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要:物理學是一門知識層面較高的學科,當代教育環境下,其最早出現在初中教育階段。初中物理看似簡單,但其知識點繁多,且知識范圍廣泛,初中生又是第一次學習物理,很多學生無法很快的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內化,尤其是在做物理習題時,此種情況更為明顯。面對此種情況,教師除了要不斷更新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也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靈活有效的學習,而不只是機械學習。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學習;教學現狀;途徑
前言:
有效性學習屬于新教育理念,其倡導教師、學生共同努力,以期能夠利用最少的時間讓學生得到最大的進步,并且整個學習狀態是相對輕松的,以往的初中生、高中生在課堂中難免會覺得壓抑、充滿壓力,此種狀態對于學習而言是極為不利的。在有效性學習的課堂中,上課的方式會變得更加多種多樣,除了小組學習、利用多媒體學習等方式外,也可以根據物理課的特點來開展一些小型比賽,或是模擬探究,這樣一來就可以使學生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來獲取知識。
一、初中物理教學現狀
新課改后,初中學校一直在積極響應新的教學理念,在很多課堂上都應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學生學習成績也在穩步提升,后進生的數量仿佛也在減少。物理是初中較為重點的學科,且其存在難教、難學的問題,雖然此種問題有所改善,但依然有待提高,現如今依然有多數物理課堂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也有很多學生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對物理學習的認知有所偏差,認為只要掌握理論知識,能夠正確解答物理習題即可;還有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生的自主性不高,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有很大的關系,因為物理學較難,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學生講解,而學生也已經習慣了依靠教師,久而久之導致了教師無意識間就占據了課堂絕大部分的時間,學生也缺乏探索的欲望[1]。
二、強化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有效性學習的途徑
(一)養成良好習慣
學習習慣如何往往會直接影響學習成績,以物理課來說,在學習物理時,學生需要養成預習的習慣,在上課之前自覺針對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進行學習,可以采取翻閱教材的方式,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在網絡上聽微課等;同時也要注重復習和總結,物理知識看似相對獨立,但其中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學生要將它們的關系進行歸納總結,在總結的過程中也要熟記物理公式、物理概念等內容;在解題方面,教師不應一味的講解,而是要通過拋磚引玉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并要求學生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
(二)理論與實踐并存
物理學中的很多知識都是需要通過實驗來驗證的,若總是靠文字、圖片來進行知識講解,學生會覺得很枯燥,同時也無法親身感受不同實驗帶來的體驗。今后必須適當增加實驗課時,并讓學生親身體驗,帶有危險性的實驗教師必須事先做出講解,告訴學生那些操作是安全的,那些是危險的,且要全程在場指導。如在學習壓強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危險系數較低的實驗——“用兩只手指頂住一只一端削尖的鉛筆”,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擠壓一下,體驗相同的力、不同的受力面積,感覺為什么不一樣?這樣的現象學生在生活中想必也已經見過很多次,但不知道原因,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并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最后學生會明白,平的一端受力面積大、壓強小,而尖的一端受力面積小,壓強大,也就學會了壓強知識。
(三)理論聯系生活
我們可以發現所有的學科、所有的知識最終都會被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或是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物理學,其自身原本就是一門讓學生了解自然,了解生活的學科。物理教材中有“聲”“光”的內容,本文將圍繞光知識進行闡述,光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早上起床后,大多數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段照鏡子,為什么我們可以通過鏡子看到自己呢?水面也是一樣,湖水、河水、海水甚至是雨水,只要夠清澈都可以倒映出旁邊物體的影子,這又是為什么?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拿出一面小鏡子,并在教室內的各個角度進行照射,就會出現直射、折射等不同現象,不同角度下照射出來的東西也會不一樣。如平面鏡成像,其成像都是虛像、且等大以及等距,而光反射則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匯聚而成的虛像,光的折射是折射光線反向延長線匯聚成的虛像。此類問題通過聯系生活也會了解得更快[2]。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與學中往往會遇到很多問題,但事實證明,大多數問題都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能夠聽從教師指導,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方法,那么一定會事半功倍。有效性學習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而出現的,但有效性學習的實施并不簡單,需要從各個方面入手,實際問題實際解決,不要使有效性學習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張家龍,王振娟,張家靈.創設物理教學情境 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 (03):91.
[2]徐倩.試論初中物理教學如何幫助學生進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J].亞太教育,2016 (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