責任認知的培養有了新的要求。在教學建議方面則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即STE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STEM 教育的出現源于美國對科技人才缺失的反思。他們試圖通過STEM 教育使中小學生具有STEM 素養,為他們有志于從事科技創新,具備科技創新素養奠定基礎。因此,世界各國把STEM 都提高到國家戰略的地位,開始積極推動和實施STEM 教育。同樣,我國也把STEM 教育放入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建議之中。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新課標指出: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STEM 教育的優勢在于它培養學生的綜合性素養。STEM 教育在內容上,通過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個學科的知識,綜合形成學生的STEM 素養。
一、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是旨在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科學規律,形成科學精神。例如,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新的生命”,STEM 讓學生初步了解植物體和動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建立起生命體、生命周期、繁殖的科學知識概念,知道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物種得以延續的科學規律。STEM 通過種子發芽和青蛙卵孵化等科學觀察日記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堅持觀察的科學態度,還培養學生能根據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的科學分析能力。
二、技術素養
技術素養指向學生掌握、運用、評價和發明技術的能力。例如,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學生通過學習了解物質的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通過實踐運用認識拉力、重力、彈力、反沖力和摩擦力,知道了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課標指出:物質世界這部分應該充分體現與技術的關系。STEM 引導學生探究運動和力的科學概念時,還注意進行技術教育:按要求組裝實驗器材(掌握)、尋找自行車上好的設計(運用、評價)、設計制作小賽車(發明)。
三、工程素養
工程素養指對技術的工程設計與開發過程的理解、技術的評價與反思。課標指出,要讓學生知道人工世界是設計和制造出來的;意識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便利、快捷;知道設計包括一系列步驟,完成一項工程設計需要分工與合作,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任何設計都受到一定的條件制約。例如,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工具和機械”,STEM 將準備豐富的實驗材料使學生有機會對各種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斜面進行實驗,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包括設計和制作一些簡單裝置,并對其進行觀察和加以解釋。STEM引導學生認識機械的各個部位,比如說,常見的交通工具自行車,了解他們各自的功用,嘗試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數學素養
無論是科學、技術和工程都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掌握科學、技術和工程設計的工具。在這個意義上,數學素養是根基。它要求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數學定理,能夠進行數學運算,具有數學推算的能力。例如,四年級《天氣日歷》中天氣變化的記錄,以及用氣溫記錄繪制氣溫柱狀圖。五年級《擺的研究》要記錄15秒內擺的擺動次數,還要計算其平均值。六年級《形狀與抗彎曲能力》需要比較各種形狀所承受回形針的數量多少,來得出抗彎曲能力最強的形狀。
小學科學中長周期的觀察活動和工程技術類活動,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外的相關內容和資源,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實踐”的快樂,愛上動手尤為重要。STEM 教育是知識、方法、技能、能力、態度等多元素的綜合。沒有科學知識為基礎就不會有技術的創新。技術的創新沒有態度和情感的引導,缺少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價值。所以,STEM 素養既不單指知識,也不單指創新能力,而是知識、技能、能力、情感等因素的綜合。此理念正符合小學科學課標里課程目標的內容。
作者簡介:
余婷(1979年9月-),女,漢族,湖南長沙人,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