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邦 張澤聰
【摘要】“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彖》),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為“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質,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的核心要素。小學教育是人生當中影響力最深、最基礎的性格培養階段,我校根據當前小學生缺乏“陽剛之氣”以及學校管理中存在剛多柔少的現象,挖掘“滘心”的水文化,把蘊藏著豐富教育內涵的水文化遷移至學校文化建設當中,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實踐,通過精神文化、管理文化、課程文化、物象文化,實現水德化育人,匯力促發展。
【關鍵詞】水文化 學校文化 匯力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200-02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賁彖》),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文化使“人”成為“人”。文化陶冶是教育的本質,因此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的核心要素。
小學教育是人生當中影響力最深、最基礎的性格培養階段,需要以“剛柔中和”的文化匯聚學生成長的力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而水文化正是這樣一種文化,更是我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校通過挖掘“滘心”的水文化內涵,進行學校文化建設的研究實踐,水德化育人,匯力促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上善若水,學校文化之源
滘心村位于廣州市白云區石井街道,西臨流溪河,先前村邊有一條沙堤圍著,外來的洪水不能入侵,圍內有幾條河涌交匯。連接流溪河的大水道過去稱為滘水或滘溪,現在叫滘心涌,各小水道匯入滘水,水道匯入相通的地方稱為滘,這里村民的先人在這水鄉中水網交織的地方選擇高地來定居,住的周圍都有滘,各居住點連成一條村,故將村名定為滘心。
水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第八章》)。水之善在于剛柔相濟。天下之至柔莫過于水,溫文如玉,滋潤萬物;天下之至剛亦莫過于水,穿石劈地。水至柔,卻柔而有剛,認真執著追求不懈,“千條江河奔大海,一江春水向東流”。
滘心村不僅具有濃厚的水鄉風情,而且也深具水的善品,融匯力量,剛柔相濟。在村的北面有一條護鄉基,種滿了竹子,又稱為“竹基”,在村南有風水基,村民為保水鄉平安,群眾籌錢建了一座天后廟(東南沿海與臺灣又稱為媽祖廟),位于白云湖的北面,后在大躍進時被拆掉。為紀念先祖,緬懷先人創業艱辛,村內有兩間大祠堂——李氏大祠堂、許氏大宗祠。這里的習武之風非常濃厚,民國期間村內有四間武館,青壯年晚上都聚集在武館,積極練武,強身健體。
我們認為,水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內涵,把其內涵遷移至學校文化建設當中,對師生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價值。
二、匯力教育,學校文化之髓
我校挖掘滘心的水文化,進行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提出了鮮明的辦學理念——筑教育之“滘心”,匯成長之力量,凝練出“以愛融心 以行匯力”的德育理念與精神,提出了“剛柔若水 文武匯力”的校訓,建設“向真向善 至博至美”的校風、“魅力導生 水滴石穿”的教風、“善思明辨 篤行匯學”的學風。以水為鏡,明辨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學會包容,學會合作,學會謙讓,關愛他人,感恩他人。“和其光,同其塵”,如水一樣善于應對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
現代教育是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這三“滘”融匯而成的。只有融匯這三方面的力量,才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教育才能達到真正的育人價值。
建構主義認為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滘”。學習過程以及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如“滘心”一樣的融匯過程,融匯如水一般的心力、智力、體力、能力。
“心力”,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不畏險阻,一往無前的勇氣。也是心靈深處的力量,由自信力而發生。它深深地根植于對生命、對親人的熱愛,它常常是迸發于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梁起超說:“國民自信其興,則國興;國民自信其亡,則國亡”。“匯力”就是要把這種局限于愛生命、愛親人的個體至愛之情,升華為愛民族、愛國家,為國赴難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智力”,是指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判斷等。
“體力”,梁起超謂:“體魄者,與精神有密切之關系者也。有健康強固之體魄,然后有堅韌不屈之精神”。通過體育鍛煉,改善體質,使學生養成完備的體格。
“能力”包括了思辨中的辨別力、包容中的親和力、進取中的創造力、生存發展中的競爭力。
“匯力”言立德,是指師生的德行修養應該是錘煉陶冶、完善提升、至柔至剛、達濟天下。“匯力”言立學,是指師生的學習態度應該是勇于維新、與時俱進、鍥而不舍、精進不息。“匯力”培養一種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不僅是身體的強健,更是精神的成長。動靜相宜、剛柔并濟,讓我們的教育保持著平衡、發展、和諧。
三、匯力管理,學校文化之心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超過它,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水在滘中“有道運行”但又不拘一格。因此,我校形成具有“水文化”特點的制度文化,如《創建匯力班級文化實施方案》、《匯力班級評選方案》、《匯力班主任評選方案》、《匯力家長評選方案》,學水的輕柔、堅韌,以柔克剛,規范有序,靈動運行,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消除管理“真空”,引導學生的品行,達到“潤物細無聲”、“水滴石穿”的教育效果。
四、匯力課程,學校文化之體
學校文化要體現在課程活動中,要通過課程實施來貫穿。缺乏課程支撐的學校文化建設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我校將水的剛柔之性融匯到學校教育課程與課堂教學中,匯聚心力、智力、體力、能力。
(一)建設水文化內涵的校本課程進行“匯力”
課程之一:水鄉之武——太極匯力校本課程。太極拳起源于河洛文化。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象。黃河水濁,洛河水清,兩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相傳這里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系辭》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漢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匯現象,依據“河圖”、“洛書”信息,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天下太極出河洛”。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滘心村原來的武館中也把太極拳作為主要習武項目。
我們把太極拳與小學生特點相結合,開發《水鄉之武——太極匯力校本課程》,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通過學習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云流水的拳術風格,使學生的意、氣、形、神逐漸趨于圓融一體的境界,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道德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
課程之二:水鄉之文——誦讀匯力校本課程。關于水鄉的古詩、現代詩歌、散文等,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水鄉之韻,感受水之力量,提高學生文學素養。
課程之三:水鄉之行——綜合實踐匯力校本課程。人與自然和諧已成為當前和未來世界發展的一大主題,培養環保意識是教育的必要課程。基于水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作用,以流溪河為載體,引導學生了解有關水特點、水種類、水資源、水利用、水節約和水保護。定期舉行學生廣泛參與的科技藝術節,其中包括觀看水的短片,講水的故事,欣賞水的音樂,了解水的科技利用。開展包括“海洋探秘”、“水之樂園”、“水之環保”的實踐活動。
(二)建設水文化內涵的“匯力課堂”,促進學生在合作中共同進步
我校提出了“生本靈動 匯智匯能”的課堂理念,從學生狀態的源頭出發,平等和諧,在課堂中師生情感交匯,充滿人文關懷、人情關愛,成為學生的心靈動力,從而啟發學生的智慧。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中進行教學反思、教學改進,課堂要靈動,充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互助合作。融匯學生的智力、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創造”。
在這一課堂理念下實踐“四匯式”的課堂模式:匯心——情境導學,啟發興趣,匯聚心神;匯智——合作探究,互動助學;匯能——展示能力,點撥釋疑;匯樂——當堂練習,收獲快樂。
五、水境力意,學校文化之象
我校將校園的建設與學生的教育有機結合,成為“水境力意”物象化、詩意化的校園。走進校門,沿著“匯心路”,就能看到“滘心水韻”雕塑群,包括:假山水道,學生與張三豐對話的雕塑,上刻“思古通今”,“剛柔若水”,“文武匯力”等勵志金句。“匯力園”中百草匯生,展現生態、健康,體現人與自然融合的精神。“太極館”中展現了太極拳的起源、發展、武術文化、體育、健康教育知識。“水德廊”,展現了滘心的歷史文化、水文化,展現文明禮儀的故事、名言;“水詩廊”,展現了水鄉詩歌、文學;“水藝廊”,展現了具有水鄉風情的美術、音樂、書法作品。還有“匯智樓”、“匯健樓”,等等。校園彌漫水文化氣息,體現一種精神的追求,凝聚一種精神的力量,成為師生的共同精神家園。
學海無涯,學校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不斷積累、夯實。源遠流長,學校文化建設是一條河,需要不斷探索發展,拓寬加深,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參考文獻:
[1]張鵬.《校園視覺文化中的隱性價值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
[2]徐碧輝.《中國水文化精神》. 《文科教學》 1996,01期.
[3]熊達成.《淺談中國水文化的內涵》. 《文史雜志》,199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