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林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也呈現了空前的繁榮。藝術設計教育與科學、藝術以及經濟之間緊密相連,是一種將科學與藝術進行有機結合并賦予其商品化的過程。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腳步也隨之加快。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輸送合格的專業人才,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藝術設計教育的進步,二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在網絡化時代的今天,藝術設計教育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產業也在實行升級與轉型,培養具有全球化思維的創新意識人才,才是實現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關鍵前提。
關鍵詞:工業革命;互聯網;制造業;藝術設計;設計教育;
一、 工業革命的發展進程
(一)工業1.0時代
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帶動了工業革命的出現,這與大學教育的開展密不可分。經過數次工業革命所引發的生產方式的改變,不僅給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藝術設計教育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局面。
18世紀誕生了蒸汽機,這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使用蒸汽機作為主要動力,取代耗時低效的人力工作,打破原有的生產方式,將其與農業和手工業進行區分,人類由此進入工業1.0時代,迎來了機械化生產的全面工業格局。隨著蒸汽機的不斷普及應用,機械化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設計思想與設計方法來滿足新時期的工業化發展需求。從工業美術運動到新藝術運動,這一時期內所提出的藝術都與其實踐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設計思想,并為其配備科學可行的設計方法并將其付諸實踐,上述這些都與工業革命的發展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二)工業2.0時代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方式,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電力的問世帶動了新型能源的發展,以內燃機為代表的新型工具的發明,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大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是蒸汽機的出現,而這一次,在原有的蒸汽機基礎上對其動力系統進行革新,通過電力驅動器代替了原有的蒸汽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捷。電力驅動機器的廣泛應用為人們迎來了大規模的生產時代,工業化進程正式進入2.0時代。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大規模化的標準生產已經成為了工業2.0時代的主要潮流,從工業產品的零部件轉配,到后期機械的生產,都已經實現了科學合理的分工。
由于傳統藝術設計教育具有自由化與非專業化的性質,已經無法適應工業社會的飛速發展,滿足不了工業時代的發展需求。因此,通過不斷創新設計思路與方法,出現了以包豪斯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大學,涉及到研究型與專業型兩種類型的大學。其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新技術的發展,將工業化進程作為教學重點內容,并為此開設了大量與工業生產有關的學科,通過其相關專業與課程的教育,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工業化人才,促進工業化進程的不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努力追求適合大型機械標準化生產的美學設計方法,將工業化生產與美學設計實現最大程度的融合,并以此形成完整的藝術設計教育體系,一直沿用至今。
(三)工業3.0時代
20世紀70年代,電子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IT技術的普及,工業化生產實現了從模擬化到數字化的巨大轉變。工業生產模式的轉型,促進了工業生產標準化與規模化的實現,從根本上提高了自動化生產水平,增加了工廠運轉效率,機器設備的普及代替了傳統工業生產模式中的人工勞動,人類因此邁入工業3.0時代。與工業2.0時代的生產模式相比較而言,實現了標準化生產向大批量定制的轉變。
對于同時期的藝術設計教育事業而言,雖然其教學體系仍舊以生產端作為基礎出發點,以大規模的工業生產與制造作為工業發展的基本生產體系,但那時在其設計方法上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提升。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都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開始注重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教育,不僅提升了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水平,同時開始重視動手實踐能力。為了適應工業化的進步,專業人才需要更廣泛的知識作為支撐,傳統教育模式中單一落后的專業性人才培養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及需求。工業3.0時代的到來,開始倡導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并重,藝術設計也從原來清晰明確變為如今的交叉與模糊。
二、 工業4.0時代特征及藝術設計教育發展
科技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空前的迅猛態勢,每分每秒都會有新的事物被創造與生產,打破了傳統工業化時代的事物生產模式。制造業工業發展的個性化是工業4.0時代的鮮明特征,隨著不斷普及,目前已經朝著差異化生產的方向不斷進步。在工業4.0時代中,互聯網技術與3D打印技術的問世為社會發展帶來了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對傳統生產模式以及社會的商業營銷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以標準化、規模化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制造業生產模式將不復存在。
互聯網的普及與應用改變了傳統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不平衡局面,產品與服務將通過互聯網實現萬事萬物之間的互通,打通并延展了整個工業產業鏈。用戶個性化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逐漸被放大,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及喜好進行產品的自主選擇。也告別了對產品本身的熱愛,將關注重點放在無形的價值與服務體驗中。社會各行業之間的限制逐漸被隔斷,行業之間的合作越來越明顯,整體產業分工也面臨著重組的壓力,形成了全新的時代合作形式。
(一) 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化
在工業4.0時代中,科學技術實現了飛速發展,幾乎社會中的所有領域都會用到數字化與網絡化的技術手段。傳統的生產方式正在逐步改變,各行業之間的內部差異性呈現消失狀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通用型”人才成為社會發展首要需求的人才類型,為我國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基于如今的社會發展現狀,基礎理論知識教育成為了未來藝術設計教育的關鍵環節。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無法在第一時間抓住社會的發展潮流,加之大學四年的學習時間有限,無法真正實現系統知識的完整教育。社會不同結構體系形成了新的知識領域,包括新型技術方法以及理論知識,凸顯了其自身的重要研究價值。社會的飛速發展,已經不再需要單一的專業技術人才,因為工作會變,社會會進步,經濟會發展,當下時代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
工業2.0與3.0時代的藝術設計教育只是針對專業型的技術知識進行有目的的人才技能培養,注重專業理論知識與基礎實踐技能的鍛煉與培養,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核心知識體系,創新其設計能力,提升其動手實踐能力,將藝術設計教育內容不斷完善,升級優化其課程體系,這已經成為了工業4.0時代的人才培養方向,幫助學生建立堅實的課程基礎,從而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幫助學生在踏出校門時,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二) 藝術設計教育的綜合化
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有著明確的系統分類以及專業的技術知識設置。這不僅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也為相關領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科學系統的研究參考依據。在工業4.0時代中,各種知識撲面而來,呈現高度爆炸狀,以3D打印技術為首的各項先進制造技術由此成型普及,產品的設計也打破了傳統生產模式,不再受生產端的局限,時代的發展為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個性化需求也成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產品生產趨勢。
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的重點發展對象,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也迫在眉睫。總而言之,傳統藝術設計中的各學科專業之間的界限將不再清晰,從分割到融合,注重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的綜合交叉,強化學生的跨學科能力培養,樹立學生的全局發展意識。為了更好地傳授藝術設計,學校可以組建分工明確的教師團隊,探討教學方法的完善與創新,開展跨學科領域的學術研究活動,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三) 藝術設計教育的個性化
工業4.0時代的到來帶動了社會產業的變革,專一從事一項工作的種類開始逐漸減少,能動性較強的崗位開始逐漸增多,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成為了時代的新需求,發展的時代離不開創新精神的培養。不僅要打破原有學科之間的專業限制,同時,也要對單一的學習評價機制進行優化與創新。只有明確了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目標,不斷實現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加快模塊化教學模式的轉變,真正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才能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多樣性的學習過程,實現科教結合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為社會有用的全能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對藝術設計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明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促進新時代人才的養成。
參考文獻:
[1]鞠思遠,徐力.從未來工業4.0展望工業設計[J].設計,2015(09).
[2]劉永紅,劉倩.工業4.0視角下工業設計對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J].包裝工程,2018(04).
編輯/岳鳳