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川
摘要:本文通過高校本科階段美術教育的普遍性與重要性分析,探討美術教育在本科階段推廣、普及的意義,從而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美術、了解美術,從而理解美術、喜歡美術。
關鍵詞:高校;本科階段;美術教育
高校本科階段教育大體包含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專業教育,二是素質教育。所謂專業教育,主要是指對各專業學生未來從事相關專業工作的專業技能教育,而素質教育是指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的達到所謂全面發展的相關教育。就目前而言,大多數高校在本科階段的教育,教育的重點多集中于專業教育上,當然,家長與學生也非??粗袑W校對于專業的教育水平,因為這一點會直接決定將來的就業狀況。而素質教育,往往被忽視或者僅僅就是空談。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最重要組成,自然也就被忽略了。
很難想象,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美術,會變得多么的不堪。而人類的進程離開了美術,文明的程度也會大打折扣。但是即便如此,我們的美術教育確是極大缺失的,特別是到了高校教育階段,美術教育幾乎就從教育內容里徹底消失了。高校教育階段,各院校各專業(美術類院校及綜合院校的美術類專業除外)無不例外地將教學的絕對中心放在了專業學習上,美術教育幾乎空白,在這樣的局面下,文盲沒有了,缺存在著一大群美盲。社會的絕大部分人群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幾乎沒有任何美術基礎,不掌握任何美術理論,形不成審美體系,審美能力差。以至于很多人不知道何為美,當然也就不知道何為丑了,美丑不分,這并非危言聳聽。
在今天,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生平及質量顯著提高,人們對于美的最求也變得愈加迫切。追求美,就應該先學習美,了解美,進而提高審美能力。美術教育的普遍推廣正是讓人們了解美的最好手段。當下,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漸普及,美術教育作為高校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階段,特別是本科階段,應該作為各院校各專業學生的普修課程,實現全面和深入地推廣。中華民族有著悠久而且燦爛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的文明史在任何時期都不缺乏美術文明,我們的美術在世界上也一直是獨樹一幟。反而到了今天,大多數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于我們自身燦爛悠久的美術文明、美術體系知之甚少,當然對于西方的美術文明及體系了解更是微乎其微了。如何讓更多的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學習美術,了解美術,美術課程在大學里面的普遍推廣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有些高校,將美術教育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在教學中開展,但是這種方法并不理想,由于課時相對很少,很多能容根本無法展開,特別是作為選修課程,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方法有限。作為美術教育的普遍推廣,少課時量的選修是不可行的,應該做到課程必修,課程形式多樣,考察方式嚴格。必修課程的方式可以很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于課程重要性的認識,設想一下,美術教育的相關課程如果能像英語課程那樣,重視程度可想而知。教學形式要多樣,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開展不同深度的內容進行教學,甚至部分教學可以不拘泥于理論、欣賞的范疇,可以讓學生在美術實踐中進行體會和學習。比如書法或者繪畫的實踐體驗等。當然在大范圍內還是以美術史(包括中國的西方的美術史)、美術作品欣賞、設計作品欣賞分析等理論課程為主。其中重點應該放在美術史理論的教學上,只有通過正規化、系統化的美術史理論學生,學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各自美術體系,從而培養審美能力。課程考察方式嚴格才能真正檢驗出學生成效,如果考試不通過,作為必修課程對于學生的懲罰方式也就更具威懾。
美術教育在高校普遍深入推廣后,才能讓學生讓更多的年輕人認識美術,了解美術,從而理解美術、喜歡上美術。美術的重要性也會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體現出來。作為中國的大學生,通過學習中國美術史,可以很好地直觀地了解我們燦爛的文明。各個時期留下的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能夠體現各個時代的時代精神、文化特點和審美情趣。通過這樣的學習,也能夠很好地培養大學生的文化修養,讓年輕人不光是有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文化有精神。
通過學習中國繪畫史,不光能夠從美術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畫獨特的審美視角,同時,中國畫中包含更多的是中國文化精神、中國人對生活的理解。中國的文人畫尤其如此,學習時不光要有美術的知識,還需要大量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有條件院校,在課程設置時,還可以走出教室,到美術館博物館等實地去觀摩。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前領略美術的魅力。木心先生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館看到了那里館藏的中國美術珍品后,給出了很有分量的評價,他認為中國的藝術從一開始就是獨步世界。這也使他更加折服于中國的文化。的確,沒有見過龍門石窟中的盧舍那佛像,就無法真正領略唐代雕塑的魅力;沒有看到精美的青銅器,也就無法感受到燦爛的青銅文明;不去看兵馬俑里面精美的泥塑人俑,也就無法想象中國的藝術早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如此地寫實和生動。同樣,沒有看到蒙娜麗莎,也就不能窺見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沒有見過普桑的作品,就理解不了莊重的古典;不看到向日葵、星空,就感受不到梵高對生命和藝術的熾熱之愛。美術作品的感染力是直觀的,美術的作用確是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每個人一旦形成了相應的美術體系,美術的作用便能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孫玲.對話式美術欣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 2007
[2]張奇彬.淺析心性修養在高校中國畫教育中的應用[D].福建師范大學 2013
[3]林榮輝.關于美術學科教學法教學改革初探[J].藝術百家.2004 (03)
[4]王蓉蓉.三大學術思想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D].福建師范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