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媛
摘要: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高校發展時需要結合社會需求來加快專業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是高校教學中的重要專業類型,而目前,該專業在建設時存在一些問題,專業的發展比較緩慢。在這種背景為了更好地加快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本文對專業建設問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應對策略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概述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要是培養社會保障工作所需的人才,專業教育具有很強的目的性,進入21世紀后很多高校從社會的需求出發,開設了有關的課程。這些高校中包含有很多重點院校,比如中國人民大學、西南財經大學等,影響力在不斷的擴大,為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加快了社會的發展。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中面臨的困境
(一)招生名額不斷銳減
招生規模是衡量專業關注度的重要指標,專業招生人數越多,說明關注程度越高,反之則說明專業關注度比較低。很多學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剛開設時,由于新鮮感報考的人員數量比較多,但是近些年來招生名額不斷減少,例如北京師范大學2015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招生人數為450人,2016年招生人數為420人,到了2017年招生人數進一步減少,只有380人。招生名額不斷銳減折射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發展時遇到了瓶頸,需要及時的進行調整。而導致招生規模銳減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認知水平低,家長及學生認為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冷門專業,沒有發展前途,因此很多學生不愿填報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
(二)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很多專業如國貿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要求更加嚴格,但是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則不同,這個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更嚴格,但是高校在培養人才時多數都是從理論角度出發,實踐活動的數量比較少,學生的實踐能力比較低,學生畸形發展問題嚴重。西南財經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每個學期實踐活動的數量只有2次,其余時間學生主要在課堂上聽取相關知識的講解,學生重理論而輕實踐,培養出的學生與社會脫節問題嚴重,適應不了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過程中高校主要是通過成績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考核指標具有單一的特點,這種考核方式具有很多的弊端,不能全面的了解學生的能力情況,為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了很多的阻礙。
(三)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會對就業方向以及就業難易程度進行考慮,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屬于冷門專業,這個專業的就業率不容樂觀。以河北大學為例,河北大學是河北省最早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院校,據統計河北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2017屆學生的就業率只有82.4%,而國貿專業、金融專業的畢業率超過95%。數據對比中體現出相對于一些傳統的熱門專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太樂觀。很多學生畢業時會報考公務員,但是公務員崗位對于學生的專業具有限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學生可以報考的崗位數量比較少。
三、加快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的策略
(一)加大宣傳,擴大招生規模
隨著高考改革深入進行,對于專業的要求不斷提升,這就需要高校進行積極的宣傳,教師需要深入中學進行專業的普及。在進行宣傳時需要轉變家長的觀念,家長需要認識到沒有冷門專業與熱門專業的區分,只要社會對人才具有旺盛的需求,這些專業都是熱門專業,樹立這樣的觀念可以家長與學生更好的接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高校可以在官網上設置專門的專業介紹板塊,學生及家長在瀏覽網頁時就可以獲取有關專業的信息,包括課程設置、就業方向、就業評價,這些信息可以加深學生及家長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認識。高中畢業生在選擇專業時比較慎重,高校還可以提供專門的熱線咨詢服務,通過電話對學生進行專業介紹,電話交流更能夠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流,提升宣傳的效果。
(二)健全人才培養機制
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需要高校對現有的培養機制進行完善,人才培養時不能單單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需要高校擴大實踐教學所占的比例,學校可以與勞動部、社會保障部等相關部門進行合作,開展一些實習工作,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知識掌握中存在的疏漏之處,從而進行相應的彌補。在人才培養時高校需要對考核體系進行完善,將實踐納入到學生的考核中,改變傳統成績考核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從多個角度了解學生的能力水平,這樣可以在培養學生時更具有側重點。
(三)明確定位,提升學生就業率
在提升學生就業率是既要從學生自身入手,也要從社會層面出發。在學生方面,學生需要掌握服務技能,針對不同人員采用不同服務方式,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社保部門的需求。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同時還應拓展知識結構,學習其他專業的知識,如會計、心理等,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在社會方面需要對現有的制度進行完善,逐步取消公務員考試專業限制,使專業學生可以報考喜愛的崗位,提升學生就業率。
總結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建設時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到自身的發展,具體而言包括招生名額不斷銳減、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以及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因此在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時需要加大宣傳,擴大招生規模、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明確定位,提升學生就業率,這樣可以更好的為社會輸送社會保障人才,加快社會保障工作的進行。
參考文獻:
[1]趙曉春,孫群.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跨學科發展探討——以安徽大學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 (04):62-65.
[2]田雨.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的策略研究[J].科技資訊,2016,14 (16):121-122.
[3]趙秋成.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建設和發展路徑選擇[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5 (03):51-55.
[4]劉玉娟.勞動與社會保障本科專業定位思考[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8 (02):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