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世界是一個絢麗多彩的藝術世界。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聲樂藝術成就。同時,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中外聲樂文化交流與溝通更加頻繁,各種風格的聲樂作品琳瑯滿目,層出不窮。本文從地域民族、時代、聲音、內容等方面論述了影響聲樂作品風格構成的內、外部因素,以期使演唱者更好地把握聲樂作品風格,把更多的聲樂藝術之美帶給聽眾,實現聲樂藝術的價值。
關鍵詞:聲樂作品 風格 藝術
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聲樂作品的風格是指聲樂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方面表現出來的特征,這種獨特性用以區分不同的作品風格與流派。俄國著名大師謝·斯克列勃科夫,在其著作《音樂風格的藝術原則》中講到:任何一種在風格上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都擁有音樂語言的手段或陳述、并形成一個構成曲式結構的音調發展過程。由此可見,風格之于聲樂作品,猶如面相之于人類,各有名字,具有鮮明的特色,且輕易不會變動。
一、聲樂作品之時代風格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淵源締造了豐富多彩的聲樂藝術,聲樂藝術又時時體現出時代發展的軌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產生的聲樂作品風格截然不同。
中國的聲樂文化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奴隸時代,有文記載: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及至后來出現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這是反映中國聲樂發展的一條脈絡,聲樂已漸趨完善,成為一門藝術活動,為人喜愛。
古代的聲樂主要以曲藝、戲曲和民歌為主,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及創作者的情感,幾千年來遺留下來很多經典名曲。如旋律激昂慷慨的曠世名曲《廣陵散》,萌芽于秦漢時期,以聶政刺殺韓相的故事為原型,九個曲段(井里、取韓、亡身、含志、烈婦、沉名、投劍、峻跡、微行)與聶政刺殺韓相的整個過程恰好吻合。
及至發展到近現代,中西文化融合,中國聲樂作品發展迅猛。如五四運動時期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進步、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聲樂作品則反映了人們搞四化建設的積極性及對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出現了一大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名曲,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愛你中國》等,聲樂藝術在創作者的不懈探索與開拓下,走向繁榮與昌盛,走向國際化、現代化。
藝術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無論是在聲樂教學還是在聲樂演唱中,都要深入研究作品的時代背景,了解同期的作品風格,這樣才能把握作品的內涵并將之準確地表達出來。
二、聲樂作品之地域風格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理區位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及民族文化,南北方差別懸殊,東西方迵然不同。
北方地域遼闊,以草原、高原為主,北方人的性格相對而言較為粗獷豪爽,在此產生的聲樂亦是奔放、寬廣、悠長,音階比較高,旋律線起伏大,音調嘹亮悠揚,字少腔長,一曲終了,遼闊的土地似乎就被注入了無限的生機。
而南方,山地多,丘陵多,湖光山色,風景秀麗,南方人的性格也偏向于溫婉,細膩,如此一來,南方的聲樂就表現出婉轉、柔美、細膩等特征,如《夢里水鄉》等,旋律線比較平穩,音域較窄。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在北方大草原唱江南小調,那輕柔的聲音大概被風一吹就消散得無影無蹤了;而如果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高歌一曲草原民歌,那聲音似乎又略顯聒噪了。
地域的不同決定了地方聲樂作品風格的不同,這個地域差異一定程度上還包含了民族差異。像北方,以蒙古族居多,新疆,以維吾爾族居多,廣西,以壯族居多……民族的不同,反映在聲樂作品上,風格亦是各異,各自帶著本民族的風土人情色彩。如《達坂城》反映的是新疆民樂的活潑風趣;《走西口》反映的是西北民樂的純樸悠長……
所以,在分析聲樂作品地域特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民族性的一面,這也是聲樂作品風格的構成部分。
三、聲樂作品之創作者風格
鑒于創作者個人背景閱歷、文化修養、審美觀念、情感表達、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的創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風格是不同的。這個創作過程就如同學生面對同一個命題寫作一樣,不會有完全相同的作品,而是各具特色。
如果說聲樂詞曲創作者是第一次創作,那么聲樂演唱者的演唱就是二度創作。但是無論是曲作者還是演唱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整體構思,有對歌詞的分析思考,有對音樂基本語言要素的認知,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表達,這種區別于他人的獨特性,反映在聲樂作品中,就是作品風格。
在當代的聲樂史上,中國出現了很多杰出的作曲家,如劉熾、雷振邦、王洛賓、徐沛東等。
有“西北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稱號的王洛賓,一生生活在西北邊陲的基層人民中,深刻體會民眾的思想感情,學習民間音樂,創作了無數作品。那些充滿生活氣息和獨特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真實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親切、生動、優美,又易記易傳唱,形象逼真,感染力強。像《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康定情歌》等,都是聲樂經典,很多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作為二度創作主體的演唱者,如閻維文、殷秀梅、李谷一、蔣大為等,在演唱中,也都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就如各自的臉,聽眾聽到聲音便能識別出演唱者。
每年春晚的壓軸歌曲《難忘今宵》,便是獲得“終身成就獎”的李谷一的杰作,她開創了中國聲樂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相融的先河,其柔媚婉轉的聲音,甜美多情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唱情唱景、聲情并茂的演唱風格與技巧開創了一代歌風,為中國聲樂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聲樂作品的創作者,作曲者與演唱者都有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把二者融合起來,展現出聲樂作品的藝術魅力。
四、聲樂作品之主題風格
一部作品風格的構成,除了外部環境外,還有內在的基本要素構成,如歌詞、主題、旋律等,這些密不可分的內在因素,亦是聲樂作品風格探討中不可錯過的重要方面。
歌詞是聲樂作品的基礎,直接決定了作品的主題。一首好的歌詞也應該是一首好詩,兼具文學形象與聲樂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與情感特征。但是,聲樂作品主題的表現,更離不開歌詞與聲樂語言,只有鮮明生動的音調與節奏,才能塑造出獨具特色的聲樂藝術形象。
不同風格的音樂主題的節奏和音調也截然不同,兒童歌曲《賣報歌》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開篇就刻畫出兒童天真活潑的主題形象,節奏緊湊,活潑輕快,旋律優美。《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與《甜蜜蜜》肯定不屬于同類,前者堅定有力、氣勢磅礴,而后者則是輕柔甜美、溫婉細膩。
由此可見,具有鮮明獨特、情感豐富的歌詞及聲樂語言,才能形成鮮明的聲樂作品主題與形象。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聲樂作品風格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藝人在聲樂作品上反映出來的思想與藝術特點。它本身具有無形的特點,但正是因為它建立在可識可感的基礎上,我們才可以通過其內外部的一些因素來探討分析其風格的形成與表現。只有深入了解作品風格,才能領略到聲樂藝術的無限魅力。
五、結語
判斷聲樂作品風格是否成熟有三個標志:獨創、豐富多樣、穩定。雖然聲樂作品風格的形成與演變原因復雜多樣,但風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隨著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創作者認識的變化而變化,所以,成熟的作品風格還有穩中求變的特征。正確地理解聲樂作品,把握聲樂作品的風格,才能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與精髓,為聲樂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娜.聲樂作品風格與演唱風格[J]. 藝海,2011(08).
[2]唐明務.論聲樂作品的風格問題[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9(05).
[3]劉飛.論聲樂作品風格的構成[D].重慶:西南大學,2010.
[4]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崔曉丹,女,碩士,河南藝術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及聲樂演唱)(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