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曦
摘要: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著多姿多彩的各種文化。這些文化里既包括經史典籍,也包括民俗藝術和各種傳統節日文化。但在東西思想碰撞,古今文化交織的多元世界里,傳統文化是否還能順利傳承為我所用?我們又將以何種方式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文化自信?這些謎題有待被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輩一一解答。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自信;發展
“國學熱”是眼下不可回避的一個社會熱點,國學作為傳統文化的集中表現在近幾年以極高頻率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國學熱”也滲透進基礎教育階段,影響著國民教育的根基。不管是加大在教材課文中的比重,還是增加高考背誦篇目以及“新高考”語文分值的提升,都體現了整個社會對國學的重視。國學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過去長期受到外來文化及現代文化的擠壓。隨著復興傳統文化的意識崛起,國學教育進課堂,讓學生從小就接受國學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國學素養成為了一種時尚。不僅僅是在課內,許多中小學生的課外培訓班,也從學習鋼琴、芭蕾等西洋藝術轉移到了書法、民樂等傳統藝術。甚至在幼兒階段,家長和老師就開始教導幼兒朗誦國學經典,學習禮儀孝道。趁著這股國學熱潮,作為時代推手的我們能有哪些作為?傳統文化將走向何方?筆者嘗試著做了一番探討。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也十分豐富。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有民族音樂、曲藝、國畫、書法、古詩詞、傳統服飾等等。其中最為貼近普通百姓生活的傳統節日,它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年來,受到西方文化大舉進入國民生活的影響,西方節日越來越受歡迎,而傳統節日略顯黯淡。確實,西洋節日更有趣味性更熱鬧,也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標準。我們也的確很難再像祖先那樣在傳統節日流水賦詩、望月對飲。因此,傳統節日應該在保留傳統內涵的同時,在形式上有所創新。比如,西方和我國都有的情人節。西方情人節,以浪漫的玫瑰與甜美的巧克力為代表,主要傳達一種儀式感。而我國的情人節設在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是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背后流傳著耐人尋味的經典故事。從中西方情人節的底蘊來看,中國情人節顯然更勝一籌,我們還可以挖掘出這個節日背后潛藏的更多傳統文化。
民族樂器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大花園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而近些年來似乎西洋樂器更受大家推崇。很多人認為民族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曲調過時跟不上時代,殊不知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的很多經典源遠流長,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百鳥朝鳳》是一部以嗩吶為題材的文藝電影,《閃光少女》則把民族樂器與時下流行的二次元元素結合起來。但這兩部影片在上映之初受關注度都不大。電影《百鳥朝鳳》的制片人需要在網絡上“下跪”來吸引大家的眼球,《閃光少女》則因為在同期電影中排片場次少而票房慘淡。原本每一種文明都有它產生和生長的土壤,西洋樂器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不一定全然適合我們的欣賞水平和欣賞習慣。而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是本土文明的代表,它更能激發我們的共鳴,有更強烈的震撼作用。令人欣慰的是有越來越多的民族器樂手正在不斷探索嘗試文化的交融,比如二胡音樂家高韶青老師。他通過給二胡改裝,裝上電子設備來表現更多更豐富的效果。通過改造民族樂器,使演奏效果更貼近現代需求,演繹更多創新作品,受到現代人的關注和喜愛,我們應該為這樣的開創精神點贊!
民族語言也是一類如音樂般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流傳著數以百計的民族語言,許多語言都是以說話的方式傳承的,并沒有文字形式的記載。而眼下各地都在普及普通話,很多孩子對于自己的方言已經非常陌生,傳統的語言文化是不是要面臨消失的風險?筆者認為,方言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和傳承,極需引起國家的重視。幾年前有一檔節目叫《十三億分貝》,就是使用方言來進行演唱,節目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追捧。可見,大家并不是不接受傳統文化本身,換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傳統文化就煥發出新的光彩。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通過現代風格的演繹被大家認識并喜愛。比如秦腔與流行音樂的結合,看似是不可思議的組合反而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內涵豐富,時代悠久,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亟待后人的開發挖掘。
二、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十八大以來,國家已在不同時間多個場合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重視和保護傳統文化并不意味著守舊,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創新設計。筆者認為,文化傳承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創新,以此樹立起更為堅定的文化自信。
(一)傳統文化需要內容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承說到底是對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推崇,老祖宗有許多流傳至今仍為后人稱道的優良傳統,比如忠孝觀念。但忠國孝親最初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的,是欺騙人民、壓迫人民的工具,甚至是違反人性,違背社會歷史進步的規律,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的。但是,因為盡忠盡孝而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積極故事的情形也層出不窮。慢慢發展到后來,忠、孝打破了原來的階級性,變成了調整社會人倫關系的基本規范,更具積極的社會價值。到今天,維護國家統一、保守國家機密、建設富強中國需要每位公民盡忠;創造和諧家庭、構建融洽鄰里、促成安定社會需要每位公民敬老孝親。可以發現,忠孝觀念流傳至今其內容和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愚忠愚孝已被鎖進歷史的“冷宮”,但忠孝的根本卻歷久彌新,甚至為世界稱羨不已。
(二)傳統文化需要形式創新。近年來,我們不難發現在很多電視節目中出現了很多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綜藝節目。從漢字聽寫大會到成語大會再到詩詞大會,各種優秀選手層出不窮,年齡也越來越呈現低齡化。這是非常明顯的輿論導向,整個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可和傳承越來越突出。而各大主流電視臺適時引導和關注,創新節目形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更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手寫漢字,重視詩詞歌賦,學習民俗民典。另外,一些手機游戲開發商也利用傳統文化興起的契機,開發了大量手機APP,讓這些詩詞歌賦、成語典故化成空余時間的小游戲,既豐富了日常生活又完成了文化積累,還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這些形式上的創新為傳統文化的順利傳承提供了更多更廣的思路和空間,也讓現代人有更多機會去體味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在內容上緊跟時代潮流,在形式上融入現代元素。但不管是內容的創新還是形式的變革,傳統文化都不能只是一味迎合大眾口味而改變其根本和實質。一旦傳統文化的內在發生變化,就會失去其本真,傳承也將失去意義。
三、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之所以在歷史舞臺上重新煥發光彩獲得關注,其實和我們國家民族的復興強大關系密切。我們通過幾十年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國家硬實力的進步有目共睹,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與日俱增。筆者認為國民的自信心不僅來源于祖國硬實力的強大,也應來源于軟實力的突出。因此,文化自信是我們應有的國民情感。
(一)堅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是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大認同和推崇,有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們更有底氣和責任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使中華文明同其他人類優秀文明一同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我們不僅要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人文特征,還要讓世界感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才是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應有的使命。
(二)堅定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傳統文化的創新能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值得國人為之驕傲的一筆巨大財富。這筆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理應樹立起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傳統文化鼓掌喝彩。然而,著名作家、學者王蒙也清醒地認為:“中國文化不現代化就是自絕于世界,而中國人不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自絕于本土,要把中國文化和現代化有機對接。”(1)因此,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停留在現有傳統文化積淀上故步自封,而是借用文化自信激發出傳統文化本身所包含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使傳統文化不斷與時俱進、豐富發展,從而使其能綿延不斷、充滿生機和活力。
結語: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寶。身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者,我們應以飽滿的文化自信心、責任感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華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為人類服務。
注釋:
田延輝.王蒙談文化自信與中華傳統——中央黨校培訓部第31期大有讀書茶座側記[N].學習時報.2018-4-18(第005版)
參考文獻:
[1]田延輝.王蒙談文化自信與中華傳統——中央黨校培訓部第31期大有讀書茶座側記[N].學習時報.2018-4-18(第005版)
[2]龔婷.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于堅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M].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